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三颗“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在儿童文学里,儿童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展开一个有趣的、自由的、如鱼得水般身心愉悦的世界,才能自然地、不受干涉地用自己的心灵感知世界,感受事物,感受人,并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知方式。”汕头大学文学院的王富仁教授如是说。然而,当代社会,成人文化占领了整个世界,儿童梦想的土壤几乎只剩下了儿童游戏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是亿万少年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与儿童文学拥抱,感受儿童文学的无穷魅力,体味儿童文学最可贵的三颗美好的“心”,即“童心、爱心和慧心”,对孩子们的心智发展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其价值是任何形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一、闪烁着纯真的童心,使孩子们乐于阅读
  儿童文学,首先是儿童的,其次才是文学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要义是表现童心、赞美童心、呵护童心以及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无一不是怀着一颗纯洁朴素的童心去观察、去聆听、去抒写身边的事物。他们的作品总是闪烁着童心,体现着童趣,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们引入到美好的天地,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快乐,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阅读。
  (一)童心闪烁在语言中
  阅读对象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语言大都是清新自然,亲切随和,简洁明白,却又力求生动形象,追求一种流动的美。
  我们先来读读《夏》这首小诗:
  悄悄地、悄悄地
  我像一个活泼泼的
  爱爬竿子的绿孩子
  伸着小腿儿到处爬
  爬呵,爬呵
  给树/添上绿叶
  爬呵,爬呵
  给葡萄架/披上绿纱……
  诗歌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却又显得那样清新自然,读来分外真实、亲切,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真的呢,夏天可不是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的么?更为奇妙的是,诗人把夏想象成一个爱爬竿子、活泼可爱的绿孩子。你瞧它,光着小腿儿到处爬,爬上树、葡萄架、墙壁、小山坡……短短的几行诗,便把我们带进了绿盈盈、活泼泼的夏天。
  田地笔下的《寻梦》看似平平,如同白描,简简单单,完全是孩子的口吻:
  我一睡着
  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
  梦就去了
  ……
  梦是从哪儿来的
  又到哪儿去了
  我多么想知道
  多么想把它找到
  两个“多么想”,就刻画出了一个对生活充满新鲜感、困惑感的小孩子,正睁大眼睛,注视着这个世界。一个“找”字,又写活了孩子迫切的心情,令人忍俊不禁。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
  我这个人就是好奇心盛,不管哪儿出了点新鲜事,我总得跑在前头。这一回我可有点落后了。我赶紧钻进人群,挤到报栏前边。
  ——王路遥的儿童小说《画春记》
  刚满十一岁,正是贪玩的时候。这天放了学,阿诚又玩到很晚才回家。他把书包兜底儿往竹床上一倒,跪到床上撅起屁股,便慌慌忙忙做起作业来——姐姐收了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他的作业。
  —— 《阿诚的龟》
  读完这两段充满童趣的话,我们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两个孩子的鲜明形象,孩子们还能从书中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小伙伴的影子。
  (二)童心闪烁在选材中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住顽皮好动的孩子们,除了语言富有童趣外,还因为它们表现出了充满生机、色彩丰富的儿童生活,刻画出了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
  儿童文学在选材上十分注重与孩子生活的贴近、提炼。像上面提到的《寻梦》,梦在孩子们心中总是神奇无比的,在现实生活中,醒来后去寻梦的孩子还真不少。我在批改孩子的日记时,也读到过许多关于“寻梦”的趣事。
  柯蓝的《少年旅行队》,只简单取了旅行的几个片段:做出行前的准备、来到不知名的地方、到小溪旁放纸船、捕捉蝴蝶、制作标本等,但这几个片段反映的却是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做的事情。
  生活中,养过小动物的孩子一定很多。刘厚明的小说《阿诚的龟》则把一个孩子和一只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置于爸爸有病、姐姐劳动、生活艰难这样一种背景上,使普通的童趣有了更深的思想意义,赞美了童心的天真纯洁和人性的美好。
  和父母赌气、向老师撒谎、与同学闹别扭等情景对孩子们来说那更是常见了。一句话,儿童文学讲述的或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或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讲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样的文学,他们能不喜欢吗?
  二、洋溢着美丽的爱心,使孩子懂得了关爱
  有教育专家提出现在的孩子已出现了“情感荒漠化”现象,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丝绿意,他们冷漠地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甚至对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异常的冷漠。于是,许多专家发出了加强“生命教育”的呼唤。我认为阅读儿童文学,让孩子感受到暖暖的爱,他们的心灵就会永远充满阳光和鲜花,情感也就不会“荒漠化”了。
  这是因为儿童文学有三个母题。即,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边,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这是冰心老人的名言。的确,许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像冰心那样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心”,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爱之花、善之花,用它们的美滋润、慰藉着孩子们的心灵,让“爱”永驻他们纯洁的心间。
  如陈伯吹的《春天在哪里》是一首荡漾着春风绿意的动人诗篇。全诗采用设问的形式,构思新颖别致,作者巧妙地捕捉了各具特色的四个画面:春风摇曳的枝条,春雾迷蒙的草原,春雨潇潇的竹林,春阳朗照的田野。在诗人的笔下,春天就像一位活泼可爱又淘气顽皮的小姑娘。它一会儿扬着美丽的粉脸在枝头跳舞;一会儿又来到草原,换上绿衣害羞地藏在薄雾中……全诗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对春天的爱,对自然的爱,很容易感染并打动孩子的心。
其他文献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文章在该单元主题“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照下,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文本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关注了司马迁的一生,所以不少故事只是一笔带过,而这常常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浅尝辄止
【摘 要】以“文坛新秀榜”为载体的习作评价是集发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为一体的新颖的评改平台。在班级中组建“文坛联盟”,推选佳作,然后通过教师的导向示范,在榜上以“盟友点击”“同盟回击”以及“亮点共赏”的形式进行评价,随时随地进行评价,并辅以相关的动力系统。  【关键词】文坛新秀榜 文坛联盟 盟友点击 同盟回击 动力辅助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教学中批改学生的作文已成为教师最头疼的
《随文练笔使用手册》是“基于随文练笔的实践型阅读课堂构建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在4~6年级的使用手册中,每课均安排有2个练笔设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每则设计后面还附有“小贴士”,告诉学生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怎样运用文中的语言,如何仿照课文的写法,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练笔表达等。《使用手册》一经投入使用,立刻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教师们纷纷反映这些练笔设计与课文紧密结合,语言训练对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体育课;课内锻炼;健身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5-0004-05  一、问题:中小学生“烦并痛恨着”的体育锻炼  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告诫中国的学校体育人:要加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国学生的体质下降已让国家和人民忧心忡忡,课内体育锻炼必须加强,“课课练”的恢复势在必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而,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强化读写一体,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师亟待研究探讨的问题。本课以台湾作家王淑芬的《我是白痴》一书为例,进行了读写一体的教学尝试。  第一课时  初读:感知“白痴”轮廓 初写:尝试“白痴”
随着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的颁布施行和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化,2013年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  综观2011年版课标实施一年多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课程改革逐渐从一种实验性、探索性的课程实践,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课程实践,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稳定、持续发展阶段,逐渐走向科学、辩证的和谐境界。  二是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界
摘要:通过莱格尔跑引入初中耐久跑教学案例反思,从课程整体结构观出发,提出了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制定学习目标、综合多因素选定学习内容、灵活多变选择学练方式,从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反馈各方面丰富评价方式,利用正态曲线定级、标准百分、进步幅度和实验定标等方法校本化耐久跑学习评价标准等三个方面的耐久跑教学实施思考。  关键字:学科核心素养;动态分层;课程整体结构观  中图分类号:G633 .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童话、神话教学存在着忽略感性体验,背离真实情境、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缺乏语言积累等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聚焦教材的语境、内容、形式和结构,丰富视像,扩充具象,同化物象,再造形象,用情感催化想象,启发学生优秀的想象力,从而提高语言的品鉴能力。  【关键词】想象 情感 神话 童话  想象,是最高级的思维活动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设计理念】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结尾,或承上启下。在教学中如能找准切入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矛和盾的集合》一文教学时,如能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紧扣课文的题眼——“集合”,以及第5自然段“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样一词、一句,两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就能有效突破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的学业评价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以考试形式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评价仍旧是小学数学主要的学业评价方式。考试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对教师有效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若考试能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那么,考试将成为充满快乐的学习旅程。    一、体现人文关怀    当前的小学数学命题,为了体现“人文”性,命题者往往改变传统标题,将填空、计算等改变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