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说
“寒食”,是我国民间自古沿传的一个节日,一般是指“清明”前的一天。无论民间的口头传说,还是古籍的文字记载,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寒食”起源于“火焚绵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是史实,应当发生在公元前637年(春秋时期周襄王十六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庄子·盗跖篇》:“子推抱木燔死。”其次见于西汉刘向的《新序》:“文公访之,(子推)不肯出,求之不得,以为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子推)遂不出而死。”
东汉桓谭的《新论》有类似之说。
苻秦方士王嘉所撰《所遗记》云:“晋文公焚林以求子推。”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周举传》:“太原郡旧俗,以介子推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辄一月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于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灵石县志》记载:“县东30里绵山之麓曰神林,晋文公求介子推弗得,纵火焚之,子推同母抱树而死……乡人即其地庙祀之”;又“魏武帝明罚令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幼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夺一月俸”;又:“晋太和二十年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绝。”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元遗山集》中称:“推之妹介山氏亦积薪自焚。”
清人康基田所纂《晋乘搜略》还有如下记述:“晋咸和三年,(石)勒断晋俗寒食之禁……夏四月,忽暴风大雨,雹起西河介山,大者如弹丸,平地水深三尺,污十余里,历太原乐平武乡以北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勒大惊,以问徐光,光对曰:‘晋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介子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介山左右晋文之所封也,宜任百姓奉之。’勒乃下书……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又:“太原俗以子推三月三日燔死,故有寒食禁火之说,唐祖起自晋阳,尚仍旧俗,清明日为蒸食如馒头,而方其角,名曰子推,以志不忘。”
有关介子推和寒食节的故事,叙述最为详尽的应是冯梦龙和蔡元放所编《东周列国志》,兹摘录如下:
第三十一回:“重耳饥困……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重耳食之甚美。食毕,问:‘此处何以得肉?’介子推曰:‘臣之股肉也……’重耳垂泪曰:‘……将何以报?’子推曰:‘但愿公子早归晋国,以成臣等股肱之意,臣岂望报哉?’”
第三十七回:“晋文公行复国之赏,乃大会群臣……介子推……为人狷介无比,因济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托病居家,甘守清贫,躬自织履,以侍奉其老母。晋侯大会群臣,论功行赏,不见子推,偶而忘怀,(子推)乃负其母奔绵上,结庐于深谷之中,草衣木食,将终其身焉……唯解张知之,乃作书夜悬于朝门……文公览毕……即使人往召子推……使人遍访,数日不得。文公面有愠色……曰:‘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而出矣。’……乃使军士于山前山后,周围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改绵山为介山,以志寡人之过!’后世于绵上立县,谓之介休,言介子推休于此也。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减至三日……每岁冬至后一百五日,预作干糒,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亦曰‘禁烟’。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节,家家插柳于门,以招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钱,皆为子推也。”
上述种种,使古今之人得知介子推是一位舍己为君的贤臣,是一位清廉刚正的志士。他以不慕官禄、功成隐退的高风亮节而名垂青史。同时,也使人们由此而认为沿袭几十个世纪的寒食节,即是因为纪念他而起始。
约360年之后,楚国的屈原在放逐之中投汩罗江自尽,据说又因此而留下了端午节和食粽的习俗。社稷兴替,沧桑变幻,高山仰之,千古流芳。古往今来的人们一直在怀念着这两位贤士和良臣。
二、质疑
“子推焚,寒食立。”果真如此?
《左传》:“推与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未提及火焚。
《史记》:“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子推田。”亦不载火焚。
清顾炎武《日知录》:“推隐未几而死,故以田禄其子耳。”
避火焚事。
《沁源县志》:“(子推)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袭《左传》所记,不叙火焚。
《介休县志》中<大事记>及<沿革>中,均不载火焚之事。
《灵石县志》虽录火焚诸说,但又记:“考之左传并无焚林之事,当是战国时好事者为之也。”
《沁州志》载有明人俞汝为《介子推辩》一文,文中对火焚绵山之说提出多处疑窦:其一,作者亲历绵山,见石涧参错,崖谷委会,子推或伏或避均可,绝不会被烧死;其二,晋文公以焚山而欲介子推出及介子推抱母而就于火,均于情理不合;其三,所谓灵石县有介子推墓之说,不足为信。
俞氏所疑,确非无稽之谈。古人对此事还曾有过如下议论:“呜乎!晋文贤君也,求臣而出于燎原,其贤安在?侯孝子也,偕母而死于非命,其孝安在?推之以情,度之以理,而知其为事之所必无者也。”
纵观古籍中凡记述此事者,其共同之处为:介子推曾隐于绵山,且死于绵山;其相异之处为:一曰焚死,一曰隐死。究其渊源,盖出于《庄子》与《左传》所载相悖。两者之间,当辨其真伪。
首先,应就两书的成书时间推断其记事的可靠程度。《庄子》是战国时庄周及其门徒所撰,其终稿最早在公元前350年之后;《左传》是与孔子同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其成书应在公元前450年左右。两书相差约100年,《左传》更接近晋文公时代。设若火焚绵山是史实,《左传》不应疏漏。
再者,应就史籍的性质来判断其记事的真实性。《庄子》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为主体的哲理著作,书中神话怪异充斥其间,叙述含蓄浪漫,务求以艺术手法表达思想,可以说对具体事件的真实和准确是不承担责任的。而《左传》则不然,这是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叙事虽有倾向且有文采,但基本上恪守了历史的严肃性。
史籍的判别固属重要,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证也能起到辨识作用,如介子推死的时间及坟墓所在与“焚死”与寒食节均有一定关系。
死日诸说不一,有云三月三日者,有云三月五日者,亦有云五月五日者。其中五月五日之时,绵山已是草木葱茏,峰峦叠翠之际,不易燃烧,恐系抄印之误。季春三月之首,恰逢雨雪不接、草木干枯的易燃之时,焚燃或属可信。但子推与母是否焚死,尚是疑案,故亦不可以三月三日或五日定为子推忌辰。
归宿所在,俞汝为曰:“或者曰山隶灵石有介子推墓在。余望之,颓然一丘耳。”是耶,非耶?《沁源县志》载:“介子推墓在县北伏贵村墓沟”,该墓为一土丘,高2丈,周30丈,清乾隆时镌刻之石碑至今尚在,碑书“晋国贤洁惠侯介子推王公讳光之墓”是耶,非耶?灵石县马和村附近有“介庙”,庙侧曾有“介林”,亦称“神林”;沁源县伏贵村又有“介子推祠”,均谓子推死于斯处,是可信孰不可信?恐怕还是如《沁源县志》所记:“而实未得侯死所。”
既未得其死所,安能知其死日?两者皆不详,则“焚死”之说何立?
最后,还是再回到“寒食”上来。《后汉书》所记:“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读之甚异。若子推死于春夏,何以冬中寒食?不过,“寒食”总还是存在的,介子推死于绵山一带亦无异议。两者之间,还是应当探求一番。
如果肯定了“焚死”之说,那么“寒食”之发端就似有着落;反之,若“寒食”确自彼时而始,那么“焚死”之说就有了得力的佐证。于是,“寒食”在晋文公之前曾否有过?就成为释疑的关键所在。
三、溯源
《周礼》是战国时期编纂的一部周朝制典。书中《司煊氏》有如下文字:“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就是说,阴历二月禁火,在周朝已是法定的制度。每年此时,天子下令,全国执行。
为什么二月禁火?显然是因为这个时期气候最干燥,极易发生火灾。3000年前的古人,防火和灭火的能力是相当薄弱的,不得不在火灾易发时节普遍禁火,以防患于未然。
这个时期全面禁火,主要是防止什么火灾?如果说,在居民集中的城镇一带恐烧房屋建筑,何以仅限二月?仲春二月,冰融雪消,雨水极少,草木干枯,此时最易招致火灾的是山野森林!二月禁火的目的,显然是保护森林。
人们对3000年前的祖先如此严格地保护森林,难免置疑。那么,请看:
《周礼·职方氏》详列了全国九州的山川及特产,其中:“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利松柏。”森林已被认为是国家的重要财富。
《周礼·地官》:“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窃木者有刑罚。林衡掌巡林箓之政令。若斩木材则受法于山虞而掌其政令。山泽之官为虞,川林之官为衡。山泽之赋,先王之于山泽有虞,以度其物有衡……”
《春秋繁露·求雨篇》:“无伐各木,无斩森林。”
从这些文字中看出,周代的人们不仅重视了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已经意识到森林在调节降雨方面的生态作用;不仅设置了山虞和林衡等执掌山林政令的官吏,而且形成了保护林木的严格制度。
3000年前,盗伐林木要受处罚,采伐林木要按规定的季节进行。森林管理已细微到如此程度,山林防火自然会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这样,二月全面禁火成为一项保护森林的法定制度,就不至于难以相信了。
干旱季节长达一个月的禁火,人们当然预先要准备大量的熟食,这便形成了“寒食一月”。如此说来,“寒食”原本不是一种风俗,而是一项国家制度。
寒食禁火之制,究竟始自何年?周初,还是周代中期?这恐怕不易考证了。但能确认一点,它远在晋文公时期之前。
现在推想起来,一项制度在国家安定时期往往能严格执行,而到了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部分废弃或全部废弃。这就是说,在“五霸”之前,随着周天子威望式微,虞衡制和禁火制已受到长期的干扰和冲击。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祸及森林自属难免。
自介子推死,当时人们认为他死于季春之首,不管晋文公曾否举火焚山,绵山附近的百姓结合起禁火制度而恢复寒食,以表怀念,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法定的制度经过一度的废弃,又因纪念适逢其时而亡殁的一位贤人,重新恢复而相沿成俗,再后因一月不堪忍受而改为三日,三日不堪又减为一日——这就是“寒食”的演变史。(责编周边)
(题图为介休绵山全景)
“寒食”,是我国民间自古沿传的一个节日,一般是指“清明”前的一天。无论民间的口头传说,还是古籍的文字记载,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寒食”起源于“火焚绵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是史实,应当发生在公元前637年(春秋时期周襄王十六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庄子·盗跖篇》:“子推抱木燔死。”其次见于西汉刘向的《新序》:“文公访之,(子推)不肯出,求之不得,以为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子推)遂不出而死。”
东汉桓谭的《新论》有类似之说。
苻秦方士王嘉所撰《所遗记》云:“晋文公焚林以求子推。”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周举传》:“太原郡旧俗,以介子推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辄一月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于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灵石县志》记载:“县东30里绵山之麓曰神林,晋文公求介子推弗得,纵火焚之,子推同母抱树而死……乡人即其地庙祀之”;又“魏武帝明罚令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幼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夺一月俸”;又:“晋太和二十年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绝。”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元遗山集》中称:“推之妹介山氏亦积薪自焚。”
清人康基田所纂《晋乘搜略》还有如下记述:“晋咸和三年,(石)勒断晋俗寒食之禁……夏四月,忽暴风大雨,雹起西河介山,大者如弹丸,平地水深三尺,污十余里,历太原乐平武乡以北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勒大惊,以问徐光,光对曰:‘晋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介子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介山左右晋文之所封也,宜任百姓奉之。’勒乃下书……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又:“太原俗以子推三月三日燔死,故有寒食禁火之说,唐祖起自晋阳,尚仍旧俗,清明日为蒸食如馒头,而方其角,名曰子推,以志不忘。”
有关介子推和寒食节的故事,叙述最为详尽的应是冯梦龙和蔡元放所编《东周列国志》,兹摘录如下:
第三十一回:“重耳饥困……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重耳食之甚美。食毕,问:‘此处何以得肉?’介子推曰:‘臣之股肉也……’重耳垂泪曰:‘……将何以报?’子推曰:‘但愿公子早归晋国,以成臣等股肱之意,臣岂望报哉?’”
第三十七回:“晋文公行复国之赏,乃大会群臣……介子推……为人狷介无比,因济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托病居家,甘守清贫,躬自织履,以侍奉其老母。晋侯大会群臣,论功行赏,不见子推,偶而忘怀,(子推)乃负其母奔绵上,结庐于深谷之中,草衣木食,将终其身焉……唯解张知之,乃作书夜悬于朝门……文公览毕……即使人往召子推……使人遍访,数日不得。文公面有愠色……曰:‘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而出矣。’……乃使军士于山前山后,周围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改绵山为介山,以志寡人之过!’后世于绵上立县,谓之介休,言介子推休于此也。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减至三日……每岁冬至后一百五日,预作干糒,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亦曰‘禁烟’。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节,家家插柳于门,以招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钱,皆为子推也。”
上述种种,使古今之人得知介子推是一位舍己为君的贤臣,是一位清廉刚正的志士。他以不慕官禄、功成隐退的高风亮节而名垂青史。同时,也使人们由此而认为沿袭几十个世纪的寒食节,即是因为纪念他而起始。
约360年之后,楚国的屈原在放逐之中投汩罗江自尽,据说又因此而留下了端午节和食粽的习俗。社稷兴替,沧桑变幻,高山仰之,千古流芳。古往今来的人们一直在怀念着这两位贤士和良臣。
二、质疑
“子推焚,寒食立。”果真如此?
《左传》:“推与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未提及火焚。
《史记》:“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子推田。”亦不载火焚。
清顾炎武《日知录》:“推隐未几而死,故以田禄其子耳。”
避火焚事。
《沁源县志》:“(子推)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袭《左传》所记,不叙火焚。
《介休县志》中<大事记>及<沿革>中,均不载火焚之事。
《灵石县志》虽录火焚诸说,但又记:“考之左传并无焚林之事,当是战国时好事者为之也。”
《沁州志》载有明人俞汝为《介子推辩》一文,文中对火焚绵山之说提出多处疑窦:其一,作者亲历绵山,见石涧参错,崖谷委会,子推或伏或避均可,绝不会被烧死;其二,晋文公以焚山而欲介子推出及介子推抱母而就于火,均于情理不合;其三,所谓灵石县有介子推墓之说,不足为信。
俞氏所疑,确非无稽之谈。古人对此事还曾有过如下议论:“呜乎!晋文贤君也,求臣而出于燎原,其贤安在?侯孝子也,偕母而死于非命,其孝安在?推之以情,度之以理,而知其为事之所必无者也。”
纵观古籍中凡记述此事者,其共同之处为:介子推曾隐于绵山,且死于绵山;其相异之处为:一曰焚死,一曰隐死。究其渊源,盖出于《庄子》与《左传》所载相悖。两者之间,当辨其真伪。
首先,应就两书的成书时间推断其记事的可靠程度。《庄子》是战国时庄周及其门徒所撰,其终稿最早在公元前350年之后;《左传》是与孔子同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其成书应在公元前450年左右。两书相差约100年,《左传》更接近晋文公时代。设若火焚绵山是史实,《左传》不应疏漏。
再者,应就史籍的性质来判断其记事的真实性。《庄子》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为主体的哲理著作,书中神话怪异充斥其间,叙述含蓄浪漫,务求以艺术手法表达思想,可以说对具体事件的真实和准确是不承担责任的。而《左传》则不然,这是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叙事虽有倾向且有文采,但基本上恪守了历史的严肃性。
史籍的判别固属重要,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证也能起到辨识作用,如介子推死的时间及坟墓所在与“焚死”与寒食节均有一定关系。
死日诸说不一,有云三月三日者,有云三月五日者,亦有云五月五日者。其中五月五日之时,绵山已是草木葱茏,峰峦叠翠之际,不易燃烧,恐系抄印之误。季春三月之首,恰逢雨雪不接、草木干枯的易燃之时,焚燃或属可信。但子推与母是否焚死,尚是疑案,故亦不可以三月三日或五日定为子推忌辰。
归宿所在,俞汝为曰:“或者曰山隶灵石有介子推墓在。余望之,颓然一丘耳。”是耶,非耶?《沁源县志》载:“介子推墓在县北伏贵村墓沟”,该墓为一土丘,高2丈,周30丈,清乾隆时镌刻之石碑至今尚在,碑书“晋国贤洁惠侯介子推王公讳光之墓”是耶,非耶?灵石县马和村附近有“介庙”,庙侧曾有“介林”,亦称“神林”;沁源县伏贵村又有“介子推祠”,均谓子推死于斯处,是可信孰不可信?恐怕还是如《沁源县志》所记:“而实未得侯死所。”
既未得其死所,安能知其死日?两者皆不详,则“焚死”之说何立?
最后,还是再回到“寒食”上来。《后汉书》所记:“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读之甚异。若子推死于春夏,何以冬中寒食?不过,“寒食”总还是存在的,介子推死于绵山一带亦无异议。两者之间,还是应当探求一番。
如果肯定了“焚死”之说,那么“寒食”之发端就似有着落;反之,若“寒食”确自彼时而始,那么“焚死”之说就有了得力的佐证。于是,“寒食”在晋文公之前曾否有过?就成为释疑的关键所在。
三、溯源
《周礼》是战国时期编纂的一部周朝制典。书中《司煊氏》有如下文字:“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就是说,阴历二月禁火,在周朝已是法定的制度。每年此时,天子下令,全国执行。
为什么二月禁火?显然是因为这个时期气候最干燥,极易发生火灾。3000年前的古人,防火和灭火的能力是相当薄弱的,不得不在火灾易发时节普遍禁火,以防患于未然。
这个时期全面禁火,主要是防止什么火灾?如果说,在居民集中的城镇一带恐烧房屋建筑,何以仅限二月?仲春二月,冰融雪消,雨水极少,草木干枯,此时最易招致火灾的是山野森林!二月禁火的目的,显然是保护森林。
人们对3000年前的祖先如此严格地保护森林,难免置疑。那么,请看:
《周礼·职方氏》详列了全国九州的山川及特产,其中:“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利松柏。”森林已被认为是国家的重要财富。
《周礼·地官》:“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窃木者有刑罚。林衡掌巡林箓之政令。若斩木材则受法于山虞而掌其政令。山泽之官为虞,川林之官为衡。山泽之赋,先王之于山泽有虞,以度其物有衡……”
《春秋繁露·求雨篇》:“无伐各木,无斩森林。”
从这些文字中看出,周代的人们不仅重视了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已经意识到森林在调节降雨方面的生态作用;不仅设置了山虞和林衡等执掌山林政令的官吏,而且形成了保护林木的严格制度。
3000年前,盗伐林木要受处罚,采伐林木要按规定的季节进行。森林管理已细微到如此程度,山林防火自然会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这样,二月全面禁火成为一项保护森林的法定制度,就不至于难以相信了。
干旱季节长达一个月的禁火,人们当然预先要准备大量的熟食,这便形成了“寒食一月”。如此说来,“寒食”原本不是一种风俗,而是一项国家制度。
寒食禁火之制,究竟始自何年?周初,还是周代中期?这恐怕不易考证了。但能确认一点,它远在晋文公时期之前。
现在推想起来,一项制度在国家安定时期往往能严格执行,而到了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部分废弃或全部废弃。这就是说,在“五霸”之前,随着周天子威望式微,虞衡制和禁火制已受到长期的干扰和冲击。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祸及森林自属难免。
自介子推死,当时人们认为他死于季春之首,不管晋文公曾否举火焚山,绵山附近的百姓结合起禁火制度而恢复寒食,以表怀念,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法定的制度经过一度的废弃,又因纪念适逢其时而亡殁的一位贤人,重新恢复而相沿成俗,再后因一月不堪忍受而改为三日,三日不堪又减为一日——这就是“寒食”的演变史。(责编周边)
(题图为介休绵山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