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忧患意识使得很多上海企业只是片面追求家门口的市场占有率。光明曾经是中国乳业的老大,但现在在市场中它却不进反退由第一沦为第三。不仅伊利超过了它,蒙牛也超过了它,而在光明乳业风光无限的时候,伊利还只是内蒙古的地方小企业,蒙牛更是还没有诞生。
在国人的记忆中,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夜上海,一直到开放前的80年代,上海都是中国的品牌之都。上海的凤凰自行车、英雄钢笔、上海手表、美加净日化产品都是驰名全国的名牌产品。在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一个人如果能买到一件上海产的商品是件令多少人羡慕的事情。而现在的上海却变成一片品牌盆地,那些曾经辉煌的品牌大都早已风光不再,而其他改革開放后建立的新品牌又大都局限在上海区域,无法向全国辐射。
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强弱,通常看它有多少有影响力的品牌。上海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世界500强中三分之二的企业都已经落户上海,但上海本地企业却难以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城市定位相匹配。
为什么如今的上海会缺少全国知名的强势品牌呢?
也许正印证了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任何一家本地企业只要耕耘好上海市场,就可以活得滋滋润润。缺乏忧患意识使得很多上海企业只是片面追求家门口的市场占有率。光明曾经是中国乳业的老大,但现在在市场中它却不进反退由第一沦为第三。不仅伊利超过了它,蒙牛也超过了它,而在光明乳业风光无限的时候,伊利还只是内蒙古的地方小企业,蒙牛更是还没有诞生。
上海的企业其实都面临这样的情况:产品质量无可挑剔,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层也是最优秀的,而且销售渠道也非常畅通,上海市场自身容量也非常大,但是这么好的条件下为什么企业会越做越小?根本原因在于上海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战略意识。上海本土的企业不应只将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而应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吸引力。上海的品牌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上海品牌怎样才能重塑辉煌,再次成为国人骄傲呢?这是每一个上海企业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给出的答案就是“插位”。
插位是什么?
插位(INSERTION STRATEGY)是通过打破市场原有的竞争地位的排序,使后进的品牌迅速成为行业领导品牌的营销品牌营销法则。插位要通过颠覆性的营销手段,突破后进品牌面临的竞争困境,快速超越竞争对手,使后进品牌迅速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就是说你要想办法破坏原来的市场规则,用速度,用各种手段使你改变原有的排序。是颠覆竞争对手的品牌营销新法则。只有“插位”企业才能有机会!
那么市场竞争中如何运用插位的方法呢?
第一步要洞察消费者内心真实的需求,你要了解消费者,从而发现市场缝隙。所谓的插位就是要插入到消费者的内心中,牢牢地在消费者的内心中打下你的品牌基桩,占领消费者心智资源。以前伊利纯牛奶为什么成功?当时我们给它的定位是:伊利,来自大草原的牛奶。那首广告儿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乳飘香,伊利奶粉美名扬”,至今提及还能让很多人想起。正是这个定位使伊利一下子从内蒙古卖到全国,由2个亿卖到10多个亿。只可惜后来改变了原来的诉求,改打“心灵的天然牧场”。虽然写字楼里的小白领们对这句广告语爱得要死,但就是不卖货。为什么?购买牛奶的主流人群是谁?是家庭主妇,他们不会为你的心灵牧场而买单。他们买牛奶一看品质,二看价格。这就是为什么伊利后来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二步怎么去插位?插位就是要扩大这个市场缝隙,要改变游戏规则。我们在对古越龙山进行品牌策划时,就运用了插位的方法。古越龙山最初和其他黄酒品牌一样定位于知识分子群体,广告诉诸高端文化,说古越龙山是文化人喝的酒,是江南人的酒。但这种定位过于小桥流水,过于地方化,无法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再者我们分析中国主流社会的喝酒人群并不是所谓文化人,而是在官场和生意场上。中国人对酒的消费,一定是要有场合才喝酒。70%的酒是在酒楼卖掉的,不是在超市卖掉的。所以你要了解是谁在喝酒,主流消费者是谁。后来古越龙山听从我们的建议,运用插位营销,改变目标人群,诉诸大气磅礴的品牌个性,做正宗绍兴花雕,做全国市场,做皇帝喝的酒。最后我们用“数风流人物,品古越龙山”这句广告语,改变其品牌原有属性,塑造了古越龙山的尊贵新形象。除了广告语,当然还要有其他的方面对于品牌起到支撑作用。我们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烟,那为什么不能有四大名酒?虽然这个概念原来没有人提出过,但为什么我们不能评选出来呢?白酒当然独尊茅台,啤酒中青岛啤酒声名远扬,葡萄酒中张裕历史悠久,而黄酒肯定非古越龙山莫属。没有标准你就是标准,而且黄酒之中惟一的上市公司就是古越龙山。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古越龙山的销量由原来的全年3个亿跃变为现在的一个月1.3亿。
第三步独占这个市场缝隙。包括你要预防别人插位,你要独占它,然后再去发现一个新的市场缝隙,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蒙牛看准这次市场机会,成为中国航天员的专用牛奶。航天员不像影视明星,他们是不准许做广告的,既然这样我们就绕一个弯路。2003年10月16日的《羊城晚报》,头版是中国太空人顺利返回的特大新闻,配以杨利伟的新闻图片,而报纸下方则是热烈祝贺蒙牛牛奶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其实这条广告花钱很少,就下面一小块版面,但是给人一种假象,认为杨利伟在给蒙牛做广告。甚至很多记者当时写文章,说杨利伟是现役军人,他居然给某牛奶做广告。蒙牛的航天专用牛奶的营销,成功地把蒙牛与中国航天画上等号,提高了蒙牛的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而后来国内大批企业蜂拥而至,从长城润滑油、飞亚达到中国人寿,甚至匹克运动鞋也都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赞助伙伴,但由于蒙牛的先入为主,这些企业都没有再取得蒙牛那样的营销奇迹。
前20年中国人建立了财富,后20年中国人应该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品牌。那什么样的品牌有机会?我觉得和中国文化有关系的品牌其实应该都有机会。但如果是梦想创造一个全世界知名的汽车、手表、钻石品牌,我则认为不大可能。在日本,没有一款日本本土品牌香水卖得比法国品牌好。但是日本人很聪明。日本有一个品牌的服装的品牌叫三宅一生却是世界知名时装品牌。所以说中国的品牌一定要在品牌里添加中国文化的因素。
2001年“APEC”峰会在上海举行,全世界的领导人都穿唐装,但是没有哪个企业建立起一个唐装的品牌,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即使老外都喜欢中国的唐装,但没有品牌,消费者会认为大家做的都没有区别。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建设品牌的基础上大家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一个规则告诉你哪个品牌是消费者所接受的,比如你在中国可以建立一种中国的茶叶、茶文化的品牌。国家相关部门曾做过茶文化的研讨,说中国的出口的茶叶数量占了全球的4/5。但是出口茶叶的价值却连1/5都不到。大量的原料卖出去,卖给立顿这样的跨国企业,而立顿稍微包装一下就又卖给中国了,价钱一下子高了很多,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华尔街日报》曾撰文:“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受瞩目,但是假如战略方面没有从商品调整到品牌,这一显著的经济增长也很难维持。未来属于品牌,尤其是属于全球性的品牌。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经济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这一点毫无例外。”
中国接下来的2到3年里头,包括到2010年的世博会,这一段时间是中国企业建设品牌的关键时期,要看我们能否把握得住。在品牌化的时代,企业的生存途径有很多。但是我认为,品牌化生存是一个惟一的正确的选择,就是把你所有的东西要做成品牌。
上海有很多有潜质的企业,利用好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契机,前瞻性、有步骤地进行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和品牌规划对上海的企业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决定上海和上海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衷心希望上海企业家能抓住历史机遇,创造出更多像蒙牛、联想一样的知名本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