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大鼠巨脾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β、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大鼠肝硬化巨脾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雄性健康SD大鼠6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50)和对照组(n=12).模型组先用40%的四氯化碳(CCL4)花生油溶液制成肝硬化脾亢动物模型,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脾脏中M-CSF、TNF-β、IFN-γ和IL-10的表达,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M-CSF、TNF-β、IFN-γ和IL-10在模型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1%、78.57%、64.29%和87.71%,对照组中分别为25.00%、33.33%、16.67%和5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SF、TNF-β、IFN-γ和IL-10在模型组中的蛋白表达相对强度分别为0.63±0.58、1.06±0.49、0.99±0.38和1.12 ±0.42,对照组中分别为0.18±0.12、0.52±0.27、0.38±0.28和0.60±0.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SF、TNF-β、IFN-γ和IL-10在模型组中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06±0.11、4.07±0.19、2.98±0.11和7.94±0.27,对照组中分别为1.01±0.05、1.06±0.11、1.00±0.31和1.02±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脾亢大鼠的巨脾中M-CSF、TNF-β、IFN-γ和IL-10的表达异常增高,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比值及调控失常,它们可能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亢并发外周血细胞减少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OSI-027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株RBE和HCCC-9810增殖的影响和OSI-027与顺铂联用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用OSI-027、顺铂、OSI-027和顺铂联
下腹部很准确的传来一阵痛入骨髓的疼痛,安子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如利刃入骨的感觉,陌生但深刻,深刻的令他不由自主的蜷起了身子,如一头安子在福到酒店上班时,被当厨师
对于电视台来说,采用自动化节目播出,向多个分发平台(广播、网络和手机)提供视频服务,将再也不是非常复杂了.不仅每个分发平台都可采用其需要的像素数/分辨率和宽高比,而且,
期刊
目的 探讨人良性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蛋白表达差异.方法 收集15例良性胆管狭窄患者的胆管瘢痕,用10例正常人胆管作为对照,进行体外组织培养,提取两种细胞总蛋白,通过双向凝胶
上皮细胞发生间充质转化(EMT)是近年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由于其与胚胎形成、组织再生以及上皮细胞肿瘤恶性进展等方面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EMT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正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课题,对于众多疾病的防治具有深远影响.本文综述当前关于EMT形成机制的最新认识,着重比较不同类型EMT的形成机制,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DNA损伤结合蛋白2(DDB2)在肝门部胆管癌上皮-间充质转化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DDB2干扰质粒和高表达质粒,经反转录病毒稳定转染肝门部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细胞,建
介绍了 L ON现场总线 ,并构建了一个基于 L on Works技术的现场控制系统 Introduced L ON field bus, and built a on-sit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L on Works technology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