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课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历史与社会》课本中增加了很多插图。由于初中学生的地理基础不是很牢固,增加插图能够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目前对初中地理课本中插图的使用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故而相关的研究并不多。笔者希望对《历史与社会》中的插图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意见,为发挥出插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插图类型;插图教学
插图是文字的补充,是对文字教学的形象化体现,与教材中的文字叙述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有体系的历史与社会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地理插图,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地理概念,丰富地理知识,因此,插图教学是历史与社会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真正的学问不是从责任感中产生的,而是从爱好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这正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课本中的插图。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配套了很多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色彩绚丽,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中的《辽阔的疆域》这一节课,教师可以选择《图册》中的几幅彩图“东北雾凇”“长江下游风光”及“海南岛椰树”等进行讲解。学生首先会被优美的图像所吸引,然后就会产生探索图像背后内容的兴趣。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①这些图画各有什么特点?②通过观察不同图像中的自然景色,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中国的哪个地域?③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色为什么存在着差异?④通过观察不同地域自然景色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通过观察插图并且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对经纬度以及祖国辽阔的疆域有形象的了解,并且能够明白自然景色的不同与经纬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插图配合课本内容的教学方式能够避免出现因教师空洞说教而导致的学生兴趣不高的教学弊端,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提高,其中学生能力的提高方式是多样的,不能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实现。我们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其中运用插图是一个非常快速的方法。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中有一块内容讲的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教师可利用教材中“家庭生活”的六幅彩图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在观察完插图后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六幅彩图进行描绘;②学生针对插图中的内容联系自己家庭中的情况,看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在家庭中出现;③家庭中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当怎么进行处理?因为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而家庭的影响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学生对于这一个话题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并可以表达出很多内心感受的。因此,课本中对这一课的内容并没有很多的文字性的描写,而是通过大量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去表达。这样的教材编写可以为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创造较为宽广的空间,可能会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在历史图片中提升审美能力
《历史与社会》中的插图都非常优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本中的插图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图画,例如《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另一种是雕塑品,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插图都各具特点,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腻逼真,如果学生能仔细观察、品味,一定可以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民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精品,令后人赞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量文物实图的鉴赏去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做到“情从史出”。例如《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通过展示司母戊大方鼎、东汉铜奔马、曾侯乙编钟、爵、农具、铲、三星堆青铜立人像、青铜树、青铜面具等一系列组图,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及青铜器中的精品,体会青铜器的精美绝伦,认识青铜器蕴涵的巨大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绘制地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绘制地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对地图的理解,提高解图的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动手绘制简易的地图,也可以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绘制。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形多样》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地形的概念,来画它们的横剖面图,再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来个提升,在自我测评题中,画北纬40度的横剖面图。这样做不仅
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且也强化了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图3-12《中国地形图》,要求学生将示意图与地形高低起伏、地形单元、32°纬度线等状况的特点分析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将这个组合图表绘出,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图解理、图文结合,那么学生对这个知识难点的理解将会是透彻的,记忆将会是牢固的。绘制地图毕竟是一项烦琐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结语
《历史与社会》是一本蕴涵着丰富地理知识的好的课本,而其中穿插的插图就是吸引学生深入探索这些地理知识的线索,学生通过插图的指引一步步探寻着大自然的奥秘。保证插图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的手段之一。
我们说,没有插图的教科书是一段没有对白的电影,虽然不影响教学的展开,但却少了很多的趣味性。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祖国、热爱自然。新课标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因为今天解图的学生就可能是明天绘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东辉.探析初中地理插图的教学[J].西北职教,2010(7)
[2]糜玉娟.有效运用课本插图进行地理教学[J].西藏教育,2010(10)
[3]汤红琴.初中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用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麻瑞标.课本插图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9(3).
[5]楚恒玲.不能没有“你”——《历史与社会》中插图教学随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1).
关键词:初中地理;插图类型;插图教学
插图是文字的补充,是对文字教学的形象化体现,与教材中的文字叙述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有体系的历史与社会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地理插图,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地理概念,丰富地理知识,因此,插图教学是历史与社会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真正的学问不是从责任感中产生的,而是从爱好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这正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课本中的插图。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配套了很多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色彩绚丽,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中的《辽阔的疆域》这一节课,教师可以选择《图册》中的几幅彩图“东北雾凇”“长江下游风光”及“海南岛椰树”等进行讲解。学生首先会被优美的图像所吸引,然后就会产生探索图像背后内容的兴趣。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①这些图画各有什么特点?②通过观察不同图像中的自然景色,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中国的哪个地域?③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色为什么存在着差异?④通过观察不同地域自然景色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通过观察插图并且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对经纬度以及祖国辽阔的疆域有形象的了解,并且能够明白自然景色的不同与经纬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插图配合课本内容的教学方式能够避免出现因教师空洞说教而导致的学生兴趣不高的教学弊端,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提高,其中学生能力的提高方式是多样的,不能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实现。我们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其中运用插图是一个非常快速的方法。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中有一块内容讲的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教师可利用教材中“家庭生活”的六幅彩图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在观察完插图后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六幅彩图进行描绘;②学生针对插图中的内容联系自己家庭中的情况,看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在家庭中出现;③家庭中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当怎么进行处理?因为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而家庭的影响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学生对于这一个话题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并可以表达出很多内心感受的。因此,课本中对这一课的内容并没有很多的文字性的描写,而是通过大量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去表达。这样的教材编写可以为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创造较为宽广的空间,可能会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在历史图片中提升审美能力
《历史与社会》中的插图都非常优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本中的插图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图画,例如《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另一种是雕塑品,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插图都各具特点,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腻逼真,如果学生能仔细观察、品味,一定可以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民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精品,令后人赞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量文物实图的鉴赏去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做到“情从史出”。例如《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通过展示司母戊大方鼎、东汉铜奔马、曾侯乙编钟、爵、农具、铲、三星堆青铜立人像、青铜树、青铜面具等一系列组图,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及青铜器中的精品,体会青铜器的精美绝伦,认识青铜器蕴涵的巨大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绘制地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绘制地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对地图的理解,提高解图的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动手绘制简易的地图,也可以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绘制。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形多样》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地形的概念,来画它们的横剖面图,再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来个提升,在自我测评题中,画北纬40度的横剖面图。这样做不仅
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且也强化了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图3-12《中国地形图》,要求学生将示意图与地形高低起伏、地形单元、32°纬度线等状况的特点分析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将这个组合图表绘出,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图解理、图文结合,那么学生对这个知识难点的理解将会是透彻的,记忆将会是牢固的。绘制地图毕竟是一项烦琐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结语
《历史与社会》是一本蕴涵着丰富地理知识的好的课本,而其中穿插的插图就是吸引学生深入探索这些地理知识的线索,学生通过插图的指引一步步探寻着大自然的奥秘。保证插图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的手段之一。
我们说,没有插图的教科书是一段没有对白的电影,虽然不影响教学的展开,但却少了很多的趣味性。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祖国、热爱自然。新课标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因为今天解图的学生就可能是明天绘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东辉.探析初中地理插图的教学[J].西北职教,2010(7)
[2]糜玉娟.有效运用课本插图进行地理教学[J].西藏教育,2010(10)
[3]汤红琴.初中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用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麻瑞标.课本插图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9(3).
[5]楚恒玲.不能没有“你”——《历史与社会》中插图教学随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