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上智慧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才能使小学生的初步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活动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此,教学中耍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能力。
1 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维相互转换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休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只固守在“数学专业”的狭隘领地,往往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小学生运用最多的是定势思维,认定的不容置疑,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不敢提相反的观点。书本知识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如在教学中加强正向思维训练的同时再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可呈双向型、摆脱了思维的单一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使书本知识和想象的灵感碰撞,从而增强思维的创新性。“鸡兔同笼”的教学即是一例。鸡兔同笼,头45个,脚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道题难点在哪里?是鸡有两只脚而兔子有四只脚,如果让鸡和兔的脚数一样,那题目就简单了。高级教师唐天佑在教学中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唐老师接着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头45个,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叫了起来,唐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通过老师幽默的“命令”,学生们很有情趣地领会了解题的方法。
2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集中思维是是通过分忻、综合、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有一定的模式可循,而发散思维是在学生掌握集中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克服原有的思维束缚,积极开展联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有机的连接点,并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的相互比较和互相渗透中,对知识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关系了解得更全面、更彻底,真正把握知识的本质。
总之,只有集中思维与发展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有机结合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思维。它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必须着重培养,而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思维,它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科学的创造也有很大的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便于设想、易于直接接触事物本质的题目训练学生去寻求解题捷径。因此,在教学中,把逻辑思维训练与直觉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解答“某厂由每天烧4吨,节约到2吨,原来可以烧10天的煤,现在可以烧多少天?”在学生审题后,有的很快推出“照这样可以多烧10天。”“因为每天烧的吨数缩小了两倍,那么所烧的天数就扩大两倍,要烧20天,不就可以多烧10天吗?”这样不仅训练了直觉思维,而且进一步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试探和推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想象。如:一次解答“某人上山每小时行2千米,下山每小时行3千米,共用5小时,问上山用几小时?”很多学生。一时被难住了,因为用一般应用题的解不知道路程,用方程解找不到等量,用比例解无法确定对应关系。当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想和推测后,有的学生眼睛突然一亮,说:“上山用了3小时,我试了准对!”怎么算的呢?灵感是哪里来的呢?决不是无中生有,其中,这里包含了假设、推理和尝试。有的说:“上山和下走的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必然是2和3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6千米,路程一定,速度比是2:3,时间比是3:2,5小时正好是3与2的和,上山较慢,不就是3小时吗?”。尽管学生说得有的不够完善,但这种“顿悟”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上智慧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才能使小学生的初步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活动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此,教学中耍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能力。
1 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维相互转换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休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只固守在“数学专业”的狭隘领地,往往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小学生运用最多的是定势思维,认定的不容置疑,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不敢提相反的观点。书本知识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如在教学中加强正向思维训练的同时再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可呈双向型、摆脱了思维的单一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使书本知识和想象的灵感碰撞,从而增强思维的创新性。“鸡兔同笼”的教学即是一例。鸡兔同笼,头45个,脚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道题难点在哪里?是鸡有两只脚而兔子有四只脚,如果让鸡和兔的脚数一样,那题目就简单了。高级教师唐天佑在教学中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唐老师接着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头45个,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叫了起来,唐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通过老师幽默的“命令”,学生们很有情趣地领会了解题的方法。
2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集中思维是是通过分忻、综合、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有一定的模式可循,而发散思维是在学生掌握集中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克服原有的思维束缚,积极开展联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有机的连接点,并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的相互比较和互相渗透中,对知识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关系了解得更全面、更彻底,真正把握知识的本质。
总之,只有集中思维与发展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有机结合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思维。它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必须着重培养,而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思维,它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科学的创造也有很大的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便于设想、易于直接接触事物本质的题目训练学生去寻求解题捷径。因此,在教学中,把逻辑思维训练与直觉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解答“某厂由每天烧4吨,节约到2吨,原来可以烧10天的煤,现在可以烧多少天?”在学生审题后,有的很快推出“照这样可以多烧10天。”“因为每天烧的吨数缩小了两倍,那么所烧的天数就扩大两倍,要烧20天,不就可以多烧10天吗?”这样不仅训练了直觉思维,而且进一步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试探和推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想象。如:一次解答“某人上山每小时行2千米,下山每小时行3千米,共用5小时,问上山用几小时?”很多学生。一时被难住了,因为用一般应用题的解不知道路程,用方程解找不到等量,用比例解无法确定对应关系。当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想和推测后,有的学生眼睛突然一亮,说:“上山用了3小时,我试了准对!”怎么算的呢?灵感是哪里来的呢?决不是无中生有,其中,这里包含了假设、推理和尝试。有的说:“上山和下走的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必然是2和3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6千米,路程一定,速度比是2:3,时间比是3:2,5小时正好是3与2的和,上山较慢,不就是3小时吗?”。尽管学生说得有的不够完善,但这种“顿悟”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上智慧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才能使小学生的初步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