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浸润童心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asg_w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的教学目标,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 三方面对小学生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针对古诗的特点,采取相应策略,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归纳为以下“五部曲”: 反复诵读——启发想象——披文入情——读诗作画——拓展积累。
  1.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指的是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它讲究平仄和押韵,朗读起来平仄交错,跌宕起伏,韵脚整齐,琅琅上口。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那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呢?要把朗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同时,把握读的三个层次:第一、读正确,字正腔圆;第二、读出节奏;第三、读出情感。如学习《咏柳》,应指导学生读节奏,读出诗的韵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朗读有很多种形式,起初自由读、范读、个别读、齐读;在深入学习阶段,应引导学生品中读,读中品;学完整首诗后可反复诵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2.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也是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
  2.1 利用“文图资源”,启发想象。课本中每首诗几乎都有插图,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几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美丽极了。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文图资源”启发学生想象,感受那优美的意境。
  2.2 抓住故事情节,启发想象。许多诗其实也是一个故事,如《游子吟》《回乡偶书》,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教学《回乡偶书》,可以将诗文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表演,以讲述故事方法,让学生梳理知晓全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3.披文入情,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古人往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古诗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3.1 抓住意象,体会情感。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3.2 创设情境,披文入情。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杭州西湖美丽风光的短片,并配以《西湖春》的古筝曲,曲子优美抒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古诗还可以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如,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我们可以把这首诗配乐编成曲子饱含深情地唱出来,让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感受我们唐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不但能读、能诵、能讲故事,更因为独特的音韵美,还能唱。
  3.3 抓住诗眼,感悟诗情。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的情感表露有的从题目上就能悟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些从诗文关键字词中能悟出,如《回乡偶书》中的“乡音”,俗话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诗人贺老先生乡音无改,却己两鬓斑白,岁月无情,而乡音有意,人生的感慨自在其中。教学中,我们可以拨动 “乡音”这根弦,让孩子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摸诗人那拳拳思乡心,浓浓桑梓情。
  有些隐含在诗词重点句子中,需反复吟诵才能悟出,如《游园不值》,如果仅仅理解诗题,诗人应是扫兴的心情,但反复诵读后,特别是诵读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我们却能领会到诗人因感觉到满园春色的愉快之情。
  4.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学习时可以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画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1 把握诗意,想像作画。如教学古诗《小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画出一个泉眼、一道小溪、一池树阴、几片荷叶、一只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夏日小池的风光图。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4.2 诗画结合,唤起联想。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更是鲜明,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
  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简笔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5.拓展积累,感受古诗内涵美
  课标在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在孩子们品读诗文,感悟诗情后,可采用“背诵表演”闯关的形式,让孩子们当堂背诵。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孩子脑子里,内化为他们的智慧财富。
  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可适当拓展。如教学《回乡偶书》,我们可以拓展同一诗人其他作品: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和《咏柳》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能力,还可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我们还可以进行主题式拓展,拓展一组“思乡”的古诗:《静夜思》《望月怀远》等,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在课堂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首诗。我们要用诗的温暖去唤醒孩子的心灵,用诗的甘露去孕育孩子梦想的种子,用诗的激情去催生孩子的成长!
  收稿日期:2013-11-13
其他文献
双语教育研究属于跨学科的边缘性研究范畴,涉及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总体把握藏汉双语教育情况,总结概括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小学信息技术“藏汉双语”教育经验和特点,探索发展的规律性,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  1.“双语”教育的政策依据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及文字的自由”,同时也规定“国家的通用语言为普通
期刊
【摘 要】在去掉课堂浮华的外衣,我们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有的课堂,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并没有真正被调动。有的课堂,一些教学内容被生硬地套上了情境,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有的课堂,一味追求生成而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这些问题使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者的关注。  【关键词】浮华;提高;实
期刊
【摘 要】汉语拼音与英语语音在发音的特征和规律等方面都存在相同点,本文阐述了利用汉语拼音中的声母表来学习英语辅音的方法,用汉语拼音正迁移来学习英语音标的拼读方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汉语拼音;辅音音标;正迁移  语音和词汇一样 ,都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同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一种语言在发挥交流思想的作用时,在绝大多数场合 ,更倾向借助于表示某一特定意义的语音来实现。因此 ,接受良好的语音
期刊
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读了一篇好文章,让你很受感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羡慕地自言自语:这可是我想说的话,我怎么就没想到如此去说呢?其实,想写好一篇文章不难,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让你有“好的积累”、“好的立意”,并表现出“真情实感”,它们是你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文到深处始成章。  1.好作文必须有好的积累。  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作文,我的
期刊
【摘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的出发点。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指的就是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
期刊
【摘 要】使用化学用语不规范、描述实验现象不准确、不单单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障碍,也是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有的学生将硫酸铝钾的化学式写成“KAlSO4”;如何检验某溶液中含有Fe3+?很多学生是这样表达:加KSCN溶液;有些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状态未注明;描述现象的时候出现物质本身等等。这些学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却会而答不全,会而答不对,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高考越来越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所以
期刊
【摘 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创新发展  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
期刊
【摘 要】在全面推进教学课程改革的就今天,农村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投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课改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大胆尝试运用新的远程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广泛服务于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各科教学,,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许多好处,正确使用会收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关键词】运程教育资源;小学数学教育;重要作用  在全面推进教学课程改革
期刊
【摘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途径不止一个,但公开课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大,专业化成长最快的,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证明了的。公开课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给教师创造了一种学习、交流平台,可以极大提高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师迅速的成长,因此公开课是给予教师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契机。  【关键词】以人为本;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教师的教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