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8例,共治疗病变29处。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APC)或针式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cm处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黏膜剥离,部分病变回缩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圈套电凝切除。术中出血用热凝固止血钳、APC或金属夹止血。切除病变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本组29处病变中,22处病变完整切除,6处病变分块切除,1处病变未能全部切除。胃窦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30.0%(12/12),胃角至贲门间病变为5/7,食管病变为3/5,结直肠病变为2/5。1例出现术后迟发出血。胃窦病变平均手术耗时最短,为48min。20例随访1~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技术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及形状确定切除范围,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缺点之一是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