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例1(2009年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1(A) 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
(B) 用50 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 mL 溶液
(C) 用量筒量取5.00 mL1.00 mol·L-1盐酸于50 mL容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 mol·L-1盐酸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
答案:(B)
解析:(A)项错,图中导管不能插入 溶液中;(B)项正确;(C)项错,量筒读数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D)项错,苯密度小于水,有机层应在上层,分液时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二、考查对试验现象、预测与结论的判断能力
例2(2011年广东高考)如图2,试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图2(A) 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 实验Ⅱ:酸性 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 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 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D)
解析:(A)项错,Br2与NaOH溶液反应,上层溶液颜色变为无色.(B)项正确,产生的S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NO与空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D)项正确,制取氢氧化铁胶体要在沸水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
例3 (2012年江苏高考)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4 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B)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 中一定含有SO2-4-(C)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 溶液中通入适量CO2 气体出现白色沉淀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D)向浓度均为0. 1 mol·L-1 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 溶液出现黄色沉淀Ksp(AgCl)>Ksp(AgI)答案:(D)
解析(A)项错,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B)项错,若原X中含有SO2-3,加入稀HNO3,则会被氧化成SO2-4,而与Ba2+生成沉淀;(C)项错,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Na2SiO3=H2SiO3↓ + Na2CO3
该反应发生的原理为强酸制弱酸,即酸性:H2CO3>H2SiO3;(D)项正确,反应总是向着更难溶的方向进行,由于AgI的溶度积比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
三、考查物质的制取、检验、分离和提纯
例4(2009年上海高考)如图3,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图3答案:(D)
解析:(A)装置可用于分液;(B)装置可用来分离易升华物质与不易升华物质;(C)装置是层析,可用来分离物质;(D)装置是反应装置,不能用来分离物质.
例5(2010年上海高考)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A) HNO3溶液(H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
(B) CO2(SO2)酸性KMnO4溶液,浓H2SO4,洗气
(C) KNO3晶体(NaCl),蒸馏水,结晶
(D) C2H5OH(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
答案:(A)
解析:(A)错,会引进新的杂质HCl,应使用Ba(NO3).(B)、(C)、(D)项均正确.
例6(2011年新课标高考)氢化钙固体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图4装置制备氢化钙.
图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 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 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 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实验确有CaH2生成.
丙方案先在滤渣中加NaOH,和Al(OH)3反应生成NaAlO2,再在滤液中加H2SO4生成Al2(SO4)3, 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可得硫酸铝晶体.但从原子利用角度考虑方案乙更合理,因为丙加的NaOH和制备的Al2(SO4)3的原子组成没有关系,造成原子浪费.
若在步骤2中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足,则会有部分草酸根未被氧化,在步骤3中则会造成消耗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量偏大,从而计算出的铁的量增多,含量偏高.
(2)加热后的晶体要在干燥器中冷却,防止重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另外在加热时至少要称量两次质量差,到两次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 g.
六、考查探究实验能力
例10(2011广东高考)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 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条于其中探究Mg的活泼性
(B) 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
(C) 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
(D) 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答案:(B)
解析:(A)错,稀释方法不对.(C)错,不能直接倒入,应采用玻璃棒引流.(D)错,加热蒸干得到的是MgO固体.
[北京市昌平区 (102200)]
例1(2009年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1(A) 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
(B) 用50 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 mL 溶液
(C) 用量筒量取5.00 mL1.00 mol·L-1盐酸于50 mL容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 mol·L-1盐酸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
答案:(B)
解析:(A)项错,图中导管不能插入 溶液中;(B)项正确;(C)项错,量筒读数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D)项错,苯密度小于水,有机层应在上层,分液时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二、考查对试验现象、预测与结论的判断能力
例2(2011年广东高考)如图2,试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图2(A) 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 实验Ⅱ:酸性 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 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 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D)
解析:(A)项错,Br2与NaOH溶液反应,上层溶液颜色变为无色.(B)项正确,产生的S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NO与空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D)项正确,制取氢氧化铁胶体要在沸水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
例3 (2012年江苏高考)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4 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B)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 中一定含有SO2-4-(C)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 溶液中通入适量CO2 气体出现白色沉淀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D)向浓度均为0. 1 mol·L-1 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 溶液出现黄色沉淀Ksp(AgCl)>Ksp(AgI)答案:(D)
解析(A)项错,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B)项错,若原X中含有SO2-3,加入稀HNO3,则会被氧化成SO2-4,而与Ba2+生成沉淀;(C)项错,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Na2SiO3=H2SiO3↓ + Na2CO3
该反应发生的原理为强酸制弱酸,即酸性:H2CO3>H2SiO3;(D)项正确,反应总是向着更难溶的方向进行,由于AgI的溶度积比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
三、考查物质的制取、检验、分离和提纯
例4(2009年上海高考)如图3,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图3答案:(D)
解析:(A)装置可用于分液;(B)装置可用来分离易升华物质与不易升华物质;(C)装置是层析,可用来分离物质;(D)装置是反应装置,不能用来分离物质.
例5(2010年上海高考)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A) HNO3溶液(H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
(B) CO2(SO2)酸性KMnO4溶液,浓H2SO4,洗气
(C) KNO3晶体(NaCl),蒸馏水,结晶
(D) C2H5OH(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
答案:(A)
解析:(A)错,会引进新的杂质HCl,应使用Ba(NO3).(B)、(C)、(D)项均正确.
例6(2011年新课标高考)氢化钙固体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图4装置制备氢化钙.
图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 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 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 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实验确有CaH2生成.
丙方案先在滤渣中加NaOH,和Al(OH)3反应生成NaAlO2,再在滤液中加H2SO4生成Al2(SO4)3, 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可得硫酸铝晶体.但从原子利用角度考虑方案乙更合理,因为丙加的NaOH和制备的Al2(SO4)3的原子组成没有关系,造成原子浪费.
若在步骤2中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足,则会有部分草酸根未被氧化,在步骤3中则会造成消耗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量偏大,从而计算出的铁的量增多,含量偏高.
(2)加热后的晶体要在干燥器中冷却,防止重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另外在加热时至少要称量两次质量差,到两次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 g.
六、考查探究实验能力
例10(2011广东高考)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 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条于其中探究Mg的活泼性
(B) 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
(C) 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
(D) 将Mg(OH)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答案:(B)
解析:(A)错,稀释方法不对.(C)错,不能直接倒入,应采用玻璃棒引流.(D)错,加热蒸干得到的是MgO固体.
[北京市昌平区 (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