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主要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一、什么是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要求,通过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探索一问题的解决三步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求知欲望的激发,对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在问题情境的指导下,学生对可能用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对材料进行再加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对学生之间的不同关键要点进行合理地争论和探索,同时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化。在现有结论的基础上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进行再一次探究,最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结论。正是这种连锁式的全面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产生不断地升华。
二、问题导学的优点
根据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问题导学是一种十分有效并且能够长时间使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摆脱了原有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桎梏,还能在学生的思维构建中创造出一种有着明确目的性的清晰路线图,学生可以根据这种路线图对知识有一个清晰地把握,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新学习知识和以前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都进行充分地调动和探索,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相应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问题导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1.提出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就是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问题导学法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几个问题,更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设置,设置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与课程目标相适应。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时机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疑问。例如:当老师要讲解《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学生会提出问题:1月份北半球处于冬天,此时地球离太阳最远,那么怎么会过近日点呢?第二,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到老师要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当前许多国家缺水的状况,让学生们明白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2.分析问题
问题导学法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在地理教学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实验操作、教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等来达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一课时,教师提出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答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解决问题
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两个,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地球的公转”一课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天中,太阳的高度一样吗?那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一年四季中,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样吗?哪个季节高?哪个季节低?一年中所有的白天都一样长吗?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地面的热量与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有的简单,属于生活常识,有的有难度,需要学生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操作演示。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要注意重难点突出,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4.应用问题
问题导学法提出的问题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得以解决、得出结论后,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如何利用得出的结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是问题导学法的最高境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最终归宿。如,有的同学在看球赛NBA比赛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时是凌晨,有时是上午,但唯独没有晚上。德国世界杯期间我们观看比赛大都是凌晨2:00左右,比赛难道都在晚上举行?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一课后,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不同的地区由于时区不同产生了时差,导致了时间上的差异。从而利用这一结论解决了同学们的疑问。
5.反思问题
反思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因素,反思贯穿于问题导学法的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反思,能够总结得失,在解决某一个问题后,及时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探究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与后面的问题是否联系密切,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反思活动能够发现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反思活动也能让学生重新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习惯。因此,反思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过程,也是问题导学法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问题的意識,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构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谢惠清.问题案导学对高中地理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 2014,(11)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主要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一、什么是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要求,通过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探索一问题的解决三步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求知欲望的激发,对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在问题情境的指导下,学生对可能用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对材料进行再加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假设,对学生之间的不同关键要点进行合理地争论和探索,同时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化。在现有结论的基础上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进行再一次探究,最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结论。正是这种连锁式的全面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产生不断地升华。
二、问题导学的优点
根据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问题导学是一种十分有效并且能够长时间使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摆脱了原有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桎梏,还能在学生的思维构建中创造出一种有着明确目的性的清晰路线图,学生可以根据这种路线图对知识有一个清晰地把握,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新学习知识和以前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都进行充分地调动和探索,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相应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问题导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1.提出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就是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问题导学法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几个问题,更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设置,设置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与课程目标相适应。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时机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疑问。例如:当老师要讲解《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学生会提出问题:1月份北半球处于冬天,此时地球离太阳最远,那么怎么会过近日点呢?第二,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到老师要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当前许多国家缺水的状况,让学生们明白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2.分析问题
问题导学法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在地理教学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实验操作、教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等来达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一课时,教师提出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答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解决问题
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两个,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地球的公转”一课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天中,太阳的高度一样吗?那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一年四季中,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样吗?哪个季节高?哪个季节低?一年中所有的白天都一样长吗?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地面的热量与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有的简单,属于生活常识,有的有难度,需要学生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操作演示。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要注意重难点突出,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4.应用问题
问题导学法提出的问题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得以解决、得出结论后,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如何利用得出的结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是问题导学法的最高境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最终归宿。如,有的同学在看球赛NBA比赛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时是凌晨,有时是上午,但唯独没有晚上。德国世界杯期间我们观看比赛大都是凌晨2:00左右,比赛难道都在晚上举行?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一课后,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不同的地区由于时区不同产生了时差,导致了时间上的差异。从而利用这一结论解决了同学们的疑问。
5.反思问题
反思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因素,反思贯穿于问题导学法的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反思,能够总结得失,在解决某一个问题后,及时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探究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与后面的问题是否联系密切,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反思活动能够发现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反思活动也能让学生重新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习惯。因此,反思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过程,也是问题导学法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问题的意識,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构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谢惠清.问题案导学对高中地理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