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思维导图理论,本研究以初一(三个班)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思维导图在三个班的英语写作课中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类书面表达写作。实验持续28个星期,并在实验结束时参加了限时英文作文测试和区期中、期末统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书面表达;写作成绩;发散性思维
一、引言
进行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加强中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而英语写作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应用的一项重要指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五级目标,即: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达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和时间;能根据图示和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和操作说明。但是,本校初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并未达到标准。
分析学生从入学到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及各单元的英语作文,发现学生只是对命题作文给出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翻译,由于缺少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逻辑布局的安排,相关知识和思维并未得到激发,作文最终成为中英互译的产物,缺少进行扩充的想法和内容。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扩充写作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有逻辑地安排内容并进行布局。
1974年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的《启动大脑》一书指出,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从发散性思维伊始,通过头脑风暴,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并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同时该书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组织思维的工具,它是通过图表来组织和呈现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充分运用了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国内外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上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用思维导图指导复习,或者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描述。根据资料查阅的结果来看,思维导图运用于中学英语写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大学阶段的本科和硕士论文,高中、小学阶段的研究不多,初中的写作研究就更少。王昀、董华(2009)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发现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研究者把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英语写作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崔贝贝(2012)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结果表明,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完善了学生的写作策略,同时还使学生英语方面的其他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对课文的理解力。綦坤(2012)探讨了初中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思维导图的概述以及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阐明了思维导图对学生英语创造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但是,其只是初步探讨,没有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探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的教学能否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成绩;二是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的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 研究对象
参加本实验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三个平行班,共97人。初一全年级总人数为110人,其中各班排除了24个字母都不会读写的7位同学和在实验阶段参加了英语书面表达课外辅导班的6位同学。
2. 研究工具
(1)測试。从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始实施实验,连续实施20周。本研究采用第一学期天河区期中考试的英语写作成绩作为前测成绩;中测在本实验实施后的第12周,采用初一第一学期天河区期末考试作文成绩;后测在本实验实施后的第20周,采用初一第二学期天河区期中考试作文成绩。
(2)SPSS。本研究把初一年级三个班97名同学实验前的英语书面表达成绩与实验后的英语书面表达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发现实验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
三、实验步骤
1. 实验前阶段
在实验实施的前两周(即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两周),教师跟学生讲解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并教会学生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另外,在阅读、听力课中采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感知思维导图及其运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收集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成绩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成绩上无显著差异。同时,对这97位学生的写作内容、要点等进行统计。
2. 实验阶段
该实验持续了20周时间,其中第9、第10周和第19、第20周分别为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和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复习并考试的时间。教师在其余16周完成八个写作课的教学,学生在每两周一个单元的英语课程学习中完成两个写作任务。实验过程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教师结合“简易思维导图”撰写本课题单元写作部分的教学设计,在第一个星期写作教学中展示并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拓展写作要点。其次,在下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并画出思维导图。写作任务完成后,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和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在接下来的七周,重复类似第一周模式的写作训练。最后,利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为中测,统计分析初步结果,总结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第二阶段,在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8周,运用思维导图继续指导、巩固写作教学,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同时进行比较、分析,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
3. 数据分析
实验结束后,利用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作为后测,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该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存在的差异。同时,统计97名同学在本次书面表达中写作内容要点数量,对比前后内容要点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
1. 运用思维导图对写作成绩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与中测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书面表达成绩进行比较,观察该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该实验组期中考试的作文平均分为9.747分,实验八个星期后的作文平均分为9.856分,P>0.05。结果表明,在八个星期之后,英语写作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本实验进行到第20周时,同样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检测,观察该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该实验组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平均分为9.856分,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的作文平均分为10.665分,P<0.05。结果表明,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写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
2. 运用思维导图指导英语写作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影响
研究者把英语书面写作的内容视为节点,在思维导图上体现为树状结构中延伸出来的一个个思维节点。通过分析97名同学在前测、后测中写作内容的要点(即节点),并统计出前后对比的结果,发现有80名同学的写作节点增加了1至3个,仅有17名同学保持不变或者略有减少。由此可知,运用思维导图指导英语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导图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五、结论和启示
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如下: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能够提高初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成绩,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而言之,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和发散性思维的影响。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因为实验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书面表达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前侧和中测结果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实验第20周进行的后测中,学生的书面表达成绩有显著差异,可见运用思维导图能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体水平。除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思维导图与写作相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英语写作的兴趣。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思维导图;书面表达;写作成绩;发散性思维
一、引言
进行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加强中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而英语写作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应用的一项重要指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五级目标,即: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达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和时间;能根据图示和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和操作说明。但是,本校初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并未达到标准。
分析学生从入学到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及各单元的英语作文,发现学生只是对命题作文给出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翻译,由于缺少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逻辑布局的安排,相关知识和思维并未得到激发,作文最终成为中英互译的产物,缺少进行扩充的想法和内容。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扩充写作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有逻辑地安排内容并进行布局。
1974年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的《启动大脑》一书指出,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从发散性思维伊始,通过头脑风暴,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并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同时该书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组织思维的工具,它是通过图表来组织和呈现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充分运用了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国内外对于思维导图在教学上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用思维导图指导复习,或者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描述。根据资料查阅的结果来看,思维导图运用于中学英语写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大学阶段的本科和硕士论文,高中、小学阶段的研究不多,初中的写作研究就更少。王昀、董华(2009)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发现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研究者把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英语写作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崔贝贝(2012)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结果表明,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完善了学生的写作策略,同时还使学生英语方面的其他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对课文的理解力。綦坤(2012)探讨了初中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思维导图的概述以及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阐明了思维导图对学生英语创造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但是,其只是初步探讨,没有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探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的教学能否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成绩;二是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的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 研究对象
参加本实验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三个平行班,共97人。初一全年级总人数为110人,其中各班排除了24个字母都不会读写的7位同学和在实验阶段参加了英语书面表达课外辅导班的6位同学。
2. 研究工具
(1)測试。从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始实施实验,连续实施20周。本研究采用第一学期天河区期中考试的英语写作成绩作为前测成绩;中测在本实验实施后的第12周,采用初一第一学期天河区期末考试作文成绩;后测在本实验实施后的第20周,采用初一第二学期天河区期中考试作文成绩。
(2)SPSS。本研究把初一年级三个班97名同学实验前的英语书面表达成绩与实验后的英语书面表达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发现实验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
三、实验步骤
1. 实验前阶段
在实验实施的前两周(即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两周),教师跟学生讲解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并教会学生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另外,在阅读、听力课中采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感知思维导图及其运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收集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成绩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成绩上无显著差异。同时,对这97位学生的写作内容、要点等进行统计。
2. 实验阶段
该实验持续了20周时间,其中第9、第10周和第19、第20周分别为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和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复习并考试的时间。教师在其余16周完成八个写作课的教学,学生在每两周一个单元的英语课程学习中完成两个写作任务。实验过程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教师结合“简易思维导图”撰写本课题单元写作部分的教学设计,在第一个星期写作教学中展示并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拓展写作要点。其次,在下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并画出思维导图。写作任务完成后,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和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在接下来的七周,重复类似第一周模式的写作训练。最后,利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为中测,统计分析初步结果,总结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第二阶段,在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8周,运用思维导图继续指导、巩固写作教学,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同时进行比较、分析,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
3. 数据分析
实验结束后,利用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作为后测,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该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存在的差异。同时,统计97名同学在本次书面表达中写作内容要点数量,对比前后内容要点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
1. 运用思维导图对写作成绩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与中测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书面表达成绩进行比较,观察该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该实验组期中考试的作文平均分为9.747分,实验八个星期后的作文平均分为9.856分,P>0.05。结果表明,在八个星期之后,英语写作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本实验进行到第20周时,同样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检测,观察该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该实验组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平均分为9.856分,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的作文平均分为10.665分,P<0.05。结果表明,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写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
2. 运用思维导图指导英语写作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影响
研究者把英语书面写作的内容视为节点,在思维导图上体现为树状结构中延伸出来的一个个思维节点。通过分析97名同学在前测、后测中写作内容的要点(即节点),并统计出前后对比的结果,发现有80名同学的写作节点增加了1至3个,仅有17名同学保持不变或者略有减少。由此可知,运用思维导图指导英语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导图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五、结论和启示
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如下: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能够提高初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成绩,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而言之,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和发散性思维的影响。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因为实验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书面表达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前侧和中测结果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实验第20周进行的后测中,学生的书面表达成绩有显著差异,可见运用思维导图能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体水平。除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思维导图与写作相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英语写作的兴趣。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