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启蒙和初步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上好科学课也成为每位小学科学教师急需思索的问题。本文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上好科学课,使得科学课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就成为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目标,是预先确定的所应达到的效果。作为课程的目标,既是指导课程设计、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而教学目标服务于课程目标,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课程目标的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的获得转向特别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它“重在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要上好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探究类学科”的学科性质,在课前准备时,设定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时,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描述天气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这是“科学知识”目标;(2)学会观察天气,并能简单地记录天气,这是“过程和方法”目标;(3)了解天气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具有关心天气的意识,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开展了多种活动以落实这些目标,如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观察天气,然后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到科学记录本上。再返回教室,开展交流活动,请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模仿课本第3页的天气与生活“网状图”,在科学记录本上制作一张当天天气和生活的关系的“网状图”。这样,围绕课程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教师首先要讲好科学导言课,在教学伊始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及课程资源,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还可以联系相关的中外著名的科学家的经历来讲解教学内容,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驱力;等等。
2. 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实践的教学活动。科学课程的一般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实验验证,然后分析、归纳出一般认知,最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探究性学习的落脚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时,笔者组织了一个实验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首先,笔者向学生出示了高锰酸钾,并对它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分发了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尝试描述高锰酸钾。随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开始进行溶解实验。实验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实验观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此后,笔者顺势向学生提出了“高锰酸钾到底溶解了没有?可以验证一下吗?如果把高锰酸钾换成食盐,你可以想象它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吗?在溶解过程中,它们又有什么异同呢?”这几个问题。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既能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加深对于物质溶解这一科学知识的认识,又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有效提问”对于科学认知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有效指导教学
作为一门探究性课程,小学科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从中培养其探究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给予学生丰富的感知对象,同时可以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具体化、生动化,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这一情况,笔者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门铃声、电话声、汽车启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刮风时的声音、雨落下的声音、青蛙的叫声、知了鸣叫的声音等。又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笔者通过播放声音产生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生动地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重视科学学科的评价,认为评价可有可无;二是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即考查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纸笔测验,还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具体来说,科学的教学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在教学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是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这主要是从情感态度(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积极预习,课后是否认真完成探究和作业)、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按时完成作用)和参与状况(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及配合度)三个角度展开评价。其次是作品资料,包括小制作、观察记录、科学报告、媒体成果等,这是从文字资料书写是否认真,是否积极利用多种方式收集及整理资料,作品的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是学生学习的综合考查,包括纸笔测验、问卷调查等。在实施评价时,笔者还采用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落实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胡卫平,韩琴,刘建伟.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5).
[3]梁燕霏.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J].探秘(科学课),2011(05).
[4]范学文.如何提高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Z2).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上好科学课,使得科学课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就成为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目标,是预先确定的所应达到的效果。作为课程的目标,既是指导课程设计、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而教学目标服务于课程目标,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课程目标的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的获得转向特别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它“重在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要上好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探究类学科”的学科性质,在课前准备时,设定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时,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描述天气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这是“科学知识”目标;(2)学会观察天气,并能简单地记录天气,这是“过程和方法”目标;(3)了解天气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具有关心天气的意识,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开展了多种活动以落实这些目标,如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观察天气,然后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到科学记录本上。再返回教室,开展交流活动,请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模仿课本第3页的天气与生活“网状图”,在科学记录本上制作一张当天天气和生活的关系的“网状图”。这样,围绕课程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教师首先要讲好科学导言课,在教学伊始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及课程资源,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还可以联系相关的中外著名的科学家的经历来讲解教学内容,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驱力;等等。
2. 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实践的教学活动。科学课程的一般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实验验证,然后分析、归纳出一般认知,最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探究性学习的落脚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时,笔者组织了一个实验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首先,笔者向学生出示了高锰酸钾,并对它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分发了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尝试描述高锰酸钾。随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开始进行溶解实验。实验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实验观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此后,笔者顺势向学生提出了“高锰酸钾到底溶解了没有?可以验证一下吗?如果把高锰酸钾换成食盐,你可以想象它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吗?在溶解过程中,它们又有什么异同呢?”这几个问题。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既能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加深对于物质溶解这一科学知识的认识,又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有效提问”对于科学认知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有效指导教学
作为一门探究性课程,小学科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从中培养其探究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给予学生丰富的感知对象,同时可以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具体化、生动化,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这一情况,笔者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门铃声、电话声、汽车启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刮风时的声音、雨落下的声音、青蛙的叫声、知了鸣叫的声音等。又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笔者通过播放声音产生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生动地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重视科学学科的评价,认为评价可有可无;二是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即考查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纸笔测验,还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具体来说,科学的教学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在教学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是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这主要是从情感态度(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积极预习,课后是否认真完成探究和作业)、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按时完成作用)和参与状况(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及配合度)三个角度展开评价。其次是作品资料,包括小制作、观察记录、科学报告、媒体成果等,这是从文字资料书写是否认真,是否积极利用多种方式收集及整理资料,作品的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是学生学习的综合考查,包括纸笔测验、问卷调查等。在实施评价时,笔者还采用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落实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胡卫平,韩琴,刘建伟.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5).
[3]梁燕霏.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J].探秘(科学课),2011(05).
[4]范学文.如何提高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