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Reaume等对评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并提供了适当的适应证和治疗时间长短的循证医学建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Reaume等对评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并提供了适当的适应证和治疗时间长短的循证医学建议。
其他文献
增加缺血半暗带脑血流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卒中后血管发生密切相关,可使缺血半暗带脑血流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应用将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新方法。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向管腔内隆起引起管腔狭窄或斑块脱落,造成远端血管栓塞,从而导致脑部供血减少而发生缺血性事件。多层螺旋CT的容积数据采集能提供高质量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其成像技术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工具。文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应用和缺陷进行了综述。
目的:从神经功能恢复和髓鞘形态学变化的角度探讨针刺对受损脑髓鞘的保护作用。方法:89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n=21)、模型组(n=21)、早期针刺组(n=21)、晚期针刺组(n=21)。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针刺,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Pal—Weigert髓鞘染色法观察神经功能和缺血灶髓鞘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在术后2.5h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的Khatri以壁报的形式在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结果,3次或3次以上高血压治疗才应提高对24h时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的临床怀疑。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携氧球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神经细胞中,与脑内氧供应密切相关。脑缺血缺氧能诱导Ngb高表达,并作为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缺氧性损害。文章对Ngb的分布、结构、功能及其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做了综述。
据第17届欧洲卒中会议(Europerm Stroke Conference,ESC)报道,有效避免复发性卒中预防方案试验(Prevention Regimen for Effectively Avoiding Second Strokes,PROFESS)表明,在卒中后认知和功能转归方面,固定剂量的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或替米沙坦并不优于安慰剂。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双侧颈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39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9~72岁,平均65岁,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使用Simmons导管进行选择性双侧颈动脉造影。结果:37例顺利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双侧颈动脉造影,2例失败,成功率为94.9%。无一例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安全可行。
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是目前公认的急性卒中标准治疗。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试验资料基础上批准了tPA的使用。从那时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违反治疗方案与患者死亡有关。已报道
对于脑出血患者,由于没有证实一种药物的益处优于另外一种,因此有多种静脉药物被用于紧急血压控制。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使用不同静脉降压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根据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第60届年会提供的资料,在最初24h接受尼卡地平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血压增高的脑出血患者的院内病死率要低于接受硝普钠治疗者,住院时间也无任何增加。
尽管先前有过一些研究,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卒中的关系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在BMI相对较低但卒中发病率很高的人群中尤其如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学者共同进行了一项全国代表性人群的前瞻性病死率研究。1990--1991年期间,共纳A212000名40~79岁已知无心血管病的中国男性,然后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