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四个方面调查了高师学生对新课程的了解情况,比较了毕业生与非毕业生认识上的差异,分析了存在、口]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师学生;新课程;比较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1-0081-03
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研究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对于基础教育的职前教育研究甚少。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高师学生将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不断的进步,不断推进中学新课程的改革,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因此仅仅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还不够,还需要关注师范院校的学生的发展。本文调查了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且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教学参考。
1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348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其中毕业班学生(以下简称“毕业生”)90人,非毕业班学生(以下简称“非毕业生”)230人。实施调查时,调查者亲自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对象,并陈述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数据采用Excel、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和SQL语句进行管理和收集处理。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四个方面进行。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首先调查了高师学生对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情况。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表示“新课程的改革就是教材的改革”的毕业生仅占所有毕业生的8.82%,而非毕业生表示“新课程的改革就是教材的改革”的要占到非毕业生总数的20.63%。这说明毕业生对新课程的了解程度远高于非毕业生,同时从侧面反映出高师院校对学生开展的中学教学法课程,对提高学生认识新课程改革是很有帮助的。
2.1 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的对比
高师学生对“中学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教实验”的了解情况,也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和隐性因素。表2显示了高师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新课程了解的对比情况。
从表2中看到:毕业生中没有表示“与我无关,没必要了解”的;毕业班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的比非毕业班的少将近12个百分点;“了解的十分清楚”的和“了解一点”的均略高于非毕业生。可见,需要加强在非毕业生中进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和学习,让更多学生了解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倘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在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上及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毕业生与非毕业生有着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在接受了相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后,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能认识到各种课程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
2.2 管理方式之考评制度的对比
评价方式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高师学生对新课程提倡的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看法不一。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方式差异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认识差异不显著。表示“完全可以做到,而且效果会很好”的和“根本不能做到”的毕业生略多,而表示“完全可以做到,但与升学考试存在矛盾和受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做到”的非毕业生略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定标准体系,所以新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2.3 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认识对比
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变方面认识的对比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表示“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需要转变,关注全体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毕业生占22.06%,非毕业生占15.68%;表示“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不需要变,只关注极少数的学生的学习”的毕业生占27.94%,非毕业生占33.39%;表示“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所转变就可以了,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的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的认识差异不显著。
2.4 学习方式的对比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和陈旧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和具有不同层次结构所组成的开放系统。它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笔者就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转变对高师学生做了比较。
在学习中,学习态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习态度可以在学习上形成一种潜意识,并影响一个人的毕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有62.4%的毕业生和54.4%非毕业生表示“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努力学习”;有29.7%的毕业生和21.7%的非毕业生表示“如果有人监督学习会更加努力”;有5.4%的毕业生和10.2%的非毕业生表示“如果没有人监督或考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努力”;仅有2.5%的毕业生和1.7%的非毕业生表示“即使有人监督,也不会非常努力”。
与此同时,还调查了高师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意识强、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毕业生占35.29%,非毕业生占29.68%,差距明显:而“学习方式有所转变、学习意识比较强、学习态度和习惯比较良好”的毕业生占42.65%,非毕业生占42.61%,基本没有差距;其它三个方面的差距也不太明显。
3 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非毕业生对新课程改革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非毕业生都了解甚少,就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方面毕业生比非毕业生要多约7%。非毕业班的学生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好象中学的一切与他们没有什么联系。每天的学习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外语等。而毕业班的学生却稍微好一些。他们不时地关注中学教学,关注新 课程改革的一些要求等。
2)高师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从事基础教育的新型师资的重任。这要求高师教师也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没有转变,其原因是对新课程改革态度漠不关心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不了解。认为自己只要把自己所代的课教好就行,基础教育与自己没有什么联系。这使笔者非常担忧。
3)高师院校把了解新课程改革的重任全部落在“教育学”课程上。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教师认为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是“教百学”课程的任务,与其他课程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就是“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教师的问题。这种观念有点欠妥。
3.2 建议
1)加强新课程改革在高师院校中的培训范围和宣传力度。很多高师教师面对中学新课程改革不知道该如何做,如何很好地去适应新课程改革。因而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不仅要在中学一线教师中进行,而且要在高师院校中展开。同时宣传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不能只简单的说教,而应以实际的图文展现。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使高师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法等。而对于有了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师学生,应多体验新形式的课堂,循序渐进地了解、熟悉新课程改革。只有让高师学生了解新课程,支持新课程,满怀信心地走进新课程,他们才会将新思想、新观念带入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中,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一步登堂。
2)建立与基础教育相沟通的专门机构。目前,尽管很多高师院校也进行了基础教育的研究,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存在一种闭门造车或研究滞缓的现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往往需要再学习。如果在高师院校建立与基础教育相沟通的专门机构,就能够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及时进行高师院校相应的教学改革,这样就能加速大学生熟悉和驾驭基础教育的过程,缩短从教的适应期,从而能够减少很多财力和人力。
3)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重视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见习、实习、作业、社会调查、实验、毕业论文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过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实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真正将实习落到实处,学生进行一次职前的全方位实际训练。这样便于范生深入基层,能够更好的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向,对促进他们的成长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师学生;新课程;比较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1-0081-03
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研究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对于基础教育的职前教育研究甚少。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高师学生将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不断的进步,不断推进中学新课程的改革,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因此仅仅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还不够,还需要关注师范院校的学生的发展。本文调查了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且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教学参考。
1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348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其中毕业班学生(以下简称“毕业生”)90人,非毕业班学生(以下简称“非毕业生”)230人。实施调查时,调查者亲自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对象,并陈述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数据采用Excel、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和SQL语句进行管理和收集处理。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四个方面进行。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首先调查了高师学生对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情况。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表示“新课程的改革就是教材的改革”的毕业生仅占所有毕业生的8.82%,而非毕业生表示“新课程的改革就是教材的改革”的要占到非毕业生总数的20.63%。这说明毕业生对新课程的了解程度远高于非毕业生,同时从侧面反映出高师院校对学生开展的中学教学法课程,对提高学生认识新课程改革是很有帮助的。
2.1 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的对比
高师学生对“中学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教实验”的了解情况,也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和隐性因素。表2显示了高师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新课程了解的对比情况。
从表2中看到:毕业生中没有表示“与我无关,没必要了解”的;毕业班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的比非毕业班的少将近12个百分点;“了解的十分清楚”的和“了解一点”的均略高于非毕业生。可见,需要加强在非毕业生中进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和学习,让更多学生了解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倘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在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上及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毕业生与非毕业生有着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在接受了相关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后,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能认识到各种课程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
2.2 管理方式之考评制度的对比
评价方式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高师学生对新课程提倡的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方式看法不一。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方式差异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认识差异不显著。表示“完全可以做到,而且效果会很好”的和“根本不能做到”的毕业生略多,而表示“完全可以做到,但与升学考试存在矛盾和受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做到”的非毕业生略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定标准体系,所以新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2.3 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认识对比
毕业生与非毕业生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变方面认识的对比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表示“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需要转变,关注全体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毕业生占22.06%,非毕业生占15.68%;表示“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不需要变,只关注极少数的学生的学习”的毕业生占27.94%,非毕业生占33.39%;表示“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所转变就可以了,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的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的认识差异不显著。
2.4 学习方式的对比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和陈旧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和具有不同层次结构所组成的开放系统。它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笔者就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转变对高师学生做了比较。
在学习中,学习态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习态度可以在学习上形成一种潜意识,并影响一个人的毕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有62.4%的毕业生和54.4%非毕业生表示“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努力学习”;有29.7%的毕业生和21.7%的非毕业生表示“如果有人监督学习会更加努力”;有5.4%的毕业生和10.2%的非毕业生表示“如果没有人监督或考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努力”;仅有2.5%的毕业生和1.7%的非毕业生表示“即使有人监督,也不会非常努力”。
与此同时,还调查了高师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意识强、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毕业生占35.29%,非毕业生占29.68%,差距明显:而“学习方式有所转变、学习意识比较强、学习态度和习惯比较良好”的毕业生占42.65%,非毕业生占42.61%,基本没有差距;其它三个方面的差距也不太明显。
3 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非毕业生对新课程改革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非毕业生都了解甚少,就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方面毕业生比非毕业生要多约7%。非毕业班的学生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好象中学的一切与他们没有什么联系。每天的学习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外语等。而毕业班的学生却稍微好一些。他们不时地关注中学教学,关注新 课程改革的一些要求等。
2)高师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从事基础教育的新型师资的重任。这要求高师教师也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没有转变,其原因是对新课程改革态度漠不关心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不了解。认为自己只要把自己所代的课教好就行,基础教育与自己没有什么联系。这使笔者非常担忧。
3)高师院校把了解新课程改革的重任全部落在“教育学”课程上。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教师认为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是“教百学”课程的任务,与其他课程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就是“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教师的问题。这种观念有点欠妥。
3.2 建议
1)加强新课程改革在高师院校中的培训范围和宣传力度。很多高师教师面对中学新课程改革不知道该如何做,如何很好地去适应新课程改革。因而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不仅要在中学一线教师中进行,而且要在高师院校中展开。同时宣传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不能只简单的说教,而应以实际的图文展现。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使高师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法等。而对于有了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师学生,应多体验新形式的课堂,循序渐进地了解、熟悉新课程改革。只有让高师学生了解新课程,支持新课程,满怀信心地走进新课程,他们才会将新思想、新观念带入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中,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一步登堂。
2)建立与基础教育相沟通的专门机构。目前,尽管很多高师院校也进行了基础教育的研究,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存在一种闭门造车或研究滞缓的现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往往需要再学习。如果在高师院校建立与基础教育相沟通的专门机构,就能够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及时进行高师院校相应的教学改革,这样就能加速大学生熟悉和驾驭基础教育的过程,缩短从教的适应期,从而能够减少很多财力和人力。
3)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重视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见习、实习、作业、社会调查、实验、毕业论文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过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实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真正将实习落到实处,学生进行一次职前的全方位实际训练。这样便于范生深入基层,能够更好的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向,对促进他们的成长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