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流域淡水池塘养殖监测体系构建与变化分析

来源 :水产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建立淡水池塘养殖监测体系,分析典型流域池塘养殖主产区域的差异与变化,在黑龙江、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设置40个池塘养殖监测站点,选取养殖环境、养殖结构和养殖生产等3大类要素各14个、11个、10个计35个监测指标,通过监测站点采集指标数据.在不同流域的池塘养殖模式中,共有34个站点完成监测,获得监测指标2 620个,其中,养殖环境要素指标1 844个,养殖结构要素指标423个,养殖生产要素指标353个.每个流域选取主要监测站点作为分析对象,用3个养殖环境监测指标、3个养殖结构监测指标、4个养殖生产监测指标作为代表性分析指标,比较不同流域之间和同一流域不同监测站点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流域代表性监测指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具体差异依据自然环境、养殖技术和各种生产投入而有所不同.各监测指标比较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总氮含量、产量、经济效益、投入品-饲料、投入品-渔药等6个指标能够更直接展现各个监测站点之间的异同;建立的淡水池塘养殖监测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出典型流域在养殖环境、结构和生产等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可以作为今后开展淡水池塘养殖基础性、长期性监测的候选指标.
其他文献
随着微塑料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类型、分布规律、毒性以及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特性和受到影响进行了梳理,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结果显示,微塑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在海洋中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沉积物含量较高,其次为底层、上层水域,中层水域较少;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为河口区含量较高,流场区次之,大洋区较少,微塑料毒性主要有自身毒性和联合毒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栖息地、不同
2019年1月、5月、7月和10月,用定制多网目三层复合刺网于松花江二级支流的海浪河长汀以上河段采集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成鱼样本132尾,分析其食性.结果显示:细鳞鲑的食物组成以水生昆虫中的毛翅目和襀翅目,以及小型鲤科鱼类为主;饵料生物中水生昆虫和小型鱼类的质量分别为44.91%和38.61%;主食种类为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萨卡林大石蝇Pteronarcys sachalina和大石蝇Pteronarcys sp.成虫.结果发现:细鳞鲑摄食强度存在季节性变化,
在水温16~21℃下,将10个体质量(8.48±0.37)g的脉红螺Rapana venosa放于室外池塘中40 cm × 30 cm×15 cm鲍养殖笼中,分别投喂壳长5.50~7.51 cm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壳长(4.62±0.47)cm的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二种贝类等质量混合的饵料各480 g;在投喂量试验中,分别投喂240 g、480 g和700 g栉孔扇贝;饵料大小选择实验中,分别投喂480 g小个体、大个体和大小个体等质量混合的栉孔扇贝.在养殖密度试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