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从“多元化”向“归核化”战略调整的新兴产物,同时也为那些寻求服务业发展机会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一是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承接地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的承接国家最多,约占45%。
二是未来全球服务外包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未来5—10年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国际离岸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700亿美元。
三是全球服务外包以ITO和BPO为两大主要业务领域,分别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41%和39%的比例。IT和金融服务外包是国际外包最为突出的行业。
四是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金融、保险、专利使用和特许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贸易出口额”(基本为服务外包项目)已占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0.7%,继续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贸易额最大、增长最快的类别。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进展
根据麦肯锡预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增长速度为30%,到2010年,中国可实现外包产业收入180亿美元,到2015年将实现收入560亿美元。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服务外包层次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转移,利润率也有所提升。我国批准北京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0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反对“服务全球化”的浪潮时有出现。外包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外溢问题,通常也会引起发包国政府的关注。对此,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过程中,发包国时不时地会出现反对“服务全球化”的浪潮。我国现行的政策扶持措施还比较散,由于受服务外包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等因素影响,整体扶持政策还在制定中,有的针对性不够强,既缺乏贯彻国家政策的实施细则,又缺乏特色的政策措施,因而还达不到相应的支持力度。
二是我国企业自身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硬技能”(学术背景、语言技能、服务交付能力)和“软技能”(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管理技能、国际经验与文化相似性)上,缺乏熟悉西方的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软件企业普遍存在专业资源拥有程度低、在境外缺乏有效的业务营销渠道、生产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低的问题,无法承接来自欧美日本的外包大单。
三是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科研成果较少,无法形成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严重不足。我国客户在“知识产权安全方案”等方面存在不足,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法规尚待完善,在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优惠与激励以及劳动法等方面还有差距。
四是虽然外包战略带来的利益是明显的,风险的存在也将使企业采取谨慎的态度,从而影响服务外包的规模。
二、促进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的战略
(一)加强产业载体的建设
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集聚区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制定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外包园区标准,引导企业向示范区或园区聚集。以开放引进、并购重组、流程再造为重要手段,建立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业务解决方案中心等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满足各服务外包企业的不同应用需求,打造快速聚集、有效供给、相对稳定的区域“蓄才池”,构建体系完善、便于操作、服务外包产业实效明显的政策洼地,营造生活舒适、商务方便、配套齐全的宜商环境。
(二)打造“中国软件”的整体品牌
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中国软件外包前沿城市”品牌和“中国在岸外包引擎”业务品牌,以争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切入点,努力构筑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城市品牌、载体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着力培植中间件、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和嵌入式软件的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国软件”整体品牌,增强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大力实施市场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服务和政策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为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提供信息服务。
(三)做大做强一大批骨干企业
以HP、EDS等跨国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整合具有鲜明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强特结合,规模发展。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实力,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点、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对外包企业每年出口及外包业务,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国内外服务外包大企业来西部设立公司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独资企业或与西部企业合资、合作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对通过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于企业在创新和研发设计时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等有关费用可计入成本,对外包企业出口所需专业设备,准予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折旧。
(四)健全外包产业的支撑体系
加强与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合作交流,大力实施联动化发展战略,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不仅要盯住离岸外包,更要寻求发展与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融合的在岸外包。重点发展离岸国际服务外包,逐步带动发展国内服务外包和本市服务外包;根据国际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呈现捆绑发展的趋势,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努力带动发展业务流程外包。积极推动政府采购和企业服务发包,为知名跨国外包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通过政府的先行示范,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有利于外包服务发展的采购方式。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软件行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风险担保、联保联户、创业贷款等中小企业孵化融资保障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启动实施软件外包激励政策,包括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国际市场拓展政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内需市场培育政策、个人培训鼓励政策、企业认证奖励政策、融资担保补贴政策、通信费用补贴政策、重大项目引进招商奖励政策等。
(陈新业,1953年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是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承接地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的承接国家最多,约占45%。
二是未来全球服务外包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未来5—10年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国际离岸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700亿美元。
三是全球服务外包以ITO和BPO为两大主要业务领域,分别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41%和39%的比例。IT和金融服务外包是国际外包最为突出的行业。
四是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金融、保险、专利使用和特许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贸易出口额”(基本为服务外包项目)已占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0.7%,继续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贸易额最大、增长最快的类别。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进展
根据麦肯锡预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增长速度为30%,到2010年,中国可实现外包产业收入180亿美元,到2015年将实现收入560亿美元。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服务外包层次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转移,利润率也有所提升。我国批准北京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0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反对“服务全球化”的浪潮时有出现。外包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外溢问题,通常也会引起发包国政府的关注。对此,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过程中,发包国时不时地会出现反对“服务全球化”的浪潮。我国现行的政策扶持措施还比较散,由于受服务外包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等因素影响,整体扶持政策还在制定中,有的针对性不够强,既缺乏贯彻国家政策的实施细则,又缺乏特色的政策措施,因而还达不到相应的支持力度。
二是我国企业自身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硬技能”(学术背景、语言技能、服务交付能力)和“软技能”(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管理技能、国际经验与文化相似性)上,缺乏熟悉西方的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软件企业普遍存在专业资源拥有程度低、在境外缺乏有效的业务营销渠道、生产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低的问题,无法承接来自欧美日本的外包大单。
三是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科研成果较少,无法形成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严重不足。我国客户在“知识产权安全方案”等方面存在不足,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法规尚待完善,在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优惠与激励以及劳动法等方面还有差距。
四是虽然外包战略带来的利益是明显的,风险的存在也将使企业采取谨慎的态度,从而影响服务外包的规模。
二、促进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的战略
(一)加强产业载体的建设
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集聚区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制定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外包园区标准,引导企业向示范区或园区聚集。以开放引进、并购重组、流程再造为重要手段,建立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业务解决方案中心等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满足各服务外包企业的不同应用需求,打造快速聚集、有效供给、相对稳定的区域“蓄才池”,构建体系完善、便于操作、服务外包产业实效明显的政策洼地,营造生活舒适、商务方便、配套齐全的宜商环境。
(二)打造“中国软件”的整体品牌
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中国软件外包前沿城市”品牌和“中国在岸外包引擎”业务品牌,以争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切入点,努力构筑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城市品牌、载体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着力培植中间件、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和嵌入式软件的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国软件”整体品牌,增强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大力实施市场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服务和政策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为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提供信息服务。
(三)做大做强一大批骨干企业
以HP、EDS等跨国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整合具有鲜明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强特结合,规模发展。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实力,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点、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对外包企业每年出口及外包业务,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国内外服务外包大企业来西部设立公司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独资企业或与西部企业合资、合作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对通过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于企业在创新和研发设计时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等有关费用可计入成本,对外包企业出口所需专业设备,准予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折旧。
(四)健全外包产业的支撑体系
加强与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合作交流,大力实施联动化发展战略,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不仅要盯住离岸外包,更要寻求发展与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融合的在岸外包。重点发展离岸国际服务外包,逐步带动发展国内服务外包和本市服务外包;根据国际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呈现捆绑发展的趋势,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努力带动发展业务流程外包。积极推动政府采购和企业服务发包,为知名跨国外包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通过政府的先行示范,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有利于外包服务发展的采购方式。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软件行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风险担保、联保联户、创业贷款等中小企业孵化融资保障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启动实施软件外包激励政策,包括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国际市场拓展政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内需市场培育政策、个人培训鼓励政策、企业认证奖励政策、融资担保补贴政策、通信费用补贴政策、重大项目引进招商奖励政策等。
(陈新业,1953年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