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怕写作文,应付作文谈到要刺激学生的写作情感和欲望,进而从“语言诱导”、“动手调味”、“竞赛刺激”、“趣味吸引”、“评价激励”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拨动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趣味吸引评价激励
“文章是心灵的轨迹,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感,一行行文字就会从火热的心头奔涌而出。”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样说的。我深有同感。
据调查我们有不少中学生对作文麻木,对老师布置的作文,迫于无奈机械地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如同僵尸一般,没有活气,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难以下“咽”。也难怪,学生心理犹如一潭死水,怎么能写出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好文章呢?
情感和欲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好比“儿童对麦当劳、游戏机的着迷”一样,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刺激学生的写作情感和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是这么说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基于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拨动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
一、语言诱导
面对命题,不少学生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句话来,只能信手涂鸦或生编硬造。而巴金却是这样解释写作的:“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在我看来作为教师重要的不是命题,而是诱发学生的思维器官的亢奋和运行,消除害怕、厌倦、无奈乃至麻木的心理障碍。一次,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用三个形容词概括你自己,并用三个事例形象地印证你这三个特点。开始学生大眼望小眼,接着无动于衷地坐着发呆。瞧这情形,我动了一下心思,作了一番导语:“不是常听有些同学报怨没人理解自己吗?可今天我倒要问问你们,你自己可了解自己?谁能用心灵之镜照照自己、描绘自己?”几个胆大嘴快的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笑声一浪接着一浪,其余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一番自描、他描之后,写作的情欲便膨胀起来……
二、动手调味
练习写说明文,是学生最感枯燥和乏味的项目。光靠理论指导,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说明方法,研究清晰的说明顺序等,学生是不会领情的。学生没有写作欲望,作文质量就没有保证。我以为说明文写作的前奏最有效的是让学生进行手工创作。例如介绍建筑物,先让学生实地考察,写生画画、制作模型;介绍贺卡,先自己创作一张特色卡;介绍动植物,先观察、动手解剖……这样一来,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那种自我陶醉越调越浓,形成情感冲击波越强。写作的情绪也就被激发起来,枯燥乏味会变成津津有味。于是,文章不仅可以写得头头是道,且会情有独钟。
三、竞赛刺激
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变换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例如:一分钟演讲、一句话新闻、一种见解、一串妙语的课前竞赛。在作文指导课上开展围绕中心看谁搜集素材多、题材新;独具慧眼捕捉真情细节或放纵想象等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好胜竞争的心理,揭开了蒙住五彩缤纷的生活的面纱,唤起了同学们记忆中的表象,引导他们用眼睛去发掘生活中多层次的美,用理智去辨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拓宽了思路,刺激了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四、趣味吸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喜欢写赠言,如果教师有心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同学们写得饱含情意,语言隽永、清新。这是平常作文中难得见到的。这就提醒了我们写作训练的范畴不应只局限于正统命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好的命题就能打开写作的闸门,让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下子冲出闸门滚滚而来。例如:同学姓名趣谈;看无声录像构思故事人物对话,描写人物心理;看图作文,作文配插图,“我的星期七”;接力作文“我是一朵云”等。
趣味性的文题容易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不用老师去“逼”,他自然就想写,并且乐意去写,使学生由忧虑的静止心理,转变为欢快、轻松、激动不已的心态,随心所欲,不拘形式,不受限制地写自己最关心、最乐意写的人、事、物。只求真实、具体,有感而发,当然乐而为之。
五、评价激励
赞美如阳光,人人不可少。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好评,学生中无一例外。尤其后进生更是“思贤若渴”。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震撼他们的心灵,一种扬眉吐气,与别人平起平坐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教师应意识到一个班级的学生尽管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们要“沙里淘金”,为这些闪光点加油扇风,使其写作的“星星之火”得到熊熊的燎燃,牵动起他们强烈写作的情感和欲望。因此,对学生不成熟的习作,千万不要求全责备,甚至专挑短处、讽刺挖苦。这将更加造成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厌恶的心理障碍。要赏识他们点滴的进步,即使是文章的缺点,也要用赏识性原则去点拨、启发他们克服并力求改进。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力求在充满情与理的批语中使学生汲取勇气和力量,受到感染和鼓舞,扬起希望的风帆。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镇中心中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趣味吸引评价激励
“文章是心灵的轨迹,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感,一行行文字就会从火热的心头奔涌而出。”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样说的。我深有同感。
据调查我们有不少中学生对作文麻木,对老师布置的作文,迫于无奈机械地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如同僵尸一般,没有活气,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难以下“咽”。也难怪,学生心理犹如一潭死水,怎么能写出热情奔放、生动活泼的好文章呢?
情感和欲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作用。好比“儿童对麦当劳、游戏机的着迷”一样,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刺激学生的写作情感和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是这么说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基于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拨动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
一、语言诱导
面对命题,不少学生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句话来,只能信手涂鸦或生编硬造。而巴金却是这样解释写作的:“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在我看来作为教师重要的不是命题,而是诱发学生的思维器官的亢奋和运行,消除害怕、厌倦、无奈乃至麻木的心理障碍。一次,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用三个形容词概括你自己,并用三个事例形象地印证你这三个特点。开始学生大眼望小眼,接着无动于衷地坐着发呆。瞧这情形,我动了一下心思,作了一番导语:“不是常听有些同学报怨没人理解自己吗?可今天我倒要问问你们,你自己可了解自己?谁能用心灵之镜照照自己、描绘自己?”几个胆大嘴快的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笑声一浪接着一浪,其余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一番自描、他描之后,写作的情欲便膨胀起来……
二、动手调味
练习写说明文,是学生最感枯燥和乏味的项目。光靠理论指导,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说明方法,研究清晰的说明顺序等,学生是不会领情的。学生没有写作欲望,作文质量就没有保证。我以为说明文写作的前奏最有效的是让学生进行手工创作。例如介绍建筑物,先让学生实地考察,写生画画、制作模型;介绍贺卡,先自己创作一张特色卡;介绍动植物,先观察、动手解剖……这样一来,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那种自我陶醉越调越浓,形成情感冲击波越强。写作的情绪也就被激发起来,枯燥乏味会变成津津有味。于是,文章不仅可以写得头头是道,且会情有独钟。
三、竞赛刺激
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变换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例如:一分钟演讲、一句话新闻、一种见解、一串妙语的课前竞赛。在作文指导课上开展围绕中心看谁搜集素材多、题材新;独具慧眼捕捉真情细节或放纵想象等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好胜竞争的心理,揭开了蒙住五彩缤纷的生活的面纱,唤起了同学们记忆中的表象,引导他们用眼睛去发掘生活中多层次的美,用理智去辨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拓宽了思路,刺激了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四、趣味吸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喜欢写赠言,如果教师有心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同学们写得饱含情意,语言隽永、清新。这是平常作文中难得见到的。这就提醒了我们写作训练的范畴不应只局限于正统命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好的命题就能打开写作的闸门,让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下子冲出闸门滚滚而来。例如:同学姓名趣谈;看无声录像构思故事人物对话,描写人物心理;看图作文,作文配插图,“我的星期七”;接力作文“我是一朵云”等。
趣味性的文题容易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不用老师去“逼”,他自然就想写,并且乐意去写,使学生由忧虑的静止心理,转变为欢快、轻松、激动不已的心态,随心所欲,不拘形式,不受限制地写自己最关心、最乐意写的人、事、物。只求真实、具体,有感而发,当然乐而为之。
五、评价激励
赞美如阳光,人人不可少。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好评,学生中无一例外。尤其后进生更是“思贤若渴”。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震撼他们的心灵,一种扬眉吐气,与别人平起平坐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教师应意识到一个班级的学生尽管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们要“沙里淘金”,为这些闪光点加油扇风,使其写作的“星星之火”得到熊熊的燎燃,牵动起他们强烈写作的情感和欲望。因此,对学生不成熟的习作,千万不要求全责备,甚至专挑短处、讽刺挖苦。这将更加造成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厌恶的心理障碍。要赏识他们点滴的进步,即使是文章的缺点,也要用赏识性原则去点拨、启发他们克服并力求改进。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力求在充满情与理的批语中使学生汲取勇气和力量,受到感染和鼓舞,扬起希望的风帆。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