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世纪末,哥伦布一行登上新大陆时,看到美洲印第安人拿着一种不知道叫什么的又黑又重的球在玩。这球扔到地上就像魔物一样蹦得很高。这就是欧洲人最早发现的橡胶。
由此,南美洲就成了橡胶的故乡。那儿生长着一种橡胶树,割破树皮会流出白色的胶乳,一滴一滴流淌下来。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种胶乳叫做“树的眼泪”。他们将胶乳凝结后做成圆球,一边唱着歌,一边围着圆圈跳舞,把球传来传去。球儿落地,还能高高地弹起。这是他们最快活的游戏了。当时,印第安人玩的橡胶实心球是生胶制的。天然的生胶虽然有弹性,但它的大分子链条好像许多单根的弹簧,散乱地堆积在一起,弹性并不很大,而且这些弹簧容易拆开、分离,所以生胶一拉就断,没有韧性,稍稍受热就发黏、变软。
1774年,氧气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普里特利发现用铅笔写的字可以用橡胶擦掉,从此产生了英文的RUBBER(橡胶的别名,意思是擦的东西)一词,现在转用为弹性橡胶之意了,不过当时的橡胶,高温时太黏,低温时又太硬,只能作为擦铅笔字的橡皮,此外别无他用。
1839年,美国有一个贫穷的发明家古德意,他决心把生胶改造成既富有弹性又坚韧结实的理想材料。他对橡胶着迷三十多年,但是却一生贫困潦倒。古德意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你想找到古德意这个人吗?看,那就是!他头戴橡皮帽,身披橡胶衬里的风衣,里面穿着橡皮背心,下身套着橡皮裤子,脚登胶靴,手里拎个胶皮钱包——里面没有一文钱。古德意在生胶里掺进氧化镁,用石灰水煮,也试过用硝酸煮,还试过在生胶表面撒硫黄,放在太阳下晒……各种试验都失败了,后来,他在坩埚里加进生胶块、硫黄粉和松节油,放在火炉上煮。不小心,从坩埚里蹦出一块胶,落入火焰,尽管烧焦了,却没有发黏。古德意高兴地跳起来,经过掺硫加热得到的橡胶,正是他朝夕盼望的材料。这种橡胶不会发黏或变硬,而且可以保持一定的弹性。
在今天的橡胶工厂里,这叫做“硫化”工艺。从此,生胶被改造成了有用的材料。古德意并没有因为这项重大的发明而跳出贫穷的窘境,60岁临终时还欠别人20万美元的债。古德意的硫化工艺后来被化学家弄清楚了:硫原子在生胶的大分子链节之间建立起“桥梁”,好像做沙发时一个个弹簧互相之间用麻绳、铁丝勾连成一个整体,弹性好,又不松散。橡胶里掺上炭黑,可以变硬,耐磨。鞋底、橡胶轮胎的黑颜色,就是炭黑造成的。白橡胶里不加炭黑,改加白色的碳酸钙、钛白粉等填料。擦铅笔字的橡皮只能用白橡胶做,总不能擦去了铅笔字却留下了黑色的痕迹啊。因此,橡胶的黑与白,不是随随便便挑选的颜色。
加硫法的发明,对于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和橡胶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橡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如生活中遇到的扎小辫儿的皮筋,去铅笔迹的橡皮擦,上体育课用的篮球、小足球,以及球鞋,雨靴,软管,轮胎等等都是橡胶制品。
橡胶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人们对橡胶感兴趣,正是看中了它的弹性。最早的自行车装的是木轮子,骑起来颠簸得厉害。自从发现橡胶以后,人们在木轮的外缘镶上橡胶,自行车行驶起来平稳多了。后来,充气的橡胶轮胎代替了实心的橡胶木轮,自行车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我们走路、爬山,要穿橡胶底鞋子。汽车翻山越野,飞机起飞降落,橡胶轮胎就是它们的鞋子。全世界80%的橡胶用来制造轮胎。有趣的是,桥梁的底座上也衬有厚厚的橡胶支承垫。
编辑/刘鹏
由此,南美洲就成了橡胶的故乡。那儿生长着一种橡胶树,割破树皮会流出白色的胶乳,一滴一滴流淌下来。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种胶乳叫做“树的眼泪”。他们将胶乳凝结后做成圆球,一边唱着歌,一边围着圆圈跳舞,把球传来传去。球儿落地,还能高高地弹起。这是他们最快活的游戏了。当时,印第安人玩的橡胶实心球是生胶制的。天然的生胶虽然有弹性,但它的大分子链条好像许多单根的弹簧,散乱地堆积在一起,弹性并不很大,而且这些弹簧容易拆开、分离,所以生胶一拉就断,没有韧性,稍稍受热就发黏、变软。
1774年,氧气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普里特利发现用铅笔写的字可以用橡胶擦掉,从此产生了英文的RUBBER(橡胶的别名,意思是擦的东西)一词,现在转用为弹性橡胶之意了,不过当时的橡胶,高温时太黏,低温时又太硬,只能作为擦铅笔字的橡皮,此外别无他用。
1839年,美国有一个贫穷的发明家古德意,他决心把生胶改造成既富有弹性又坚韧结实的理想材料。他对橡胶着迷三十多年,但是却一生贫困潦倒。古德意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你想找到古德意这个人吗?看,那就是!他头戴橡皮帽,身披橡胶衬里的风衣,里面穿着橡皮背心,下身套着橡皮裤子,脚登胶靴,手里拎个胶皮钱包——里面没有一文钱。古德意在生胶里掺进氧化镁,用石灰水煮,也试过用硝酸煮,还试过在生胶表面撒硫黄,放在太阳下晒……各种试验都失败了,后来,他在坩埚里加进生胶块、硫黄粉和松节油,放在火炉上煮。不小心,从坩埚里蹦出一块胶,落入火焰,尽管烧焦了,却没有发黏。古德意高兴地跳起来,经过掺硫加热得到的橡胶,正是他朝夕盼望的材料。这种橡胶不会发黏或变硬,而且可以保持一定的弹性。
在今天的橡胶工厂里,这叫做“硫化”工艺。从此,生胶被改造成了有用的材料。古德意并没有因为这项重大的发明而跳出贫穷的窘境,60岁临终时还欠别人20万美元的债。古德意的硫化工艺后来被化学家弄清楚了:硫原子在生胶的大分子链节之间建立起“桥梁”,好像做沙发时一个个弹簧互相之间用麻绳、铁丝勾连成一个整体,弹性好,又不松散。橡胶里掺上炭黑,可以变硬,耐磨。鞋底、橡胶轮胎的黑颜色,就是炭黑造成的。白橡胶里不加炭黑,改加白色的碳酸钙、钛白粉等填料。擦铅笔字的橡皮只能用白橡胶做,总不能擦去了铅笔字却留下了黑色的痕迹啊。因此,橡胶的黑与白,不是随随便便挑选的颜色。
加硫法的发明,对于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和橡胶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橡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如生活中遇到的扎小辫儿的皮筋,去铅笔迹的橡皮擦,上体育课用的篮球、小足球,以及球鞋,雨靴,软管,轮胎等等都是橡胶制品。
橡胶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人们对橡胶感兴趣,正是看中了它的弹性。最早的自行车装的是木轮子,骑起来颠簸得厉害。自从发现橡胶以后,人们在木轮的外缘镶上橡胶,自行车行驶起来平稳多了。后来,充气的橡胶轮胎代替了实心的橡胶木轮,自行车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我们走路、爬山,要穿橡胶底鞋子。汽车翻山越野,飞机起飞降落,橡胶轮胎就是它们的鞋子。全世界80%的橡胶用来制造轮胎。有趣的是,桥梁的底座上也衬有厚厚的橡胶支承垫。
编辑/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