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六代电影导演大多有美术专业背景,以其特定的绘画视角,而强调影象冲击,关注生命和谐,却长期摆脱不了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尴尬,优势和缺陷同样地显现出来,这样“突出重围”与“坚守阵地”成为他们需要平衡的两条“视线”。
[关键词] 第六代 电影 导演 绘画 突围 坚守
于80年代末在电影圈浮出水面,被称为第六代的中国内地电影导演,有着迥异于前代的独特艺术标签:崇尚个性张扬,题材多样化,风格个性化,还有他们基本呈现了一代导演的绘画视角。
一、美术出身与背景
不难发现第六代导演在正式接触电影之前,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美术训练,不仅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绘画,并且同样出身于美术专业,拥有围坐在石膏头像或人像模特周围习画的类似经历,清晰地意识到他们对电影的热爱首先源于对画面影像的触动。
章明毕业于西南师大美术系油画专业:张元自幼学习绘画:娄烨自幼习画,198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事动画片制作:贾樟柯和娄烨一样选择艺术道路,热衷平面绘画;与多数自幼酷爱绘画的人经历相仿,路学长的童年时代是在画小人书、肖像素描及黑板报中度过的。美院附中毕业后凭自身优势进入了电影学院,中央美院附中的专业学习以及进电影学院前连环画绘制工作的磨练使他的影片中总浮现古典油画般浪漫惟美的气质。
二、强调影象冲击
正是这种绘画艺术的系统训练,加强了其对色彩、线条、块面、节奏等视像艺术造型语言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绘画艺术方面有多么大的造诣,只是可以看出第六代从一开始就力图通过视像来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努力。也许这正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形成其独特风格的一重要原因,他们从一开始便可以自觉地借助于视像思维而获得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即视像的把握;同时也获得了对自身感受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即视像表达。
这种视像把握与视像表达,成为了第六代最佳的叙述表达方式。导演们下意识地表现多元化的社会格局,而科技愈发达人们的关注点愈集中、愈加平面化。导演的绘画基础为自己带来的优势,但抛却纯粹的画面美学语言是一种现实需要。他们突破了架上绘画的局限、利用多媒体更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基本相同的美术背景使他们在视觉把握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不再刻意塑造镜头唯美语言的风格化,而更乐于通过毫不做作的画面挖掘镜头后面的真实。
三、关注生命和谐
和谐,在绘画艺术史上始终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意义。和谐的艺术必然是优化人的发展的艺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和谐,这是艺术的本源主题,也是第六代导演艺术的共同话语。
如贾樟柯电影对当代中国生活经验的发掘是独特的,对中国底层和边缘社群的表现具有一种悲悯的关怀意识,他试图用镜头记录和刻画中国底层的生存面貌,对他们因恶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精神委顿、堕落予以了某种合理性的阐释,从而去挖掘和展现人民之中蕴藏着的进步的力量。
源于第六代电影人与生俱来展示个人生命体验的欲求,镜头的运用及纪实风格都在体现主观感受,排斥风格化的夸张,甚至排斥前后运动,因为那不符合生命的经验。人总会经历挫折苦难,那些鲜活的服装、道具、影像将唤起我们对于过往时光的缅怀,而完全无视镜头的存在。
四、突围、冷落与尴尬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是在怀着书写史诗的心态拍摄电影,那么第六代也许可以被描述成用“油画”式的体裁书写电影。第六代虽然有着一致的绘画视角和思想渊源,反映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却千差万别。
第五代导演成熟,第六代导演冒尖的时候,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摆脱了主旋律电影、指标性电影运作,真正市场化的一段时期。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降格为一种文化产品供人们消费的无奈,观念和作品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尴尬。
显然,在他们的艺术空间里,理应根植于开放时代的土壤,展现他们特殊的艺术视角,突出前代人和现实市场的重围,获得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丰收,走出一条有特色有共识的电影艺术之路。
五、坚守、崛起与共识
“第六代导演”是一群特殊的整体,他们吸收了法国、德国的艺术先锋派人士从绘画、哲学等领域尝试电影实践的经验,共同烘托着“艺术片”或“艺术电影”复苏的气氛,推动了“新影像运动”、“状态电影”的崛起。
作为“新影像运动”、“状态电影”代言人的霍建起与贾樟柯,以其不同的风格在共同倾诉着个体生存的真实意义,其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其商业价值,而以纯艺术化的美学追求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这使得他们的影片均具有较为强烈的人文精神,从而成为中国新时期“艺术片”或“艺术电影”的重要支撑点。
就艺术营养而言,第六代所继承和借鉴的文学、美术、电影作品要比以前大大丰富。除了崇尚个性张扬,在题材和风格上涉足广泛,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有很强的独立和独创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基本呈现了一代导演的绘画视角。第六代电影导演正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不懈的努力创新,坚守着自己开垦的一方天地,上演着一代电影人的崛起,充分表达了“第六代”极具标签意义的艺术共识。
毋庸讳言,通过绘画,“第六代”无法借助于视像艺术本身来更加确切的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观念,因此尽管他们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并且在其可能的条件下达到了自己的艺术巅峰。然而由于绘画艺术自身的局限,他们无法取得视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也就无法达到中国电影艺术的真正高峰。适当调节他们已有的绘画视角,执著坚守理应属于自己的领土,冲出历史文化的无奈和尴尬。这样真正崛起的一代电影人必将以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关键词] 第六代 电影 导演 绘画 突围 坚守
于80年代末在电影圈浮出水面,被称为第六代的中国内地电影导演,有着迥异于前代的独特艺术标签:崇尚个性张扬,题材多样化,风格个性化,还有他们基本呈现了一代导演的绘画视角。
一、美术出身与背景
不难发现第六代导演在正式接触电影之前,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美术训练,不仅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绘画,并且同样出身于美术专业,拥有围坐在石膏头像或人像模特周围习画的类似经历,清晰地意识到他们对电影的热爱首先源于对画面影像的触动。
章明毕业于西南师大美术系油画专业:张元自幼学习绘画:娄烨自幼习画,198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事动画片制作:贾樟柯和娄烨一样选择艺术道路,热衷平面绘画;与多数自幼酷爱绘画的人经历相仿,路学长的童年时代是在画小人书、肖像素描及黑板报中度过的。美院附中毕业后凭自身优势进入了电影学院,中央美院附中的专业学习以及进电影学院前连环画绘制工作的磨练使他的影片中总浮现古典油画般浪漫惟美的气质。
二、强调影象冲击
正是这种绘画艺术的系统训练,加强了其对色彩、线条、块面、节奏等视像艺术造型语言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绘画艺术方面有多么大的造诣,只是可以看出第六代从一开始就力图通过视像来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努力。也许这正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形成其独特风格的一重要原因,他们从一开始便可以自觉地借助于视像思维而获得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即视像的把握;同时也获得了对自身感受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即视像表达。
这种视像把握与视像表达,成为了第六代最佳的叙述表达方式。导演们下意识地表现多元化的社会格局,而科技愈发达人们的关注点愈集中、愈加平面化。导演的绘画基础为自己带来的优势,但抛却纯粹的画面美学语言是一种现实需要。他们突破了架上绘画的局限、利用多媒体更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基本相同的美术背景使他们在视觉把握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不再刻意塑造镜头唯美语言的风格化,而更乐于通过毫不做作的画面挖掘镜头后面的真实。
三、关注生命和谐
和谐,在绘画艺术史上始终具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意义。和谐的艺术必然是优化人的发展的艺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和谐,这是艺术的本源主题,也是第六代导演艺术的共同话语。
如贾樟柯电影对当代中国生活经验的发掘是独特的,对中国底层和边缘社群的表现具有一种悲悯的关怀意识,他试图用镜头记录和刻画中国底层的生存面貌,对他们因恶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精神委顿、堕落予以了某种合理性的阐释,从而去挖掘和展现人民之中蕴藏着的进步的力量。
源于第六代电影人与生俱来展示个人生命体验的欲求,镜头的运用及纪实风格都在体现主观感受,排斥风格化的夸张,甚至排斥前后运动,因为那不符合生命的经验。人总会经历挫折苦难,那些鲜活的服装、道具、影像将唤起我们对于过往时光的缅怀,而完全无视镜头的存在。
四、突围、冷落与尴尬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是在怀着书写史诗的心态拍摄电影,那么第六代也许可以被描述成用“油画”式的体裁书写电影。第六代虽然有着一致的绘画视角和思想渊源,反映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却千差万别。
第五代导演成熟,第六代导演冒尖的时候,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摆脱了主旋律电影、指标性电影运作,真正市场化的一段时期。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降格为一种文化产品供人们消费的无奈,观念和作品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尴尬。
显然,在他们的艺术空间里,理应根植于开放时代的土壤,展现他们特殊的艺术视角,突出前代人和现实市场的重围,获得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丰收,走出一条有特色有共识的电影艺术之路。
五、坚守、崛起与共识
“第六代导演”是一群特殊的整体,他们吸收了法国、德国的艺术先锋派人士从绘画、哲学等领域尝试电影实践的经验,共同烘托着“艺术片”或“艺术电影”复苏的气氛,推动了“新影像运动”、“状态电影”的崛起。
作为“新影像运动”、“状态电影”代言人的霍建起与贾樟柯,以其不同的风格在共同倾诉着个体生存的真实意义,其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其商业价值,而以纯艺术化的美学追求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这使得他们的影片均具有较为强烈的人文精神,从而成为中国新时期“艺术片”或“艺术电影”的重要支撑点。
就艺术营养而言,第六代所继承和借鉴的文学、美术、电影作品要比以前大大丰富。除了崇尚个性张扬,在题材和风格上涉足广泛,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有很强的独立和独创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基本呈现了一代导演的绘画视角。第六代电影导演正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不懈的努力创新,坚守着自己开垦的一方天地,上演着一代电影人的崛起,充分表达了“第六代”极具标签意义的艺术共识。
毋庸讳言,通过绘画,“第六代”无法借助于视像艺术本身来更加确切的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观念,因此尽管他们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并且在其可能的条件下达到了自己的艺术巅峰。然而由于绘画艺术自身的局限,他们无法取得视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也就无法达到中国电影艺术的真正高峰。适当调节他们已有的绘画视角,执著坚守理应属于自己的领土,冲出历史文化的无奈和尴尬。这样真正崛起的一代电影人必将以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