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编辑”教材,适时地进行生命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必须是适时的教育,所谓适时的教育,就是要抓住机遇。正如《最大的麦穗》所昭示的那样——错失良机,无法回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一种捕捉机遇的敏感,一种灵活处置的智慧,根据学生处境的变动,情绪的流动,适时重组教材,调整教学,使教学与学生的存在处境实现最佳的相似匹配。如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真正触动学生生命的;学生的学习也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学习。
  当前乃至很长时期,同心同德支援抗震救灾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流淌在学生们中间的一个重要话题。此时此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思索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是广大学生的心声。顺应这个心声,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以“直面灾难”为主题,适时进行生命教育。
  
  一、重组文本,建构灾难与拯救的主题
  
  教材的体系,既应该遵循知识的逻辑,也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地震来得突然,要全面新编这类教材不太现实,突破课标的框架也有违规的嫌疑。立足现状,我们可以采取的较为稳妥的策略便是兼顾多种同层文本、同质媒体,迅捷地组合“直面灾难”的单元主题教学文本。
  一是现行版本内部重组。充分利用当地现行教材,从十二册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灾难”有关的课文。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和灾难有关的课文。但它们分散于各册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适时建构,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单元。
  生命的责任:《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永远的白衣战士》——救死扶伤,舍生忘死。
  生命的坚强:《艾滋病小斗士》——毫不畏惧,抗争到底;《青海高原一株柳》——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生命的智慧:《大禹治水》——疏导引流,造福于民。
  生命的拯救:《天鹅的故事》——顽强搏击,赢得生机。生命的奉献:《普罗米修斯盗火》——担当道义,解救危难。
  生命的壮美:《生命的壮歌》——众志成城,保卫群体。
  生命的乐观:《番茄太阳》《微笑着承受一切》——心灵健全,人就健全。
  生命的支柱:《大江保卫战》——绿色,人民永远的保护色。
  二是多种版本优化组合。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其中关于灾难的课文大多不叠合。因此,多个版本优势互补,更丰富地展示了灾难爆发的不同侧面,提供了更多维度的生命视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中以直面灾难为主题的课文占相当大的比例,编辑对于悲剧类文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北师大的版本中还专列了“危急”这一独立的单元,可以作为其他版本的一个很好补充。笔者初步梳理了一下,发现除上述苏教版的相关课文以外,还有以下属于灾难主题的课文,可以用来优化组合:人教现行版第六册的《女娲补天》《飞机遇难的时候》;第八册的《倔强的小红军》、第九册的《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第十册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第十一册的《向命运挑战》;浙教版的《南泥湾开荒》;北师大版的《黑孩子罗伯特》。有了多个同层次版本的参照组合,就可以把“直面天灾人祸”这个主题做得更周全些,为学生将来的可能应对准备得更充分些。
  三是定向吸纳外部资源。教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稳定就必会有一些滞后。要增加“直面灾难”文本主题的鲜活度,要让文本和现实的抗震救灾贴得更近,更具现实的直播感,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更现实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时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中。我们可以根据电视预告,适时地安排收看中央台的《新闻30分》等栏目,及时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动态;我们可以精选报刊中的最具生命感动力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增加对灾情了解的深度;结合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的网站,了解防灾的知识,尤其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防灾抗灾的先进科学知识。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那些纸质媒介。像《读者》《意林》等期刊,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信孩子的眼睛》等等适合生命教育的时鲜文本。另外,我们也可以相互合作,自编抗震救灾的学生读本。读本可分“常识篇”、“民生篇”、“救助篇”、“爱心篇”、“师魂篇”、“自救篇”、“心理篇”、“文艺篇”等八个板块来编选。让学生更全面地“经历”汶川地震这场灾难,感受人性的坚强,人间的大爱。
  
  二、直面灾难,廓清人性与科学的关系
  
  悲剧、悲伤、悲情,这些人生的滋味,每个人都得体味。也许一生平安,但每个人都得做好直面灾难的准备。准备着,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姿态。目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连线“迎战暴风雪”,直播“抗震救灾”,行走于人文与科学之间,引领学生从心理和行动上,尤其是在信念、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做好准备。在展开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其核心——如何在面临灾难时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作出合情合理的抉择。因为,直面灾难,更多的是个人与他人、本地与他域的利益处置。
  第一,倡导生命第一的理念。指导学生研读《人与自然》之类的书籍,分析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报道,品读温家宝总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作出百倍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以及地震经历者的感叹“活着真好”这三句话,并链接《弃璧救婴》的历史典故和柳宗元的《水之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命永远第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由此,就可自然地衍生出抗灾救灾首先是救人的观点。学生也就会明晰直面灾难时所应采取的第一行动是什么。
  第二,鼓起选择坚强的勇气。让学生回忆那个行军礼的三岁小男孩,懂得坚强与感恩同源;再次聚焦那个腿被截肢仍要跳芭蕾的少女,懂得坚强与梦想齐飞;走近那个痛失爱女等十个亲人仍坚守岗位的女警蒋敏,懂得坚强和责任同义。走进地震中顽强坚守生命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凝视他们在风中高扬的生命旗帜,感悟到灾害无法剥夺人的尊严,只要你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坚强地面对。为了进一步凸显“坚强”这一主题,我们还可以联通《艾滋病小斗士》《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课文,引领学生去体味——无论是自然的灾害、人为的破坏,还是其他的个人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不能悲观失望。要像《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所说的那样“好好地活着”。只有顽强的抗争,我们的生命才是高贵的,我们才有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希望。坚强、勇敢、冷静,是一个人临危时的生存智慧。
  第三,锻铸众志成城的性格。一个伟大的民族要能昂然地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具有鲜明、成熟的民族性格。“合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在这一次抗震救灾中,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光彩夺目。翻阅史册,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中华民族最团结一致的时刻,最具民族凝聚力和奋发力的时刻。这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因此,在这次主题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的锻铸。可结合《生命的壮歌》这组课文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众志成城,方能保卫群体;万众一心,才能战胜危难。也可以设计现时的写话练习:用上“慷慨解囊”、“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救死扶伤”、“源源不断”等涵盖面广,关涉民族性格的成语,介绍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帮助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第四,弘扬科学救助的理性。大灾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系灾区,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竭尽全力为灾区的人民排忧解难。但是,我们不能怂恿一种盲目的冲动,无谓的牺牲。仅仅意气用事,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我们得让学生从小在具有救灾热情的同时秉有科学的理性。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学习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有序指挥;阅读《生命的壮歌》,学习以最小的个体牺牲换来最大的群体安全;阅读《大禹治水》,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解救策略……在充分利用现有课文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科学课、电脑课以及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灾害的科学认识,懂得如何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采用最科学的办法去自救与救他。
  第五,培育相扶相拥的大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单个人相对来说都是弱小的。因此,我们需要相互的扶持、支撑。也正是在这种非正常情况下,人性大爱的光辉显得太阳般的明亮眩目。我们要让学生去声情并茂地朗诵《妈妈,让我紧紧拉着你的手》等抗震救灾中诞生的诗篇,感受那超越生死的大度的爱、永恒的情;全身心投入地演绎《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那心心相印、时时牵挂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整个民族、人类需要相互的大爱来支撑,需要我们每个人在适当的时候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大爱。
  
  三、发掘资源,开展现实与梦幻的活动
  
  献计献策,提出救灾与重建的建议。救灾与重建,困难重重,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卷入”为灾区救灾与重建献计献策的活动,广泛地向全校同学搜集抗震救灾的金点子。由学生自主解说,师生共同评选,产生“抗震救灾金点子奖”获得者。最后,把公认的金点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说明,寄到相关的行政部门,及时地为灾区的重建做贡献。
  创编童话,生长坚强与智慧的心力。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体裁。因此,我们可以把童话和抗震救灾的主题联系起来,设计“抗震救灾童话周”活动。以大熊猫等四川特有的动物为童话人物,编写出动物王国抗震救灾的故事来——如何发现地震的征兆,如何自救,如何救助他人,如何防疫,如何重建。学生和童话人物走过同样的心路历程,一同直面危难,一同作出判断,一同采取行动,把抗震救灾主题教育的内容加以内化和固着。
  遥想未来,放飞憧憬与创造的风筝。我们的抗震救灾活动不能止于当下。直面灾难,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会成为人类生存的常态。在不确定的未来,当我们的学生面对灾难的时候,如何有人定胜天的更大把握?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放飞智慧与想象的翅膀,遥想未来,发明创造:制定未来的积极消震方案——释放地震能量,缓冲地球板块的冲撞;设计未来的地震预报仪器——像预报天气那样准确超前;规划未来的抗震建筑——如何做到震而不裂,颤而不塌;想象未来的救援行动——三栖机船随处起降,到处行驶,地震则飞,飞石则避;变形机器人自动探测,抢救幸存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洪明)
其他文献
明天,学校要组织孩子们去快活林山庄春游了,今天,决定和孩子们晨诵台湾诗人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  开启诗、复习诗过后,我问孩子们:“明天就要去春游了,你们的心情怎样?”  孩子们纷纷高举小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激动”“兴奋”“开心”“会高兴得睡不着觉”“连做梦都会梦见自己去旅游呢”“我盼望着天早点亮”……孩子们的笑脸因兴奋而涨得通红,晨诵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也难怪,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真切体验,所以
历史特级教师理应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爱广泛涉猎的博学者。现在的中学历史课程包含政治史模块、经济史模块、文化史模块。这种专题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深、跨度大、综合性强,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应对新的变化与挑战。其次是覆盖面广。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研究思想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这些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多也被吸纳进了中学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办好一所学校?这并不是每一个校长都能清晰地认识到的。今年暑期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间,我静下心来,回归教育的原点,感悟和体会到了办学要有超然的情怀与境界,教育应当具有真善美的追求。    一、“本真”蕴涵于日常学校生活之中    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让学生们带着满身的阳光与信心,带着对世界的真善美的追求,走向人生,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回归本真。本
一    小葛是一位没有其他职务的六年级数学老师,却是学校里最忙的一个人。他对修理电器和电脑很有一套,曾很轻松地借助学校原有的两只大喇叭和一个即将被淘汰的电脑,制成了一套校园广播系统,没有花费学校一分钱,效果却同一些学校花了上万元购置来的一样好。  “校长!”他手中拿着的一个电脑教室里用的分配器来到我的办公室请示,“不好意思。这是个小问题,本来不要找你的,但这里面的一个线圈已经烧坏了,没有办法修理
在接触一门课程时,教师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按照提供的标准或指导用书来进行教学,而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符合这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为什么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等等。《课程分析》这本著作则引导读者思考这些问题,并协助读者寻找出合适的答案。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课程的文本和缘起,课程本体,实际应用中的课程。涉及了课程领域的不同方面,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在章
前几日,我打开微信,看到母亲的留言:记得明天吃豆子!一翻日历,我才想起第二天是腊月初一,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应该吃点炒熟的豆子。小时候,母亲是最能在传统节日或节气给我们整出各种花样吃食的。因为在那个物资并不太丰富的年代,这些小氛围、小惊喜常常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出无限的乐趣与期盼。  生活可以将就,也可以讲究。而母亲就是个很讲究的人,她把一年里的每个节气都放在心上,从不马虎。比如冬至时她会为我们包一顿
第二届全国最佳优秀班主任暨优秀校长评选活动    《中国教师》杂志社、《辅导员》杂志社、北京成之路文化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最佳优秀班主任暨优秀校长评选活动”正在进行,欢迎广大教师踊跃参加。  联系电话:010-51889309 51887063  网址查询:中国教师网站    2006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迎奥运书画大赛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奥运精神,由《中国教师》杂志社,中央
朱正威,生物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生物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92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特级教师或专家级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体系?  朱正威:生物学特级教师对生物学领域里面基础的、前沿的、重点的问题应该是相当熟悉的。这个是最基本的学科素养,道理虽然简
Tourette Syndrome,中文译成“妥瑞氏症”,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运动疾病。患者会间歇性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自主的小动作或声音,如甩头、耸肩、皱眉、眨眼,甚至摸鼻子和触碰別人等,又或是咳嗽、清喉咙和发出怪叫声,等等。你能想象这样的一个人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而从容、幽默而生动地讲课吗?你能想象这样的一个人能够成为最受学生青睐的老师,并荣膺美国乔治亚州年度最佳新教师吗?《教室前的讲桌》(Fr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们、同行们:  首先,我要感谢教育部让我参加这个论坛。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受到很大的启示、教育和净化。感谢所有为我们做精彩讲演报告的专家和老师。我要特别感谢王晓都老师,她又让我们回到了去年“5·12”那个撕裂人心的时刻。那既是一次巨大的灾难,也是对民族的锤炼,让我们再次为汶川大地震中做出可歌可泣、永远彪炳千秋的业绩的英雄老师感到自豪。当然,王生老师、王威老师及费宝莉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