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中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文学家,也都很重视对质疑能力的培养。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可见,质疑是求解的前提、创新的钥匙、探究的灵魂、思维的开始。当然,关于语文课上的质疑方法,教师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我就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与下水习作对比中质疑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自己动手写下水习作,和原文比较,这样就会对课文有更深的体会了。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学习“院落晚餐图”时,我说:“我们都生活在农村,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作家,写写‘院落晚餐图’吧!”学生好不高兴,便执笔大显身手。有一位同学写道:“劳动了一个下午,农民们回家了。这时,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不一会儿,人们手里端着饭碗,陆续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边吃边聊。”我用投影仪出示了这段话,让大家自由读,然后我要求他们齐读作者写的“院落晚餐图”。我质疑:“你认为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在对比中,学生明白了文中景物描写好,词语用得好,人景交融、和谐一体,乡下人家的质朴和无拘无束让人一览无余。
二、阅读中质疑
阅读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的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延伸、有所创新。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范读鸟儿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找好朋友树时的话语,让学生仔细听。结果学生发现我一句比一句读得快,一句比一句读得着急。“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因为鸟儿越找越着急,越找越担心,所以语速就加快了。这样,学生就领悟了语言的内涵,把握了文章的情感。
三、感悟写法中质疑
学习课文,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以便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我问学生:“这篇课文用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学生发现排比句多、反复也多。我提示他们再从句子长短看,他们立刻发现了这一课短句多。这时我问他们:“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有什么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结论:排比句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反复着力强调、充分感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进情节向高潮发展,而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短句的使用使语言节奏明快。这种表达方法最适合表现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活跃激烈、气势磅礴。此时,我恰到好处地要求学生学习此写法,进行课外小练笔,写家乡的蹩鼓。
四、于“言不尽意”处质疑
每一篇文章,都有很深的内涵、很深的意蕴,这就要求教师细读文本、潜心挖掘,于无声处发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去年的树》一课,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树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句话颇为传神,特别是其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遐想,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教学时,我问学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时,鸟儿会怎么想?怎么说?‘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时,鸟儿又会怎么想?怎么说?”鸟儿与树的友情,在同学们的发言中荡气回肠。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所以,语文课上,让我们引导学生质疑,教给方法让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吧!(作者单位 陕西省洛川县黄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与下水习作对比中质疑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自己动手写下水习作,和原文比较,这样就会对课文有更深的体会了。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学习“院落晚餐图”时,我说:“我们都生活在农村,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作家,写写‘院落晚餐图’吧!”学生好不高兴,便执笔大显身手。有一位同学写道:“劳动了一个下午,农民们回家了。这时,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不一会儿,人们手里端着饭碗,陆续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边吃边聊。”我用投影仪出示了这段话,让大家自由读,然后我要求他们齐读作者写的“院落晚餐图”。我质疑:“你认为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在对比中,学生明白了文中景物描写好,词语用得好,人景交融、和谐一体,乡下人家的质朴和无拘无束让人一览无余。
二、阅读中质疑
阅读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的欲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延伸、有所创新。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范读鸟儿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找好朋友树时的话语,让学生仔细听。结果学生发现我一句比一句读得快,一句比一句读得着急。“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因为鸟儿越找越着急,越找越担心,所以语速就加快了。这样,学生就领悟了语言的内涵,把握了文章的情感。
三、感悟写法中质疑
学习课文,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以便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我问学生:“这篇课文用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学生发现排比句多、反复也多。我提示他们再从句子长短看,他们立刻发现了这一课短句多。这时我问他们:“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有什么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结论:排比句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反复着力强调、充分感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进情节向高潮发展,而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短句的使用使语言节奏明快。这种表达方法最适合表现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活跃激烈、气势磅礴。此时,我恰到好处地要求学生学习此写法,进行课外小练笔,写家乡的蹩鼓。
四、于“言不尽意”处质疑
每一篇文章,都有很深的内涵、很深的意蕴,这就要求教师细读文本、潜心挖掘,于无声处发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去年的树》一课,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树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句话颇为传神,特别是其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遐想,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教学时,我问学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时,鸟儿会怎么想?怎么说?‘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时,鸟儿又会怎么想?怎么说?”鸟儿与树的友情,在同学们的发言中荡气回肠。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所以,语文课上,让我们引导学生质疑,教给方法让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吧!(作者单位 陕西省洛川县黄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