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2月11日刊登记者专稿说,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人物代表,农民张正祥这些天在网络上很红、很热,很多网民在网上阅读他的故事,留下了“好人”“敬佩”“感动”的感言。
现实生活中,张正祥,依旧在滇池边“巡查”并举报制止破坏滇池西山生态环境的行为。这项没有收入、断人财路,也因此数百次遭受打击报复的“专职工作”,他一干就是32年。
上世纪70年代,一场规模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让滇池失去了数万亩的水面。张正祥第一个跳出来带头反对“围海造田”。从此,他走上环保斗争之路。
随着包产到户后,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瞄上了西山上丰富的物产,盗伐树木的现象十分严重。1982年开始,西山出现很多采石场和矿场。张正祥把自家的养猪场卖了,再次住到西山上,当上了护林志愿者。
在张正祥携带的褐色公文包中,便携望远镜、照相机是必备的装备。谁打滇池西山的主意,他就举报谁。张正祥选择了拍照取证并写材料向政府“告状”。
右眼失明,右手残疾,是张正祥全身百十处伤疤中,最为严重的两处。这正源于他“断人财路”的一次上山拍照取证。
2002年1月9日,为阻止矿主在滇池边的西山上采矿、破坏植被,他只身前往拍照取证。矿主一辆没挂牌的重型卡车径直朝他撞来。结果,他七窃流血,右手粉碎性骨折,右眼近乎失明。几天后,他又因逃避另一起追杀,躲入毒蛇盘踞的山洞,并转而躲藏进矿山滑崩的裂缝中。
黑恶打压没能动摇他保护滇池西山的决心。张正祥说:“我要让他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我和你奉陪到死。”32年间,他告倒过160多家向滇池排污的企业,“赶走”了63家大型采石场,好几家准备在滇池边做房地产项目的地产商。
每一周,张正祥包辆车,绕着滇池跑一圈,沿途检查滇池的污染情况。据他说,绕滇池一圈是160多公里。从1980年至今,他围绕滇池跑了2000多圈。这32万多公里的行走,只有一个目的:阻止对滇池的污染和破坏。
张正祥平静地对记者说:“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想把自己生命变成森林,种植在滇池附近的山体上。这样生态的生命还照样活着,照样守卫着滇池西山。”
英雄值得崇敬,但“孤胆英雄”现象发人深省。张正祥还缺少足够的社会力量作为他强大的后盾。他本人已做好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准备,但当他停下脚步,滇池的环保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威胁?
像英雄一般登上媒体是轻松的,然而生活总得“落地”。这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但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也在升级,滇池乃至全国各地的环保依然不容乐观、刻不容缓。为此,63岁的农民张正祥仍将带着他失明的右眼、残疾的右手四处奔走,继续战斗。
“希望有人接替我。或者,我不用战斗人们就能自觉保护滇池了。那么,我就算死了,也会笑醒的。”他说。
现实生活中,张正祥,依旧在滇池边“巡查”并举报制止破坏滇池西山生态环境的行为。这项没有收入、断人财路,也因此数百次遭受打击报复的“专职工作”,他一干就是32年。
上世纪70年代,一场规模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让滇池失去了数万亩的水面。张正祥第一个跳出来带头反对“围海造田”。从此,他走上环保斗争之路。
随着包产到户后,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瞄上了西山上丰富的物产,盗伐树木的现象十分严重。1982年开始,西山出现很多采石场和矿场。张正祥把自家的养猪场卖了,再次住到西山上,当上了护林志愿者。
在张正祥携带的褐色公文包中,便携望远镜、照相机是必备的装备。谁打滇池西山的主意,他就举报谁。张正祥选择了拍照取证并写材料向政府“告状”。
右眼失明,右手残疾,是张正祥全身百十处伤疤中,最为严重的两处。这正源于他“断人财路”的一次上山拍照取证。
2002年1月9日,为阻止矿主在滇池边的西山上采矿、破坏植被,他只身前往拍照取证。矿主一辆没挂牌的重型卡车径直朝他撞来。结果,他七窃流血,右手粉碎性骨折,右眼近乎失明。几天后,他又因逃避另一起追杀,躲入毒蛇盘踞的山洞,并转而躲藏进矿山滑崩的裂缝中。
黑恶打压没能动摇他保护滇池西山的决心。张正祥说:“我要让他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我和你奉陪到死。”32年间,他告倒过160多家向滇池排污的企业,“赶走”了63家大型采石场,好几家准备在滇池边做房地产项目的地产商。
每一周,张正祥包辆车,绕着滇池跑一圈,沿途检查滇池的污染情况。据他说,绕滇池一圈是160多公里。从1980年至今,他围绕滇池跑了2000多圈。这32万多公里的行走,只有一个目的:阻止对滇池的污染和破坏。
张正祥平静地对记者说:“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想把自己生命变成森林,种植在滇池附近的山体上。这样生态的生命还照样活着,照样守卫着滇池西山。”
英雄值得崇敬,但“孤胆英雄”现象发人深省。张正祥还缺少足够的社会力量作为他强大的后盾。他本人已做好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准备,但当他停下脚步,滇池的环保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威胁?
像英雄一般登上媒体是轻松的,然而生活总得“落地”。这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但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也在升级,滇池乃至全国各地的环保依然不容乐观、刻不容缓。为此,63岁的农民张正祥仍将带着他失明的右眼、残疾的右手四处奔走,继续战斗。
“希望有人接替我。或者,我不用战斗人们就能自觉保护滇池了。那么,我就算死了,也会笑醒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