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表达内容来自生活的需要,作文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营造快乐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写作材料,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进行深入探索,定会取得成效。
一、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
有的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日记千篇一律,写出的作文不是内容空洞,就是随意编造。怎样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为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怎样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的帮助、引导?一要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掌握写作基本规律。新课改要求老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学生领悟方法及提高能力。如《猫》一文,要通过教师指导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写“古怪”、“小时候淘气”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紧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自己家的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课后作文题:《我们家的XX》时,许多学生能仿照例文写出优秀作文。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各种知识,开拓视野、学作文者认识事物的角度和写作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条件和创造机会,以实践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活动本身所散发的兴趣和爱好的引力去唤起学生参与活动、思考问题。在活动中作文。要使学生爱上写作,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对生活的需要。一旦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喜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1、范文引趣。要尊重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规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写作经验之谈。小学生作文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教到精美范文,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栽木”。如读了《桂林山水》就指导学生仿写“黄山”,读了《苦柚》就指导学生仿写“西瓜”,读了《落花生》就指导学生仿写“垂柳”……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作文的美妙乐章。
2、生活寻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比如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在自己带的小本子上。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指导学生用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通过这样的作文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在生活中寻找到作文的乐趣。
3、实践凝趣。“人有两件宝,动手又动脑”;实践练作文,效果快又好。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
4、想像生趣。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想像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选得好,想像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尽力抓住可以触发想像的每一契机,诱导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触发丰富的想像。指导学生写童话,是想像作文训练的好方法。譬如在指导学生写童话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续写→仿写→创写三步曲。
5、竞赛激趣。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像,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像的火花,续接了作文兴趣的链条。
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观察是学生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技能,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很重要。观察就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1、观察时要有目的。按照一定的目的,也可以按作文要求、内容选择观察一定的景、物、人、事。
2、观察时要有顺序。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
3、观察时要注意对比。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事情前后的不同,人物表情、神态的变化等。
4、观察时要注意细节。比如:观察小油菜时,小油菜的菜心颜色是由绿变黄,黄中带绿,而且,无数的小菜叶挤在菜心,这些事物细小的变化都观察到了,写起来不但内容丰富,还感觉很有意思。
5、观察时要学会想像和联想。比如:观察香蕉时,发现香蕉皮上有些黑色斑点,有的斑点连成一片,形成了黑块,看到这些,就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联想:这香蕉是不是买来的时间很长了,已经不太新鲜了吧?再不吃也许会烂掉呢!通过观察,在头脑中留下事物的深刻印象,再进行想像和联想,就深化了对事物的认识。
四、自由抒发真实的情感
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交融其中,饱含酸甜苦辣,内心有了生活的真切体验,也产生了创造的热情和需求,有了“我要写”的欲望,他们就会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不
再像以前那样为绞尽脑汁的寻找素材而苦恼。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乐意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自由选择写作的内容和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一旦表达了学生自己想说的话,他们就会尽情地倾吐,从孩子们心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锻炼着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小主人的作用。这种活动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竞争心态,能够获得成功感、自豪感。这样的作文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写出的内容才有真情实感。同学们大胆探索,勤于观察,乐于表达,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浓厚的作文兴趣。
一、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
有的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日记千篇一律,写出的作文不是内容空洞,就是随意编造。怎样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为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怎样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的帮助、引导?一要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掌握写作基本规律。新课改要求老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学生领悟方法及提高能力。如《猫》一文,要通过教师指导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写“古怪”、“小时候淘气”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紧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自己家的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课后作文题:《我们家的XX》时,许多学生能仿照例文写出优秀作文。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各种知识,开拓视野、学作文者认识事物的角度和写作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条件和创造机会,以实践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活动本身所散发的兴趣和爱好的引力去唤起学生参与活动、思考问题。在活动中作文。要使学生爱上写作,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对生活的需要。一旦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喜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1、范文引趣。要尊重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规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写作经验之谈。小学生作文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教到精美范文,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栽木”。如读了《桂林山水》就指导学生仿写“黄山”,读了《苦柚》就指导学生仿写“西瓜”,读了《落花生》就指导学生仿写“垂柳”……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作文的美妙乐章。
2、生活寻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比如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在自己带的小本子上。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指导学生用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通过这样的作文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在生活中寻找到作文的乐趣。
3、实践凝趣。“人有两件宝,动手又动脑”;实践练作文,效果快又好。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
4、想像生趣。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想像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选得好,想像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尽力抓住可以触发想像的每一契机,诱导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触发丰富的想像。指导学生写童话,是想像作文训练的好方法。譬如在指导学生写童话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续写→仿写→创写三步曲。
5、竞赛激趣。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像,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像的火花,续接了作文兴趣的链条。
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观察是学生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技能,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很重要。观察就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1、观察时要有目的。按照一定的目的,也可以按作文要求、内容选择观察一定的景、物、人、事。
2、观察时要有顺序。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
3、观察时要注意对比。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异同,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事情前后的不同,人物表情、神态的变化等。
4、观察时要注意细节。比如:观察小油菜时,小油菜的菜心颜色是由绿变黄,黄中带绿,而且,无数的小菜叶挤在菜心,这些事物细小的变化都观察到了,写起来不但内容丰富,还感觉很有意思。
5、观察时要学会想像和联想。比如:观察香蕉时,发现香蕉皮上有些黑色斑点,有的斑点连成一片,形成了黑块,看到这些,就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联想:这香蕉是不是买来的时间很长了,已经不太新鲜了吧?再不吃也许会烂掉呢!通过观察,在头脑中留下事物的深刻印象,再进行想像和联想,就深化了对事物的认识。
四、自由抒发真实的情感
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交融其中,饱含酸甜苦辣,内心有了生活的真切体验,也产生了创造的热情和需求,有了“我要写”的欲望,他们就会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不
再像以前那样为绞尽脑汁的寻找素材而苦恼。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乐意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自由选择写作的内容和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一旦表达了学生自己想说的话,他们就会尽情地倾吐,从孩子们心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锻炼着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小主人的作用。这种活动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竞争心态,能够获得成功感、自豪感。这样的作文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写出的内容才有真情实感。同学们大胆探索,勤于观察,乐于表达,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浓厚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