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是王维诗歌的主要特色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中有画,诗画混成一直被认为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色,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本文在批驳这种传统说法的基础上对王维诗歌特色进行探究,认为普遍和谐才是其主要特色。
  关键词:王维 诗歌 和谐 特色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在诗歌和绘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为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宗匠”[1]:作为画家,他开创了中国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享有“南宗之祖”的盛誉。大抵因为王维在诗画方面的杰出成就,后人在评价王维诗画特点时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概括,以“诗画混成”作为其诗歌的主要特色。[2]当然,如果仅以诗、画二者相比较,互为注释来探讨王维诗画关系而言,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脱离这个范围,“诗中有画”即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这种说法则难免失之偏颇,下面本文就从辩驳诗中有画这一传统说法人手来探究王维诗歌的特色。
  首先,诗中有画,只是王维诗歌的一个特点。却并非唯一特点。后人之所以认为王维诗中有画,是因为他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技巧融入诗歌创作,使诗具有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有强烈的空间感和主体感。[3]最显著的例子是《终南山》。这首诗采用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移动视点透视法,以精心的构图,简练的线条。成功地表现出高远、平远、深远的山水景象。
  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人以俯瞰、仰视、前瞻、反顾等不同视线,由高及阔,由远转深,对终南山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描绘。以大气包举的笔势艺术地再现了云烟变幻、阴阳起伏的名山雄姿,在景象的磅礴气势中,寄寓了诗人的坦荡胸怀。在这首诗中,诗人抓取典型的山景,以画家的技法,写山中烟云,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然而王维在以画技、画意入诗的同时,也常以音响、乐感人诗,甚至可以说后者入诗的比例、程度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精通音律,曾任唐庭大乐丞的王维凭借着音乐方面深厚的修养与造诣,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自然山水的音响声息,将其艺术地融入诗歌意象境界中,从而使诗歌呈现出突出的音乐美、动态美。在他笔下,此类例子比比皆是。既有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也有感人肺腑的小夜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有动静相间的意趣:“声喧乱石中,色静松声里。”(《青溪》),更有以动写静的妙笔:“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在他笔下,音响描摹与人物活动相结合,创造出诗境中无比美好的生机。因此说诗中有乐同样是王诗的显著特征.再考虑到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天然联系,比如诗歌语言有平仄音调,可和乐而唱等特点,王诗的乐感就更加突出。
  此外,王维诗中还富有禅意,集中表现为对寂静境界的追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禅意的介入,使一些看似狭小的境界产生耐人寻味的内涵,使作品更富有诗意,蕴含有无限的哲理。这同样构成了王维诗歌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综上不难看出,王维诗歌中蕴含画意,但画意绝非唯一特征,也绝非最主要特征,因此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山水诗的特点是片面的。这种说法,并没有准确把握王诗的实质特点。
  其次,“诗中有画”是艺术意境创造的一般现象,而不是王维诗歌的个性特征。文学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共表达方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文学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营造出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借以反映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而绘画则是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创造出一个具象的艺术画面,借以概括画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尽管如此,二者在创作意图和主旨方面却是“殊途同归”,即都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阐发创作主体内在的艺术感受和对外在世界的深层思考。从这个方面来说,“文学与绘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因缘”,它们“相互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表现得尤为密切,认为诗是有言之画,画是无言之诗。正如南宋的邓椿在《画继》画理部分开篇所说:“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关于诗歌与绘画的这种关系,前人多有论及。清代贺贻孙在谈论王维诗歌特点时曾非常明确指出:“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境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止,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5]
  贺贻孙将孟浩然与王维相比较,指出孟浩然也是“诗中有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稍加回顾我们就可看出,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史上具备“诗中有画”特色的文人不可胜数。可以说“诗中有画”只是一个普通的艺术规律,并非王维诗歌的个性特征。
  在对王维诗歌进行具体分析,摒弃“诗中有画”的说法后,我们还必须对其诗歌的主要特点做出一个合理精确的概括。既全面又能够抓住王维诗歌本质特征。如果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的话,笔者以为是——普遍和谐。在这里必须首先对和谐、普遍和谐的概念做一个简要的解释。所谓和谐原本是传统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矛盾因素的同一性,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呈现出的一种状态。笔者本文之中的和谐是指不同思想、艺术形式、不同事物之间诸多元素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协调的艺术境界,而普遍和谐。和和谐在本质上并无根本区别,它仅仅强调了和谐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具体到王维诗歌而论,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如前所述,王维诗歌呈现出诗、乐、画、禅等诸形式的完美融和。并非单一的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只有用诗、乐、画、禅的全面和谐即多种艺术形式的普遍和谐来概括才较为贴切。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做到诗(文)画和谐,诗(文)乐和谐的作家不在少数,像我们熟知苏轼、姜夔、沈从文、艾青都是。但能将多种艺术形成完美地融和在一起,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的,王维不愧是古今第一人。
  2、佛家、道家、儒家理念之间的高度和谐。这是从王维诗歌的表现思想内容而言。倡导并追求个人人格的完美,是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共同主张,但由于思想不同,实现的途径、目标也大不相同。儒家讲求经世用世。注重立德、立功、立言:道家主张摆脱名利,顺任自然;佛家主张心如古井,处逆如顺。[6]在王维身上儒家的影响固然不可避免,但佛家、道家的影响程度更深,三者相互折中并形成高度和谐,集中的通过诗歌创作 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佛家的宁静、道家的自由、儒家的热忱三者的完美统一。对社会现实王维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超然态度,即使重大的社会事件在其诗作中也很少反映。“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样使王维得以从传统的“仕”与“隐”矛盾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自由而超脱的心情去从事写作,形成一种形神相依,悠淡静谧的气度。这直接得宜于作者儒释道思想的和谐。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向往一种没有矛盾、完全自由、无限和谐的境界,在情与景的刻划中使作者的形神高度和谐,达到了澄静自守,和光同尘的境界。《竹里馆》一诗就在现实环境中展现了这种境界:一片幽静茂密的竹林,寂静无人。月光照耀空明澄静,诗人一人独坐竹林之中,弹琴长啸,悠然自得,超越世俗红尘,表现了作者灵魂的极度超脱与自由。
  3、个人内心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是儒家和谐观念的起点,它要求个人思想和行为高度一致,这样才能达到个人身心的健全。推而广之,进而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但是由于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儒家入世主张与个人人格和谐之间极易造成冲突,达到个人内心和谐殊为不易。传统知识分子在入世观念的影响下,大多热衷于参政,只有失意时才退隐山林。并时时表现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激越,因而在形神之间常处于极度矛盾状态。反映在诗歌创作中,集中表现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实然和应然的冲突。然而王维却是一个例外,诗作中绝少表现情与理的矛盾,表现出的是个人精神的自由,心境的恬淡和谐,这是诗人内心和谐的自然表露,是王维诗歌的又一特点。在个人内心和谐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的和谐,是顺理成章之事。《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等诗表现了这种和谐之美。《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农家晚归图,诗中“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田夫荷锄至,相互语依依”四句,尽写田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充满浓郁的人性之美《春中田园作》也取材于和平环境中的日常生活,描写人、物愉悦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到来。“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描绘出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春天美景,富有生气,充满生活之美,诗中“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这一特定形象,写出生活自然和谐的更替,写出了唐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追求,洋溢着健康饱满的精神,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4、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王维不少诗歌皆在人与自然的依恋,沟通乃至融合之中展现出气韵生动的诗境美。[7]如《山居秋瞑》这首山水诗,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山”二字笼罩全诗,既表示雨后山中空寂无人,又表明秋雨初霁,山中处处空旷宜人,为整个画面奠定了空灵洁净的基调。中间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妇女,莲动下渔舟。”取景典型,得宜于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眼光;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泉水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视觉一明一暗,感觉一静一动,环境清幽明净,优美如画,构成了和谐的自然美,在此美好的大自然中,洗衣归来的浣女,竹林中一路欢歌笑语:捕鱼而还的渔夫。顺流而下,扁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静谧的空山顿时彰显出盎然的生机。这种自然环境的刻划,不仅着眼于景物本身,而且善于在自然景物中融入人的活动,把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的淳朴恬静结合起来,达到高度的统一,形成优美隽永的意境,从而将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不可企及的范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诗歌创作的技巧、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还是从诗歌塑造的艺术境界方面来看,和谐或者说普遍和谐都不失为王维诗歌的突出特色,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和谐之美是王维诗歌的主要美学特征,普遍和谐正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其他文献
[摘要] 黑泽明是现代东方电影的启蒙者与开拓者,是世界了解东方电影的一扇窗口。黑泽明的代表作《罗生门》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同时表达了导演对传统文化的崩解而带来的人类普遍的信仰、信任危机的忧虑和反思。黑泽明在建构这一影像世界时疾呼、鼓舞人类道德的修复与灵魂的解脱。    [关键词] 黑泽明 《罗生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07    《
[摘要]许鞍华的电影世界令人眼花缭乱,从主题上看,她拍普通人,但她拍得不普通,以至于我们仿佛能真切触摸镜头中的寻常巷陌,看清每一个小人物的五脏六腑;此外她的电影手法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充满艺术气质,却又不会因为过分杂糅而失之突兀;她在故事叙述上不放弃电影“要有人爱看”这一常识,总是力求引人入胜,不致孤芳自赏。  [关键词]普通人视角 艺术融合 故事叙述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的一面旗帜,如今《桃姐》在
[摘要] 乌尔善导演的影片《画皮II》讲述了一个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真心战胜美貌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真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断地自伤和伤人,终于获得了爱情,而美貌却在失败之后与真心合二为一,人妖合体,共享此生,与主题产生了悖离。  [关键词] 《画皮II》 真心 美貌 沉重 悖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16  金马奖最佳新导演乌
[摘要] 《功夫熊猫2》感觉不仅是亲密无间的一次“中西合璧”,而且更像是一次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文文化的更深入剖析。“痞气”的出现使阿宝不仅仅是《功夫熊猫》中憨憨傻傻的可爱动物,而是我们身边带有中国本土色彩的美国大兵,对于只朦胧的通过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简单描述中国的美国动画来说,从人文性格角度如此探求中国还是第一次。  [关键词] 动画 “痞气” 中国文化  doi:10.3969/j.issn.10
摘要:早期,独立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基本处于对立的状态。从今年1月18日开幕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以及近年来两者的表现可以看出,独立电影的“反好莱坞”思想越来越淡薄,与好莱坞的关系开始缓和。独立电影与好莱坞电影逐渐呈现出互相需要、互相利用的迹象,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关键词:独立电影 好莱坞 海斯法典 米拉麦克斯公司 圣丹斯电影节    引言    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最先是由摄影师
[摘要] 面对许多领域都流行打着文学的旗号,特别是拿古典文学作幌子进行艺术加工的情况,我们更要把握好“误读”的原则与尺度。无论是艺术作品本身的需要也好,还是只想打上“复古”的标签,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古典文学,在自我阐释之前起码先做到尊重古典文学本身,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学与其他艺术更好地结合。  [关键词] 《卫风·有狐》 《越人歌》 电影 “误读”  古典诗歌是传统文学中最为纷呈的瑰宝,其阐释历史同
[摘要] 《不良教育》是阿尔莫多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拍摄的一部具有成长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他在电影中发掘出边缘人和普通人之间共通的地方,探索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看到在看似荒诞的情节故事的背后,隐藏着的这个现实世界的巨大的真实。阿尔莫多瓦在这部电影中尽情展现他对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探索的同时,其实也完成了他个人的自我救赎之旅。 
摘要 国产动画在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怀下,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制作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动画还存在很多不足,比较中外动画存在的差异,目的是要发现问题所在,找到制约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尽快找到适合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动画电影 动画制作    国产动画在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怀下,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制作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动画
【摘要】在当今影视商业化的大潮中,蒋雯丽导演的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我们天上见》,试图把中国电影拉回到情感的轨道。因此《我们天上见》给观众呈现了一幅幅温情的画面,让观众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  【关键词】《我们天上见》情感 回归    当商业电影以绚丽的色彩、流血的暴力、突破尺度的色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观众进行感官轰炸的时候,蒋雯丽导演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处女作《我们天上见》给人们心灵以春雨般温
[摘要]和梅里爱与格里菲斯对蒙太奇拍摄手法的初级探索不同,爱森斯坦把更多的眼光放在蒙太奇的理论精神上。在他那里,蒙太奇的意义远远超过胶片粘接这件事的范围,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或者表现形式,而是具有复杂生命和无尽力量的电影语言。  [关键词] 蒙太奇 爱森斯坦    1898年,爱森斯坦出生在拉脱维亚。在仅仅五十年的生命里,他从事过话剧演员、话剧编剧、美工师和话剧导演等等职业。1924年,他为实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