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馆70多天后故宫开启“云直播”40多万观众围观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4月5日、6日,故宫博物院联手《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对闭馆期间的故宫进行直播,与观众共赴一场“云上”之约,感受故宫春意之美、建筑之美、空灵之美。据悉,这也是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第一次网上直播。
  直播过程中,故宫宣教部的老师为观众讲解了故宫建筑的看点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一些典故。比如4月5日上午的直播,提到信佛的孝庄皇太后将慈宁宫正殿改造为佛堂,而自己居住在偏殿;下午的直播路过武英殿时,就提到康熙在此智擒鳌拜的典故;进入宁寿宫时,介绍了乾隆当年在此举办的千叟宴等。此外,直播过程中,老师还会介绍建筑中的一些细节,如在来到当年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时,就重点介绍了建筑师防火的匠心:包括寓意“天一生水”的房间设计、壁画上的金龙和玺图案、栏杆上的水中动物等等。
  故宫云直播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仅人民直播的线上观众就有40多万。在为故宫之美所折服的同时,不少观众直呼不过瘾,表示“讲解有点少”“希望多介绍一些知识点”。
  适用主题:文化;生活;创新;科技;传统;服务方式;传承文化;科技之美……
  文本解读:安徽省太和中学 谢涛
  角度一:文化搭乘科技快車
  博物馆直播,利用互联网 的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随时留言互动的直播方式突破了“你听我讲”的传统模式,营造了更加活波有趣的观展氛围,让人们即便“宅在家”也能享受艺术文化的熏陶。
  角度二:科技丰富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直播早已不再只是传统印象中“网红”互动、夸张吃播、噱头“吸睛”的猎奇空间,而是实现了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向社会传递出更多正能量。博物馆直播将优质内容引入网络直播间,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居家文化生活。
  学生运用示例:
  借科技赴约,观生活新容
  王雨旋
  春光动人正此时,“云上”之约携手赴。故宫直播,万人围观,在直播中再现建筑美,在讲解中共品文化韵味。这体现的不只有文化氛围,更是科技力量。科技的应用,正在描绘着时代生活的新容。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同样,通过故宫的云直播,我们亦能在赴约中感知科技的力量,体味生活的变化。
  科技应用于生活,开拓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马化腾坦言:“我们希望科技是有温度的,是可以应用到各种丰富场景中去的。”故宫云直播无疑就是对科技人生活的成功运用。新颖的“云上”之约,以网络连接居家群众与故宫的春韵成画,借科技触碰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浩瀚精华。这一直播承载的是历史文化的厚度,更是现代科技的温度;这一应用丰富的是观众的精神世界,满足的是大众的精神需求。
  科技融人进生活,超越时空,实现文化共享。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社会资源超越时空限制,“坐地日行八万里”不再是空想。通过电子荧幕,故宫云直播也在借传统建筑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知识学习,树立文化自信。见证典故的武英殿,举办宴席的宁寿全宫,存放典籍的文渊阁……就在科技的参与下变得“可望而又可即”。而若无科技的融人,你我将如何齐赴“云上”之约,故宫文化将怎样突破局限实现国民共享?
  科技改变着生活,日新月异,焕发时代生机。
  徐悲鸿先生曾说:“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前辈之言,堪为金玉。科技改变着生活,为时代注入新活力,让生活焕发新生机。除却故宫云直播,科技的其他应用亦让我们感叹:“空中课堂”、网课让天下学子共享知识;线上销售、网购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移动支付、5G让经济发展再赋动能……科技发展在朝朝暮暮,时代变化在点点滴滴。凡科技之进步,皆为时代之生机,未来之序章。
  科技携手故宫的“云上”之旅虽获万人点赞,亦被指出存在讲解不足等短板。但是,这次云直播只是故宫网上故事的起点,发展完善路犹长;相信通过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与文化的进一步对接,下次你我共赴的将是更令人流连忘返的“云故宫”之约!
  科技正日新,生活已焕新。以科技为步赴“云上”之约,品故宫大美;借科技为介,观身边之景,看生活新容。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想象力跟不上科技水平”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缘于功利教育。在应试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考试什么才学什么,整天淹没在“题海”中,课余时间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孩子们可以说连想象的工夫都没有,何谈想象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青少年无暇获取科技前沿知识,自然不可能跟上科技发展。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科学由于不在考试范围,往往被一些学生和家长所忽视。然而,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德·科恩睿智而富有哲蕴的阐释,激励我们面对生命中的挫折时,以乐为灯,长路有梦。  纵观古今,虽然中国文人们从不间断地遭受了黑色政治旋风的袭卷,但总遮不住他们朗照在大地上空的光亮。在坎坷的仕途中,他们总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唐代诗豪刘禹锡在官场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身居陋室却只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时,只是大笔一挥,写下“沉舟侧畔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某次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就所喜欢的书中人物畅所欲言。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可以看出,下列人物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伯夷 关羽 贾宝玉 林冲 孙少安 高觉新 钱墨吟 白嘉轩 堂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  上述人物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请你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典型的驱动作
近日,一张少年仰头赏樱花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中不断转发。照片里,一个穿校服的少年驻足仰望头上怒放的櫻花,那么专注,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照片中的场景发生在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校园内,照片中驻足赏樱花的少年名叫许叶煊,是高一音乐班的学生,拍摄者是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校长周晓天。  “樱花树下美少年”“在听花的怒放”“可亲的校长,可爱的学生”……一位校长,随手拍了一张学生赏花的照片,没想到令网友们深受触动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48% 的受访者存在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这种心理被一些忧思的社会学家称为“配角综合症”。  2. 喜剧演员吴孟达刚刚在香港病逝,让香港和内地的很多网友陷入悲痛之中。有人说:“从来没有哪个配角,像他这样光芒万丈!”  班级计划举行一次讨论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亲爱的同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驳斥一个伪科学,纠正误解,更是启发思考,树立科学精神,帮我们看清这个繁复而复杂的世界  2019年秋季新学期,“似是而非”课程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的课表上,立刻成了爆款。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多位教授,旨在以人们司空见惯和熟视不思的现象为例,阐述什么是“伪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本学期开设14讲。  在大学开设此类课程真的有必要Ⅱ马?事
成语故事:三人成虎  追根溯源  《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日:“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文本解
窗子以内,拥有的是怎样不屈的灵魂。  每个人都向往窗外的世界:窗外青葱万里,窗外万家灯火;窗外繁花似锦,窗外车水马龙。窗子里的人望着,可那咫尺的窗却只透着遥远的景。窗外是金碧辉煌的人生,是触手可及的梦想,是宽阔通畅的大道;但窗子里的人却可望不可及。身处窗外的人也许正透着窗子朝里望着,瞧见的只是那四方窗口里映出的影像,看见的只是窗内之人的可怜模样。窗外的人在心里窃窃想着这必是失败者才有的样子,因为只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汉语盘点”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5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2020年“汉语盘点”活动,国家语言研究中心、搜狗输入法、清博大数据等机构推荐了“后浪、防控、健康码、复工复学、脱贫攻坚、光盘行动”等国内字词,“新冠肺炎、大选、口罩、就业”等国际字词。汉语盘点活动的评议专家,推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①如今,旗袍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今年99岁的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却依然默默坚守。海派旗袍制作,镂空细密,工艺繁复。80多年来,褚宏生一直坚持一针一线亲自缝制,精益求精制作每件旗袍,即便做一个小小的盘扣,也要花三个小时。无论机器怎样先进,褚宏生都不为所动。今天,人们称他为“活着的传奇”、“上海滩最后一位裁缝”。  ②《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跳槽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