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iNLOOK:突围者需要打破边界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4iNLOOK线下店铺大面积覆盖全国的时候,不少人感慨又一个网红品牌崛起了。这两年,消费者的感官每每被异军突起的新消费品品牌冲击,也默默接受了新品牌的衍生逻辑。但事实上,4iNLOOK是一家成立10年有余的公司,并且是从线上起家。
  在如今各个品牌都主攻线上时,4iNLOOK却大规模地在全国开设店铺,门店数量已突破300家。如此不按套路的打法,足见4iNLOOK正突破行业边界。

消费者教育值不值得做?


  4iNLOOK从垂直电商时代起家,从2009年开始做框架眼镜垂直电商网站,之后切入隐形眼镜、美瞳市场,最终完成了从垂直电商、渠道品牌到拥有完整生态闭环的美瞳公司的转变。
  入局很早的4iNLOOK完全参与了中国美瞳行业的成长,见证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



  4iNLOOK创始人陈裕认为,从消费人群来讲,品类的渗透率在逐渐提升。过去,美瞳是一种高端时尚品的象征,独属于个性、潮流人士,代表另类和前卫;现在,美瞳在消费群体中的接受度变得更为广泛。



  消费行为也在发生转变。过去,美瞳消费者追求自然,喜欢“戴了像没戴”的裸妆感,更注重增大、增亮的功能美感;现在,消费者更追求妆感。过去,戴美瞳倾向于内敛型行为;现在,戴美瞳逐渐转变为乐于与身边人分享、想要展示审美和个性的行为习惯。
  从消费观念来看,以前消费者更注重产品性价比,购买年抛、半年抛的占比较高;现在消费者更注重健康,愿意选择日抛。
  由垂直电商起家的4iNLOOK沉淀了不少用户资源,形成了对消费者洞察的先天优势,这也强化了其行业分析能力。消费者教育不是盲目的,需要一定的基础量和氛围感。这也正是4iNLOOK愿意在风口基础上投入成本进行消费者教育,同时在众多品牌盘旋线上时转而投入高成本进军线下的根据。
  开设线下店铺是进行消费者教育的重要一步。2015年美瞳的0度用戶渗透率只有5%,2012年一线城市日抛销售占比只有10%。对于0度用户来说,佩戴隐形眼镜是一种技能,第一次学习只能靠线上或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而线下店铺导购是新手破冰的重要引路人。
  有人戏称4iNLOOK是美瞳行业的黄埔军校,因为此前并没有美瞳行业员工的招聘和培训标准。隐形眼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但又讲究美观性。陈裕创新性地吸收美妆行业的从业人员,又对他们进行眼部医学知识培训,达到既能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知识又能提供搭配方案的目标。
  从2018年开始,4iNLOOK开始和大量美妆博主合作,通过美妆博主的视频图文教学给消费者提供美瞳和配套妆容的方案,进行消费者教育。同时发挥线下店铺可以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优势,送出大量新品福袋试用装给新用户。



  消费者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耕耘者不一定能全盘收获,但一定收成不错。陈裕介绍称,目前美瞳行业产品复购率为30%,但4iNLOOK的复购率已经达到了57.8%。此外,4iNLOOK的平均复购次数可以达到8.5次,客单价超过300元。

美瞳产品SKU能不能摆满整个店铺?


  2015年7月18日,4iNLOOK在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购物中心开设第一家实体店,也成了国内率先开拓美瞳实体店的品牌。
  “美瞳产品SKU可以摆满整个店铺吗?”
  在筹备阶段,陈裕就遭到了商超招商人士的质疑。当然,这个质疑不是没有来由的。美瞳的风向标最早是在日本,因为日本市场成熟度很高,产品陈列很丰富,但几乎都是多个品牌混合的集合店形式,可见单品牌开设美瞳店铺确实有难度。并且,相对于供应链成熟的日本市场,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和难度更是大大提升。
  4iNLOOK的应对方案是把美瞳“快时尚化”。美瞳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但一直不温不火,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品的丰富度欠缺,不能让消费者在品类上有很大的冲击力和感知。
  选择用快时尚的打法去开店,决定了单店产品不能低于300款,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这非常考验研发能力。美瞳本身是一个属性多样化的产品,大致可概括为“健”与“美”两个方面。从“健”来说,大部分企业还是通过韩国或我国台湾等的比较成熟的代工厂进行加工,可以保证质量稳定;从“美”来说,各家有各家的定位,这也是对快时尚的考验。
  快时尚意味着更新频率,更新频率意味着淘汰比。淘汰规则最常见的粗暴方法就是根据动销数据进行末位淘汰制,虽然省心省力,但可能会减少消费者的黏度和品牌信赖感。
  实际上,美瞳产品具备美妆属性,消费者使用某一款产品如果合心意的话,会连续五六年购买这款产品当作个人基础款使用,同时再去尝试这个品牌的新产品。所以除了看总体销量值,4iNLOOK会把产品的积累用户数值当作重要参考指标,如果积累用户的复购率可以达到品牌的最低单量的生产,这款产品就可以顺利进入第二年的生存通道。
  陈裕认为,中国美瞳现在的市场增长速度远超多数国家,无论是设计能力还是新品更新频率都大幅度地提升了,我们已经过了一看到国外市场产品就惊叹不已的阶段了。

能不能从附属产品变为刚需产品?


  美瞳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周边行业的兴衰影响,比如美妆行业,可能这也是美瞳产品慢慢从时尚附属品变成刚需产品的助推环境。
  2020年,4iNLOOK与彩妆品牌橘朵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将美瞳与同系妆容匹配,为消费者输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4iNLOOK还在跟线下彩妆店探讨一些异业合作的可能性,让美瞳产品进驻美妆店,提升一站式购物体验。
  此外,4iNLOOK与美妆品牌VENUS MARBLE联名推出眼影美瞳礼盒,与V&A博物馆、冬季博物馆联名,并保持着一定的品牌合作频率。
  陈裕将合作的逻辑分为两个维度:理性和感性。理性维度指的是选择合作伙伴时会借助天猫数据,选择用户重合度高的品牌,当然也会根据人群定向选择已经覆盖这类人群的品牌,比如和动漫手游的合作。感性维度指的是会从话题度和品牌文化氛围的打造上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比如博物馆联名系列。
  除了品牌层面的拓展,产品内涵更是关键。2019年, 4iNLOOK在日本和韩国都设立了工作室。以韩国为例,设计师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其中兼职的设计师是在各个行业任职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比如美妆、服装或者摄影等。



  美瞳的设计并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设计师不可能学到完整的设计方案,他们需要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和行业里提取跨界经验和灵感,并将其汇聚到美瞳设计中,这种设计让具备跨界性质的美瞳变得更丰富也更具整体性。也因为设计师的审美和气场吸引到不同行业不同爱好的同一气场的人,让美瞳产品实现从KOL到圈层的扩散,这是从小众变大众的一个过程。
  但凡某些品牌成为赛道中的黑马,就一定能从它们的成长轨迹中找到一些共性规则。比如,钟薛高打破了雪糕单片购买的消费习惯,用培养家庭仓储式的消费习惯突围出圈;元气森林用0糖0脂0卡在品牌密集的饮料行业崭露头角。这些共性规则概括起来就是:突围者需要打破边界。
其他文献
B站  No.1《赛博朋克2077》发售  2020年12月10日,CD Project RED新作《赛博朋克2077》发售,定位是一款成人RPG(角色扮演游戏)。凭借赛博朋克的主题,以及开发商《巫师》系列积累的口碑,该游戏受到众多B站UP主追捧。《赛博朋克2077》以科技感和文化色彩不断吸引着追求新奇的Z世代,其中未來世界人类与科技的矛盾不断引发人们思考。  No.2 B 站各等级用户现状  B
期刊
社区团购做的是平台,近期很热闹的生鲜领域社区团购大战,是平台型企业利用资本的力量跑马圈地,试图控制生鲜产品价值链的先手落子。它们之间的竞争不管谁胜出,阻挡的都是供给侧企业的品牌之路。  移动互联时代,给了产品供给侧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直接链接客户,靠价值立场塑造品牌,进而将研发生产与客户需求对接,规模化地为天南地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产品。在包政教授的《营销的本质》一书里,这种模式被定义为社区商务
期刊
对于社区团购,有人看空,认为它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看多,认为它是营销势力第三极;也有人看热闹,认为是薅羊毛的遇见割韭菜的。所谓的“十宗罪”  我整体上罗列了一下,社区团购这一洪水猛兽具备“十宗罪”:  1.破坏厂家价格体系,爆破价格盘,扰乱价格体系,以高补贴手段搞低价倾销之实。  2.砸烂了批发市场、经销商、二批商与配送商的饭碗。  3.是夫妻社区店、生鲜店、路边摊成片成块倒闭的罪魁祸首。  4
期刊
近期,社区团购“九不得”新规出台,加之此前的被点名事件,“社区团购”一再成为热点、现象级营销聚焦点。  对于社区团购,有人看空,认为它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看多,认为它是营销势力第三极;也有人看热闹,认为是薅羊毛的遇见了割韭菜的。  對于社区团购来说,这是变局,也是演化的契机。或一念悬崖,或一念花路。
期刊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互联网巨头介入社区团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一时间将本已经热炒的社区团购,再次推上风口浪尖。社区团购为何突然又爆火?  早在2018年,社区团购就已经火了一阵。因为是互联网新模式,资本看好,全国30多家团购平台2018年的融资规模超过了40亿元。所以,社区团购早不是什么新词。但是40多亿元烧下去之后,资本发现社区团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大多数资
期刊
为什么“巨头”纷纷入场社区团购?  首先,巨头本身拥有优势资源,包括品牌、资金、人才。  其次,巨头本身对创新商业模式是趋于谨慎的,所以它会先观察该商业模式能否成功。它们会在这个赛道上进行投资,或者小范围地试错。  再次,要看这个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值得投入。社区团购约等于生鲜电商,生鲜这个品类经历了好多个阶段,在B2C阶段被印证不太成功,在前置仓阶段被印证模式太重、速度太慢。零售电商行业一直以来有个
期刊
百事可乐在春节档会推广“把乐带回家”系列主题广告,将百事可乐的饮用场景拓展到家庭聚会中;王老吉瞄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品牌定位,将产品拓展到熬夜、加班、看球、吃火锅等年轻人的日常场景中;RIO鸡尾酒与周冬雨拍摄“把自己还给自己”主题广告,将RIO从欢聚一刻拓展到独处场景……  当一个品类逐渐成熟,往往需要头部品牌摆脱存量限制,去创造新的增量机会,比如增加SKU、创新产品、创新场景等,这些都是为了
期刊
毋庸置疑,新冠疫情暴发成了推倒多米诺骨牌的外力,变相成为市场丛林法则的试金石。疫情不仅暴露出了企业发展中的潜在问题,更检验了企业在大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场疫情导致的经济风波对所有企业造成了无差别的集体打击,停工这种不可抗因素让所有企业形态遭遇的困难基本一致:缺物流、缺员工、缺原料。  但面对同一事件,企业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反应快的活了下来,反应慢的就可能被淘汰。例如,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餐
期刊
No.1 走向妖魔化的“内卷”  近期,“内卷”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职场内卷、教育内卷……这个时代,万物似乎皆在“卷”。  時说新语:  随着“学堂路车神”在网络上的走红,内卷一词迅速破圈,并被用来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你加班的不是老板,而是其他自愿加班的同事,内卷;让你努力的不是老师,而是其他熬夜学习的学生,内卷;让你降价的不是顾客,而是其他打折促销的同行,内卷。  与“丧文化”“
期刊
新店开业当天,主推新品意外受损,消费者群情激愤;  产品比同行品质好,但品牌力弱,销量上不去;  新品卖相、口感怪异,无人问津……  以上问题,都可以在热播剧《赘婿》里找到答案。这算是一部“穿越”剧,商业精英穿越到古代社会,当然,如果你觉得有点“脱离实际”的话,完全可以将之理解为:一个具备现代化、互联网商业思维的人,跑去折腾传统行业。布行开张:玩梗“拼刀刀”  剧中男主宁毅(郭麒麟饰)遇到的第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