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家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hu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拟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我们要去眉眼盈盈的地方,去看那美丽、质朴的山水,去看那温馨、简朴的山村学校,去看那可爱、淳朴的农村孩子。车子穿行在狭窄的乡村马路上,随着石的坚硬、花的柔软、树的翠绿、天的高远、鸟的鸣转、河的流动,我的心如田野的风,自由而欢畅。远方的雾还未散去,朦朦胧胧地罩住了青黛的山,被山怀抱的村子、错落有致的房屋、星罗棋布的树木,全都倒映在村前的河流中,清秀、静谧而安详。这分明是一幅水墨画,我多想凝望着它,哪怕化作路边的一棵树,终日凝眸!
  过了好一阵子,我们终于远远地看见了飘扬的红旗,抵达学校。校长热情地出来迎接,这位乡村校长和农民没什么区别,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眼神平静而朴实。我们向校长了解了一下学校基本情况,便直奔教室。教室里,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农村的孩子胆子小,好奇心强,但好奇的脸上掩盖不了他们的聪慧。
  整个上午,我们走马灯似地走遍了青云镇每个村小。单凭这些村小的名字,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荷塘”。莫不让人想起朱自清曾那样深情地流连的月下荷塘。“古阳”,莫非是那一轮铜色的太阳来自于远古?“九龙”难道是香港那片花花世界?我们最后要去的地方叫龙口坞。中心小学校长告诉我们,那儿只有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生,原先是要撤并的教学点,可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太小,到中心小学就读路程太远,所以只好还留在原地。校长还告诉我们,那个老师独自在那儿执教许多年了,人也非常热情。每次校长过去,她非要留校长吃饭,如果不吃饭,她也非得弄个点心。
  龙口坞,这里地处何家山坳,万斛峰下,离206国道有近4公里之远。我们一边听着校长介绍,一边乘着车在蜿蜒的乡间路上穿行。终于在绿树成荫的村子里,我们找到了那所学校——一幢两层楼的民宅。校长告诉我们,原先这个教学点的校舍在村口,很小且破旧,是教学点的张送枝老师不顾亲人劝阻,毅然空出二楼的房间当起了教室,把十几个学生带到自己家里,还在墙上砌了黑板。
  就在我细细打量这亦家亦校的房子时,张老师闻声下来,笑呵呵地欢迎我们。张老师是个爽朗、热情的人,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为我们倒茶,不一会儿又端上洗得亮晶晶的枣子,招呼我们吃枣子。当我们提出要上楼看看学生,她欣然带我们来到二楼,“教室”很宽敞,瓷板砖地面,室内放着十几张桌子。孩子们见了我们,齐声说:“客人老师好!”多有礼貌的孩子啊!我笑着示意他们坐下,转身见黑板上写着几个端端正正的大字,大概是今天教的生字,而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练写。
  调研结束,回来的路上,车子在乡间小道上奔驰,我向窗外望去,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那亦家亦校的房子,也忘不了房前那棵大枣树。我想,那树上定有鸟儿的爱巢,巢里必有嗷嗷待哺的幼雏,而在张老师的家里也筑着这样的爱巢,愿巢里的幼雏早日展翅翱翔。(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如今,老家的房子已很久没有人住,院子里都种上了一排排的杨树。而院门南边,原先枝叶相依相偎的两棵两人环抱粗的枣树,早已经被母亲请人伐掉了。她的理由是:“我们人不在家,打不上药,还容易引得孩子们翻过院墙过来摘枣,摘个枣是没事,但如果孩子摔着,咱可承担不起。”虽然母亲的理由正确而又充分,但在父亲和我们这几个孩子心里却留下了遗憾和惦念。  又到枣花飘香的五月,看到家里红红的干枣,我又想起孩提时代老家的那棵
女儿上二年级时不喜欢读书,妻子很着急,便交给我一项任务:要让女儿爱上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妻命不敢违。于是,一有空闲,我便把女儿关进她的小书房。我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新编一千零一夜》《上下五千年》等故事书堆满了她的小书桌,硬逼着女儿读起书来。  在我的逼迫下,女儿每天总在自己的小书房读1个小时左右的书,一个多星期下来,我自然可以向妻请功了:“怎么样,我们的女儿不是爱上读书了吗?”  
那是一个丹桂飘香的早晨,我刚进办公室,便发现桌上躺着一个小巧的邮寄包裹,上面写着寄出地址是广东省佛山市星星制衣厂。我感到纳闷:我没有网购东西,而且这么小的包裹也装不下衣服啊。带着好奇,我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裹,只见精致的包装盒内有金黄色的绸布包裹着的一个玩具手机。这部似曾相识的手机更加深了我的疑惑,再仔细看盒内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亲爱的卢老师:  您好!这个手机是两年前因我犯了一个错误后,您送给
以“电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实施基于“理实一体化”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知识梳理和传递、课内知识构建和内化、课后知识巩固和拓展3个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专
学位
这件事过去已有二十多年了,如果不是现在当了老师,或许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只会当做平时的笑谈。  那是在我小学一年级一次体育课上,老师教我们辨认“左”和“右”。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左右”,家里人很少说这个词。所以,老师说要教“左右”时,我显得很兴奋。老师问小朋友:“大家认识‘左’和‘右’吗?”有的小朋友说知道,也有的说不知道。老师举起位于东边的一只手问我们:“这是‘左’还是‘右’?”有几个小朋友回答:“
乔迁新居之后,最令我惊喜的是,上下班途中有一条小路可走。  新居距我工作的学校不远,可以说很近,骑自行车只需七八分钟,如果步行带小跑,穿过两条马路之间的一条林间小路,也只需十来分钟。  林子不大,小路不长,路在林中曲折穿延,林子遮住了小路的尽头,有了一丝曲径通幽的蕴雅。  一踏上小路,进入林子,一股乡恋的微风把树叶吹得“哗啦啦”地响,心里泛黄的乡愁在林中飘散。也能听到鸟鸣,“啾啾啾”的声音在头顶回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贫乏的年代。  记得一到夜晚,老家那片空旷的天地间,除了月亮和星星,就没有其他的亮光。尤其是漫漫的冬夜里,月朗星稀,时间似乎要停滞了下来。极其偶尔的时候,大队(现在叫村)的喇叭会在疲惫不堪的沙沙声中播放难得听到的歌曲。此时此刻,那根为了防止腐蚀而提前用火烧得黑乎乎的木杆上挂着的喇叭,就是我们小孩子心目中的魔幻天堂,沙沙声中的歌声真是“人间难得几回闻”。节目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