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膜组合工艺对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处理效果

来源 :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ak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陶瓷膜组合工艺对南方某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净化处理效果,主要工艺单元包括混凝、臭氧氧化、超滤陶瓷膜与活性炭过滤,实现排泥水资源回收利用.采用规模为10 m3/d中试装置,陶瓷膜通量为100 L/(m2·h),跨膜压差TMP<30 kPa.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浊度、色度、有机物(CODMn)、氨氮、土臭素(GSM)、二甲基三硫醚(DMTS)、2-甲基异莰醇(2-MIB)、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和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 表明:经中试工艺处理后,出水指标均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试工艺对浊度、色度、CODMn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100%、75.9%和72.3%,对PPCPs、EDCs、DMTS和2-MIB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4%、78.3%、90.3%和100%,处理效果显著优于该自来水厂现有排泥水处理工艺.原位臭氧氧化还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中试结果表明,臭氧/陶瓷膜和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回收处理自来水厂排泥水在技术上稳定可行.
其他文献
碳普惠制度对于微观领域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社会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助力“碳达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我国碳普惠制度实践仍存在立法层级不高、地方普及率不足、碳积分管理存在短板、各地核证减排量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影响了公众对于减排活动的有效参与.本文通过总结以广东省碳普惠制度为代表的地方实践,建议建立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碳普惠立法路径、确立以碳积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拓宽碳普惠方法学涵盖领域、建立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与国家自愿核证减排量(CCER)的衔接机制.
本文采用气候-经济集成评估模型CIECIA,以国家自主贡献(NDC)为基础,设计全球NDC-碳中和减排路径,模拟了碳中和目标约束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分析了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当前各国的碳中和承诺具有显著的减缓气候变化效果,可将2100年全球地表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下,但仍不足以实现1.5℃目标;在NDC-碳中和减排路径下,发达国家的经济损失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未来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实现减排责任的公平分配;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措施对中国参与国际产
在工业领域大规模的减碳、固碳技术未突破之前,农业土壤固碳可以为“碳达蜂、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赢得10~20年的缓冲期.它不仅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法国提出了“千分之四”计划,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土壤固碳,并且已经得到了多方支持.我国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角度考虑,国家层面也已经展开保护性耕作等固碳措施.“双碳”目标提出后,应全面认识农业土壤固碳的多重效应并及时调整与之相关的基本立场和应对措施.建议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