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拟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我们要去眉眼盈盈的地方,去看那美丽、质朴的山水,去看那温馨、简朴的山村学校,去看那可爱、淳朴的农村孩子。车子穿行在狭窄的乡村马路上,随着石的坚硬、花的柔软、树的翠绿、天的高远、鸟的鸣转、河的流动,我的心如田野的风,自由而欢畅。远方的雾还未散去,朦朦胧胧地罩住了青黛的山,被山怀抱的村子、错落有致的房屋、星罗棋布的树木,全都倒映在村前的河流中,清秀、静谧而安详。这分明是一幅水墨画,我多想凝望着它,哪怕化作路边的一棵树,终日凝眸!
过了好一阵子,我们终于远远地看见了飘扬的红旗,抵达学校。校长热情地出来迎接,这位乡村校长和农民没什么区别,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眼神平静而朴实。我们向校长了解了一下学校基本情况,便直奔教室。教室里,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农村的孩子胆子小,好奇心强,但好奇的脸上掩盖不了他们的聪慧。
整个上午,我们走马灯似地走遍了青云镇每个村小。单凭这些村小的名字,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荷塘”。莫不让人想起朱自清曾那样深情地流连的月下荷塘。“古阳”,莫非是那一轮铜色的太阳来自于远古?“九龙”难道是香港那片花花世界?我们最后要去的地方叫龙口坞。中心小学校长告诉我们,那儿只有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生,原先是要撤并的教学点,可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太小,到中心小学就读路程太远,所以只好还留在原地。校长还告诉我们,那个老师独自在那儿执教许多年了,人也非常热情。每次校长过去,她非要留校长吃饭,如果不吃饭,她也非得弄个点心。
龙口坞,这里地处何家山坳,万斛峰下,离206国道有近4公里之远。我们一边听着校长介绍,一边乘着车在蜿蜒的乡间路上穿行。终于在绿树成荫的村子里,我们找到了那所学校——一幢两层楼的民宅。校长告诉我们,原先这个教学点的校舍在村口,很小且破旧,是教学点的张送枝老师不顾亲人劝阻,毅然空出二楼的房间当起了教室,把十几个学生带到自己家里,还在墙上砌了黑板。
就在我细细打量这亦家亦校的房子时,张老师闻声下来,笑呵呵地欢迎我们。张老师是个爽朗、热情的人,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为我们倒茶,不一会儿又端上洗得亮晶晶的枣子,招呼我们吃枣子。当我们提出要上楼看看学生,她欣然带我们来到二楼,“教室”很宽敞,瓷板砖地面,室内放着十几张桌子。孩子们见了我们,齐声说:“客人老师好!”多有礼貌的孩子啊!我笑着示意他们坐下,转身见黑板上写着几个端端正正的大字,大概是今天教的生字,而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练写。
调研结束,回来的路上,车子在乡间小道上奔驰,我向窗外望去,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那亦家亦校的房子,也忘不了房前那棵大枣树。我想,那树上定有鸟儿的爱巢,巢里必有嗷嗷待哺的幼雏,而在张老师的家里也筑着这样的爱巢,愿巢里的幼雏早日展翅翱翔。(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教研室)
我们要去眉眼盈盈的地方,去看那美丽、质朴的山水,去看那温馨、简朴的山村学校,去看那可爱、淳朴的农村孩子。车子穿行在狭窄的乡村马路上,随着石的坚硬、花的柔软、树的翠绿、天的高远、鸟的鸣转、河的流动,我的心如田野的风,自由而欢畅。远方的雾还未散去,朦朦胧胧地罩住了青黛的山,被山怀抱的村子、错落有致的房屋、星罗棋布的树木,全都倒映在村前的河流中,清秀、静谧而安详。这分明是一幅水墨画,我多想凝望着它,哪怕化作路边的一棵树,终日凝眸!
过了好一阵子,我们终于远远地看见了飘扬的红旗,抵达学校。校长热情地出来迎接,这位乡村校长和农民没什么区别,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眼神平静而朴实。我们向校长了解了一下学校基本情况,便直奔教室。教室里,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农村的孩子胆子小,好奇心强,但好奇的脸上掩盖不了他们的聪慧。
整个上午,我们走马灯似地走遍了青云镇每个村小。单凭这些村小的名字,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荷塘”。莫不让人想起朱自清曾那样深情地流连的月下荷塘。“古阳”,莫非是那一轮铜色的太阳来自于远古?“九龙”难道是香港那片花花世界?我们最后要去的地方叫龙口坞。中心小学校长告诉我们,那儿只有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生,原先是要撤并的教学点,可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太小,到中心小学就读路程太远,所以只好还留在原地。校长还告诉我们,那个老师独自在那儿执教许多年了,人也非常热情。每次校长过去,她非要留校长吃饭,如果不吃饭,她也非得弄个点心。
龙口坞,这里地处何家山坳,万斛峰下,离206国道有近4公里之远。我们一边听着校长介绍,一边乘着车在蜿蜒的乡间路上穿行。终于在绿树成荫的村子里,我们找到了那所学校——一幢两层楼的民宅。校长告诉我们,原先这个教学点的校舍在村口,很小且破旧,是教学点的张送枝老师不顾亲人劝阻,毅然空出二楼的房间当起了教室,把十几个学生带到自己家里,还在墙上砌了黑板。
就在我细细打量这亦家亦校的房子时,张老师闻声下来,笑呵呵地欢迎我们。张老师是个爽朗、热情的人,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为我们倒茶,不一会儿又端上洗得亮晶晶的枣子,招呼我们吃枣子。当我们提出要上楼看看学生,她欣然带我们来到二楼,“教室”很宽敞,瓷板砖地面,室内放着十几张桌子。孩子们见了我们,齐声说:“客人老师好!”多有礼貌的孩子啊!我笑着示意他们坐下,转身见黑板上写着几个端端正正的大字,大概是今天教的生字,而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练写。
调研结束,回来的路上,车子在乡间小道上奔驰,我向窗外望去,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那亦家亦校的房子,也忘不了房前那棵大枣树。我想,那树上定有鸟儿的爱巢,巢里必有嗷嗷待哺的幼雏,而在张老师的家里也筑着这样的爱巢,愿巢里的幼雏早日展翅翱翔。(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