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作文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作文之魂载于生活之感受。本文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分析,探讨了认真的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对于学生作文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作文 生活 培养写作情感
2007年浙江语文高考卷的作文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材料中处处有“人”,引导考生充分体现自我。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的事”等,这就意味着文章要充分亮出“我”对消逝的看法与体验,重点写出“我”的真实的感想。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看,作文需要真情实感,是近几年来作文命题所呼唤的作文之魂。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根本是作者心里得有一汪感情的“温泉”,有了这一汪感情的“温泉”,情感才能往外流,往外淌,汇聚成读者眼前的“活水”。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写作情感呢?
一、留意生活
有些学生常埋怨生活的平淡、枯燥、无味,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情感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应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早晨,走在阳光明媚的上学路上,你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新芽,杨柳飘絮到底是哪几天;白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你该留心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的热情相助;晚上,在书桌前做作业时,你该留心父母端来的那杯微微冒着热气的牛奶。
每天,我们要用“眼”多看校内张贴的报刊、广告和海报;用“耳”勤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和老师的点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所以说,美无时不有,美无处不在。只要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就能得出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融会贯通的真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会成为生发妙文的导引。从而使生活成为我们写真情的源头活水。
二、感受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指导学生作文,必须把课堂向生活打开,让学生走进沸腾的生活,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从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素材,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
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都会触发学生们的灵感。可带领学生参观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位于我们学校附近),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悠远;踏春登临节竹岭,感受宽阔平坦的原野;远眺鄞江全景,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体验,学生自然就有感受在心中,作文也必定会鲜活充盈,有话可说。平时,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微笑的眼睛,感受清晨凉爽的微风,你是否想放飞一首轻快的歌?看着睡在你脚边的小宠物、一张撕碎的卡片,是否都会掀起你感情的轩然大波?
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田园,就会让自己的文章增加亮色。
三、记录生活
语文教育学家黎锦熙说:“日札优于作文。”我们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写生活札记,把札记当作自己心灵的歇息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说心里话,倡导“我手写吾心”。取得好成绩,心情愉快;受到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诸如此类,都可以写进日记,一方面是练笔,更主要的是为写作做了思想情感的充分准备。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军训期间写道:“妈妈,我想你了。我在这里水也不够喝,嗓子都哑了。”短短几句话,其实是军训生活的真实记录新生心情的自然流露,发自肺腑的东西最让人感动。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内容的习惯,这将是一个中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需要我们精心地钻研;生活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需要我们耐心地欣赏;生活是一条涓涓不息地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带领学生去生活的源头上寻找作文的真材实料,这样才能建造出美观实用的作文大厦!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永康.写作学[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
[3]段建军,李伟.写作思维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
[关键词]作文 生活 培养写作情感
2007年浙江语文高考卷的作文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材料中处处有“人”,引导考生充分体现自我。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的事”等,这就意味着文章要充分亮出“我”对消逝的看法与体验,重点写出“我”的真实的感想。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看,作文需要真情实感,是近几年来作文命题所呼唤的作文之魂。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根本是作者心里得有一汪感情的“温泉”,有了这一汪感情的“温泉”,情感才能往外流,往外淌,汇聚成读者眼前的“活水”。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写作情感呢?
一、留意生活
有些学生常埋怨生活的平淡、枯燥、无味,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情感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应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早晨,走在阳光明媚的上学路上,你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新芽,杨柳飘絮到底是哪几天;白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你该留心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的热情相助;晚上,在书桌前做作业时,你该留心父母端来的那杯微微冒着热气的牛奶。
每天,我们要用“眼”多看校内张贴的报刊、广告和海报;用“耳”勤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和老师的点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所以说,美无时不有,美无处不在。只要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就能得出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融会贯通的真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会成为生发妙文的导引。从而使生活成为我们写真情的源头活水。
二、感受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指导学生作文,必须把课堂向生活打开,让学生走进沸腾的生活,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从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素材,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
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都会触发学生们的灵感。可带领学生参观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位于我们学校附近),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悠远;踏春登临节竹岭,感受宽阔平坦的原野;远眺鄞江全景,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体验,学生自然就有感受在心中,作文也必定会鲜活充盈,有话可说。平时,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微笑的眼睛,感受清晨凉爽的微风,你是否想放飞一首轻快的歌?看着睡在你脚边的小宠物、一张撕碎的卡片,是否都会掀起你感情的轩然大波?
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田园,就会让自己的文章增加亮色。
三、记录生活
语文教育学家黎锦熙说:“日札优于作文。”我们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写生活札记,把札记当作自己心灵的歇息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说心里话,倡导“我手写吾心”。取得好成绩,心情愉快;受到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诸如此类,都可以写进日记,一方面是练笔,更主要的是为写作做了思想情感的充分准备。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军训期间写道:“妈妈,我想你了。我在这里水也不够喝,嗓子都哑了。”短短几句话,其实是军训生活的真实记录新生心情的自然流露,发自肺腑的东西最让人感动。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内容的习惯,这将是一个中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需要我们精心地钻研;生活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需要我们耐心地欣赏;生活是一条涓涓不息地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带领学生去生活的源头上寻找作文的真材实料,这样才能建造出美观实用的作文大厦!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永康.写作学[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
[3]段建军,李伟.写作思维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