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研究致敏对异基因骨髓细胞植入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C57 BL/6小鼠脾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建立致敏动物模型,应用二抗结合实验及补体依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研究致敏对异基因骨髓细胞植入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C57 BL/6小鼠脾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到BALB/c小鼠体内建立致敏动物模型,应用二抗结合实验及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检测血清抗体.以非致敏或致敏BALB/c小鼠为受鼠,经照射预处理后予以1 ×10 7C57BL/6供鼠骨髓细胞.移植后于不同时间点(2、12和48 h)分离受鼠外周血、脾脏及骨髓等细胞,检测供鼠细胞在致敏受鼠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移植后记录各组受鼠的生存情况,监测造血重建与骨髓恢复情况.体外分离非致敏或致敏受鼠的血清及脾细胞,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相孵育,通过免疫实验计算细胞毒性指数.结果 二抗结合实验和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均证实致敏受鼠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供鼠反应性抗体.骨髓移植归巢实验结果表明,与非致敏组相比,异基因骨髓细胞在致敏受鼠的外周血、脾脏及股骨的分布均明显减少.生存分析结果发现非致敏组小鼠于照射后能长期存活,而致敏组小鼠于照射后12~15 d全部死亡.移植后第14天,非致敏组受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股骨骨髓细胞计数分别为(3240±300)×106/L和(396±27)×106/股骨,而致敏组受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股骨骨髓细胞计数分别为(320±80)×106/L和(6±2)×106/股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第7天,供鼠细胞在非致敏组和致敏组骨髓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8.07±4.70)%和(0.77±0.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通过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实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实验表明,致敏组受鼠的细胞毒性指数均明显高于非致敏组.结论成功建立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动物模型,致敏受体完全排斥异基因供体骨髓细胞,作用机制与免疫损伤途径有关.
其他文献
在采用交替非负最小平方方法进行非负矩阵分解的过程中,每次的迭代更新通常很难直接计算出唯一的最优非负分解矩阵.但是,若采用矩阵变换方法,则对于变换后的代价函数,就有可
介绍了(火用)的概念,论述了(火用)评价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原理、方法和步骤.就某矿山井下废水对地面水环境的污染进行了评价,详细地计算了污染河流中各环境监测断面重
本文运用冷弧空气等离子体射流技术处理316L不锈钢表面,分别采用俄歇能谱、阳极极化和FeCl3加速腐蚀实验等研究316L不锈钢表面所形成钝化膜的成分、结构和抗点蚀性能。研究表
为了满足共形整流罩光学系统无热化工作的要求,基于硅、锗和硒化锌3种材料以及制作于整流罩内壁的衍射面设计了采用折/衍混合消热差方法的红外成像共形光学系统.介绍了共形光
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远端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而包括食管胃接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癌在内的近端胃癌和下端食管腺癌发病率却明显上升[1].欧美学者认为,EGJ癌
和电弧放电释放的能量相比,火花放电和电晕放电能量较低.对于低能量的放电,在其造成严重危害前,有必要对其类型和状态做出判断.笔者归纳前人对于SF6在不同放电类型下的分解机
目的 通过测量铸型性能进一步优化自行研制包埋材料各组分的配比.方法 使用自行研制的包埋材料,根据L9(34)正交实验设计9个实验组和1个商品化纯钛包埋材料对照组,每组包埋材
公益信托和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是公益法人受益人监督权利赖以产生和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两种制度中受益人法律地位存在不同的特点,这决定了公益法人受益人监督权利的构建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富血管结节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动脉期呈均一强化的40例40个局灶性肝脏病变的动态CT图像,试验组包
目的 探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血栓与四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79例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