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但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本文从重视概念比较,揭示概念本质属性;新旧知识对比,形成完整知识体系;进行解法对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重视解法比较,促进知识迁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运用对比策略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对比策略 教学运用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在小学数学中,由于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前后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辨析出知识点之间存在的不同,防止新旧知识的混淆。而且运用对比手法也是小学教材的内在要求之一。
一、重视概念比较,揭示概念本质属性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思维发育不完善,因此不能正确理解一些概念。而且在学习新知识时,旧概念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于新概念的理解更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相似的概念汇集,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一般都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阻碍。然而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则”相关内容时,这三者的差距看似很大,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学生学习单独章节的时候,可能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当三者联系在一起时,便会一片混乱。整数运算强调的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进行加减运算,小数的运算法则与其有着相似性,小数运算则强调了小数点要对齐。分数运算要求分数单位统一。这几章节有着相似性,却又不相同,教师将这三个法则比作生活中的事物,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以后进行混合运算时才不会混淆。
二、新旧知识对比,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数学内容由于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将数学内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然而由于每个章节的独立学习,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利用对比方法,通过对比前后知识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相似所在,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知识的前后对比联系,将零星的知识碎片串成线、连成网,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拿之前学习过的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与新学习的知识相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区别所在,不会在进行混合运算时,产生混淆,导致错误。教师要带领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内容复习一遍,接着将“a b=b a,a b c=(a b) c=a (b c)”与“a×b=b×a,a×b×c=(a×b)×c=a×(b×c)”公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再通过比较教学找出相似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新知,比较出不同点,让学生在学习时不要混淆。
三、进行解法对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新内容之后,一般会利用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题目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很多种,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可以想到很多种方法。然而教师想到的有些方法比学生要好很多,这是因为教师能够想出很多种方法,并且能够将方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方法之间的共同之处,找出最优解,这样一来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便是非常简洁方便的。学生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自己想出多种解题方法之后,再进行比较,总结出更好的方法,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问题:A、B两地的公路长500里,一辆较快的小汽车由A地向B地出行驶,同时有一辆较慢的小汽车由B地向A地行驶,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个小时相遇,其中快车每小时行驶50公里,求慢车比快车每小时少行多少公里?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出解题的方法,有方程解答也有算数解答等方法,将不同的方法汇总到老师那里,接着教师将不同方法挑选出来,利用多媒体投影给学生看,接着比较方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四、重视解法比较,促进知识迁移
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帮助学生提高全方位思考的能力。不同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的解法自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着相似点,教师可以利用存在的相似点,引出新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有的解法非常简单,而有些解法不简单,比较繁琐,通过旧知识引出的新内容,难度上可能会有所差异,教师要注意难度的把握。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复习之前所学两位数乘法,设置一些习题进行练习,学生一看是之前学习过的,可能会放松,教师接着提升难度,逐渐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变化了,难度增加了,兴趣倍增。接着将两种乘法的解题方法拿出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巩固新知识。利用旧知识的提升拓展引出新知识,可以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有着许多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适宜本章节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教导学生掌握对比方法,将对比的方法运用于理解新知识、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方法等多个方面,这对学生的学习及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文轩.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进行对比[J].教学月刊,2013(06).
[2]何蓉蓉.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对比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3(11).
[3]李小倩.数学概念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3(0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对比策略 教学运用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在小学数学中,由于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前后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辨析出知识点之间存在的不同,防止新旧知识的混淆。而且运用对比手法也是小学教材的内在要求之一。
一、重视概念比较,揭示概念本质属性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思维发育不完善,因此不能正确理解一些概念。而且在学习新知识时,旧概念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于新概念的理解更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相似的概念汇集,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一般都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阻碍。然而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则”相关内容时,这三者的差距看似很大,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学生学习单独章节的时候,可能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当三者联系在一起时,便会一片混乱。整数运算强调的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进行加减运算,小数的运算法则与其有着相似性,小数运算则强调了小数点要对齐。分数运算要求分数单位统一。这几章节有着相似性,却又不相同,教师将这三个法则比作生活中的事物,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以后进行混合运算时才不会混淆。
二、新旧知识对比,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数学内容由于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将数学内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然而由于每个章节的独立学习,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利用对比方法,通过对比前后知识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相似所在,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知识的前后对比联系,将零星的知识碎片串成线、连成网,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拿之前学习过的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与新学习的知识相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区别所在,不会在进行混合运算时,产生混淆,导致错误。教师要带领学生,将之前学习的内容复习一遍,接着将“a b=b a,a b c=(a b) c=a (b c)”与“a×b=b×a,a×b×c=(a×b)×c=a×(b×c)”公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再通过比较教学找出相似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新知,比较出不同点,让学生在学习时不要混淆。
三、进行解法对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新内容之后,一般会利用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题目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很多种,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可以想到很多种方法。然而教师想到的有些方法比学生要好很多,这是因为教师能够想出很多种方法,并且能够将方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方法之间的共同之处,找出最优解,这样一来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便是非常简洁方便的。学生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自己想出多种解题方法之后,再进行比较,总结出更好的方法,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问题:A、B两地的公路长500里,一辆较快的小汽车由A地向B地出行驶,同时有一辆较慢的小汽车由B地向A地行驶,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个小时相遇,其中快车每小时行驶50公里,求慢车比快车每小时少行多少公里?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出解题的方法,有方程解答也有算数解答等方法,将不同的方法汇总到老师那里,接着教师将不同方法挑选出来,利用多媒体投影给学生看,接着比较方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四、重视解法比较,促进知识迁移
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帮助学生提高全方位思考的能力。不同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的解法自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着相似点,教师可以利用存在的相似点,引出新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有的解法非常简单,而有些解法不简单,比较繁琐,通过旧知识引出的新内容,难度上可能会有所差异,教师要注意难度的把握。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复习之前所学两位数乘法,设置一些习题进行练习,学生一看是之前学习过的,可能会放松,教师接着提升难度,逐渐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变化了,难度增加了,兴趣倍增。接着将两种乘法的解题方法拿出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巩固新知识。利用旧知识的提升拓展引出新知识,可以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有着许多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适宜本章节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教导学生掌握对比方法,将对比的方法运用于理解新知识、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方法等多个方面,这对学生的学习及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文轩.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进行对比[J].教学月刊,2013(06).
[2]何蓉蓉.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对比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3(11).
[3]李小倩.数学概念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