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生职业信仰:困境与突破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方面分析工匠精神的意蕴,针对工匠精神转化为高职生职业信仰面临的现实困境—— 职业态度浮躁导致不崇尚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追求功利导致不追崇专注执着的职业操守、职业信念薄弱导致不敬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缺乏导致不推崇守正创新的职业品质,提出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生职业信仰的培育对策: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内核,依托思政课引领学生职业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基于专业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坚定学生职业信念,锻造学生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信仰;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039-03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科学的职业信仰指引,工匠精神涵盖的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等职业理念和职业品质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将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信仰,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崇高道德品质、执着职业追求、充满职业自信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信仰的意蕴
  职业信仰是个人或群体对职业以及职业内容、意义等方面极度认同、热爱、崇拜和终极追求,是个人或群体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与精神力量,反映了个人或群体的职业价值选择、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意志等方面内容。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信仰,诠释着“工匠们”对职业和岗位的热爱,对高尚职业品格、精湛技术、完美作品的执着追求和敬畏,蕴含“爱岗敬业、专注恪守、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内容,是“工匠们”职业信仰的具体写照。
  (一)职业态度: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们”首要的品质,他们之所以能够练就高超的技术技能,制造出精美的作品,在于他们认同和热爱自己的专业、职业和岗位,这份热爱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具有深深的职业责任感,敬重自己的职业。职业不仅仅是他们立足社会、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他们成就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他们对自己的技艺和职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
  (二)职业价值取向:专注执着
  专注执着是“工匠们”执着追求作品的完美、高质量,在制作作品时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专注执着展示的是“工匠们”坚韧的职业意志和淡泊名利的职业价值选择。“工匠们”为了追求精益求精的作品和技术,能静得下心、坐得住、不受功利所困。他们为了作品的完美,宁愿选择放弃功利。专注执着使“工匠们”去除了急功近利的浮躁,不为利益所动,不被诱惑所扰,在劳作时把自己与岗位、工作对象融为一体,并且乐在其中,达到忘我的工作境界,由此创造出完美作品。
  (三)职业信念: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工匠们”最突出的职业品质。精益求精是“工匠们”的职业理念,他们秉持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严谨要求,对细节和每一道程序高要求、精雕细琢,对产品质量高要求、严把关,体现的是对所从事职业坚信不疑的信念和对完美作品与精湛技术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为了创造出更完美的作品,“工匠们”苦练技术技能,最后,练就的高超技术和创作出来的完美作品给“工匠们”带来满满的职业成就感、自信感、自豪感、荣誉感。当前,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举措,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是企业能够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转化为高职生的职业信仰就成为必然要求、应有之义。
  (四)职业理想:守正创新
  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们”在劳作时并不是简单模仿,重复工作,也不会满足现状,而是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提升技术,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生产出更完美的作品。这就是“工匠们”守正创新,守正即守住确保产品质量的初心;创新即推陈出新、追求卓越。守正创新是“工匠们”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的体现。“工匠们”在坚守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创造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这是他们把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与承担社会义务、尽社会责任,与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联系起来。他们不是把职业仅当成生存的工具,而是作为自己毕生事业在追求。
  二、工匠精神转化为高职生职业信仰面临的现实困境
  將工匠精神转化为高职生的职业信仰,就是要让学生在正确的职业信仰引领下,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追求正确的职业价值,修炼职业道德品质,提升技术技能,成为新时代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受浮躁的社会氛围、功利的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加上高职院校传统上重视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轻视对学生职业信仰的教育及培养,导致学生职业价值功利、职业态度浮躁、职业自信缺乏等现象出现。
  (一)职业态度浮躁导致不崇尚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职业态度是形成人们职业信仰的重要构成因素,又是人们职业信仰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当前,在社会生产、生活快节奏、高竞争的情况下,受市场经济逐利性的负面影响,社会上许多人存在追求一夜暴富的急于求成心态。这也导致相当数量的高职生趋向于只想挣“快钱”,对待职业、工作的态度不是“干一行,爱一行”,而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沉不下心、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困难时不思解决,而是用脚投票,频繁跳槽,对职业、专业缺乏认同感。他们崇尚“投机取巧、一夜成名”而不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样浮躁的职业态度让“爱业、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难以成为他们的职业信仰。   (二)职业价值追求功利导致不追崇专注执着的职业操守
  职业价值是人们的职业实践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在职业实践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的衡量标准。正确的职业价值追求是形成科学的职业信仰的重要前提,错误的职业价值追求会导致人们迷信和盲目崇拜。当前,随着物质生产日渐丰富,一些人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过度追求物质生产的速度。而这容易让人遗忘对质量与产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坚守,资本逐利思想的侵蚀使得部分人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性,金钱成为他们眼中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准。受此影响,一些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追求也趋向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职业价值追求驱使下,一些高职生对职业、岗位、产品质量的责任感被削弱,他们也无法做到与岗位、产品荣辱与共,由此也就更不可能做到摒弃功利与浮躁心态,不能沉心、用心、专注执着研究技术和产品。
  (三)职业信念薄弱導致不敬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职业信念是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职业目标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以及遇到困难与阻碍也决不放弃的毅力和意志。职业信念是形成职业信仰的基础,职业信仰是职业信念的最高形式。没有职业信念职业信仰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尚学”不“尚技”,高职院校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失败者”才来到职业院校就读的,对自身缺乏自信的底气,认为自己是被淘汰、被嫌弃的。这种消极的心态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没有认同感与归属感,没有信心和意志去钻研一门技术,在这样的认知下,他们难以保持对专业和职业的坚守,更谈不上对产品和技术精益求精。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受金钱至上庸俗价值观和功利化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追求的是如何快速获取金钱,而不是崇尚质量与工艺,由此也影响到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理念,使他们的职业目标不是追求产品和技术的精益求精,而是追求金钱。这也导致他们在职业实践中,碰到困难、挫折,不是想着努力解决问题,而是“等”“靠”“要”或者想方设法逃避,缺乏坚持职业追求的意志和毅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敬业”“乐业”都无法保障,更不要说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
  (四)职业理想缺乏导致不推崇守正创新的职业品质
  职业理想是个人在职业实践中追求的职业目标,是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高度或境界。对职业者的职业实践起到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职业理想是个人职业信仰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职业信仰的具体体现。离开职业理想,职业信仰也无处产生。守正创新是“工匠们”职业理想的体现,也是他们的职业品质之一。然而,面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迷茫、没有职业目标和追求是当前一些高职生的真实写照。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误解的影响,对专业、职业没有形成正确认识,缺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孙菁曾说过:现在仍有不少人把职业教育看成低端教育,认为一本、二本上不了的学生,才进职业学校。这些误解导致一些高职生对自己所受的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规划、没目标、没追求,认为自己从职业院校毕业是低端人才,干的是最底层的活,因而缺乏上进心,在校期间得过且过,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仅把职业当作生存的工具,没能认识到职业成就感的获得来源于职业理想的实现。在这样的错误认知和消极职业心态下,爱岗敬业尚且难做到,更不用说培养守正创新的职业品质了。
  三、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生职业信仰的培育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德育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职业信仰,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提升职业素养,拓展职业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职业品质、职业理念、职业行为上,经得起检验、辨得清是非,奋发上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新时代需求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将其内化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信仰,可以为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实践行为作出正确、科学的指引和价值引领。
  (一)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内核,依托思政课引领学生职业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追求,与“工匠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高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解决高职生思想认识问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不同于专业课程,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导向性、教育性和灵活性。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内化为他们的职业信仰,则必然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应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追求,培养他们养成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同时,应将工匠精神价值理念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培育学生“敬业”“乐业”的职业意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是从业者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并从中体验快乐和实现自我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诉求,体现了从业者“敬业”“乐业”的职业品质。这些职业品质让从业者摆脱了功利性的捆绑,以追求奉献企业和社会为职业价值,达到自由愉悦的精神满足。如大国工匠——“绝世刀工”龙小平“把每件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孕育”;大国工匠高凤林不为名利所累,坚持“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为火箭安装“心脏”做到0.01秒的精准控制;还有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钟表修复师王津;等等,这些大国工匠用他们的职业实践诠释着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内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大国工匠的案例为切入点,在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中,把大国工匠的坚守品质,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品格传递给高职生,培养他们“敬业”“乐业”的职业意识,激励高职生不断去钻研,不断去完善自己。
  (二)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基于专业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
  专业教育是高职生练就技术技能的主阵地,也是他们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高职生而言,专业教育是使他们技术技能“专”和“精”起来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生职业自信的来源。应当让技艺水平“高”起来,让专业化学习“精”起来,这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出发点。当高职生具备“专”与“精”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个追求与底气,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增强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认同。这样,自然地也就增强了高职生的职业自信,而职业自信又能促进高职生形成和践行工匠精神,树立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   因此,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教学内容中,把工匠精神与专业内容整合,按“工匠精神—岗位能力—职业自信—职业信仰”的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推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形象认知,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融入专业岗位能力来进行工匠精神教育,促使学生在行动中养成职业岗位所需的工匠精神,从而也在实践中增强职业自信,而职业自信自然而然又促进学生守正创新、追求卓越,那么,职业信仰也就油然而生了。
  (三)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坚定学生职业信念,锻造学生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无论是在什么时期,“工匠们”都是在实践中打磨技艺,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他们不为名利所惑,不惧艰难困苦,坚持着追求完美作品的职业信念,从而形成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因此,高职生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的养成必须依托于职业行为与实践。当前,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场域,创造了实践条件,是坚定学生职业信念的现实土壤。
  首先,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其次,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园内让合作企业设置生产车间,学生的实习实训在校园中即可到真实的职业场域进行。同时,在企业中,企业向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验真实的生产过程。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训练学生坚定职业信念,培养他们质量意识、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为引导他们养成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奠定扎实的现实基础。最后,以工匠精神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同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在无形中引导他们认同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认同过程中树立职业信仰。
  【参考文献】
  [1]谭运启,赵娟.工匠精神的情感诉求意蕴与培育途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2]肖薇薇,陈文海.工匠精神衰微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
  [3]魏志玲,聂伟.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的困境与突破[J].职教论坛,2019(7)
  [4]孙菁.职业教育要“姓职”[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4)
  [5]郑晓纯.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6]管小青.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生职业信仰培树研究”(JZY2017KAR06);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工匠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研究——基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GXHZJG2017B28);2017年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JZY2017C01)
  【作者简介】廖 芳(1983—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编 何田田)
其他文献
图书馆未成人服务的实践应该接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馆员根据孩子擅长的领域,推荐他们参加相关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馆员在小
从载体、技术、遗产和安全四个视角简要回顾我国档案保护研究的状况;从研究对象重心转移、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指导思想面临更新三个方面分析档案保护研究的特点;指出应根据档
针对目前(66+10)cm机采棉种植模式脱叶效果不理想导致含杂率高、品质下降的问题,选用适宜机采的新陆中54号高产早中熟陆地棉品种,采用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模式以解决机采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