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路上走会留下脚印,无论深浅无论肉眼是否看得到;一个社会组织的行为、历程也会留下抹不掉的印记,无论好与差,无论多与少。
在编写中华慈善编年史的时候,我特别想到了我国佛教界最先成立慈善会的厦门南普陀寺,想到12年来南普陀寺慈善会那不断地红火着、扎实着、出新着,具有佛教特色的慈善业绩,我开始追寻南普陀寺慈善会12年来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足印。我清楚地看到,在中华慈善的历史上,他们自己已经留下了浓重的不会退色的笔墨。
(一)
2006岁末,我记录了南普陀寺慈善会一周之内为百姓为社会所做的好事。
·12月20日上午,为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关于组织开展2007年元旦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号召,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圣辉大和尚指示安排,普陀、德鸣、觉明、慧暄、天真、妙如、通灵法师一行,来到厦门市思明区滨海社区慰问了46户贫困居民,将胡萝卜面、菠菜面、手工拉面、博大挂面和丝苗米、金龙鱼食用油等食品送到贫困户手中,又向特别困难的居民发放了5000元慰问金。
·12月21日,按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圣辉大和尚的指示,德鸣、慧暄、妙如、天真法师来到湖北省浠水县,资助该县聋儿康复中心5万元慈善款,用于添置聋儿语音训练设备,提高对聋儿的语音训练能力和训练效果。该中心现已接收年龄在3到8周岁之间的聋儿30余名,语音康复效果较为明显。
·12月26日下午,为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关于组织开展2007年元旦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号召,遵照会长圣辉大和尚的指示,慧然法师和普陀、德鸣、觉明、慧暄、天真、妙如、通灵等法师一行,慰问了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的87户贫困居民,将胡萝卜面、菠菜面、手工拉面和泰金香米、玉米胚芽油等食品送到贫困户手中,又向特别困难的26户居民发放了总额13000元的慰问金。
走访社区慰问贫困居民,是南普陀寺慈善会慈善活动的经常性项目。2007年元旦来临前夕,南普陀寺慈善会准备了大量生活用品和食品,深入到厦门市的一些街道、社区慰问贫困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伴他们在祥和、欢乐的喜庆气氛中迎来新的一年!
·12月28日上午,南普陀寺慈善会在鼓浪屿东部海上举行了2006年度最后一次放生活动,放生仪式由正兴法师主持,德鸣、慧暄、显真和天真、通灵、觉明等法师及慈善会会员、信众20余人参加放生, 600余斤鲎、鳗鱼、沙鱼、老板鱼、章鱼、螺等重回大海。
南普陀寺慈善会的善举不间断地进行着,在此之前之后,他们的善举也一直在进行。12年间,他们天天都做慈善,一直不间断,而且总是越做越多,越做越好。他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满腔热情服务于困难人群,服务于社会的足迹不止在他们所处的厦门,而且遍布整个福建贫困山乡,并走入了湖南、安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江苏、内蒙、西藏和我国的台湾等地需要援手的众生中,赈灾救济、扶贫解困、助学助教、安老助孤、义诊施药、资助病残。他们作慈善从来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对待困难群众、被资助的对象,从来没有分别心。他们是佛教,却毫无保留地资助过天主教徒、神学院的特困生。
12年来,南普陀寺慈善会默默地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会磨灭的贡献。
(二)
十多年前《慈善》杂志刚刚创办的时候,我就知道厦门的南普陀寺慈善会了,知道他们是因为那时他们就已经有了很引人注目的慈善活动了。南普陀寺慈善会是1994年11月14日成立的,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的慈善机构。当时的名称是: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他们题写了慈善会的牌匾。创办这个慈善会的是当时厦门南普陀寺的主持妙湛大和尚。妙老与赵朴老有着深厚的友情,并同样对我国的慈善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强的责任感。行愿无尽,为善最乐是妙老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妙老经常告诉大家:“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人,我们佛教徒应多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 慈善会成立后,妙老经常以南普陀寺慈善会长的身份慰问厦门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聋哑学校,甚至冒着大雨送款到市民政局捐献给灾区人民。妙老一生省吃省用、惜福修福,对生活从不计较。他到83岁高龄的时候,外出远门也不带侍者,把节省的路费都用来做慈善事业。南普陀寺慈善会成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仅在厦门实施了众多慈善救助,而且为福建三明洪涝灾区捐赈灾款6.5万元,为江西赣州水灾捐款6.5万元及衣物6千多件。还为重庆佛教希望工程捐款16万元等等。他们把救援之手伸向那些遭受地震、洪涝灾害,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灾民;伸向求知若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学生;伸向打工在外,陷入困境的民工;伸向身患绝症无力治疗的病人和经不住社会和生活压力而想自杀的年轻人;伸向一切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们。
妙老86岁时的弥留之际,亲笔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他身边的人都知道妙老所指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人们心灵上的。妙老对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一直有着全面、深切的体验。妙老圆寂后,继承妙老事业的是圣辉大和尚。在圣辉会长的领导下,南普陀寺的慈善事业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06年南普陀寺慈善会已发放各类善款34481718.97元,其中慈善救济款12452561.18元;施诊施药1148170元,义诊人数182850人;建希望小学22所,修缮学校58所,捐资助学达10354559.18元;印赠经书10057818.31元;放生护生468610.3元。
(三)
2007年2月,猪年春节前夕的一个下午,我走入南普陀寺慈善会的慈善处,看见慈善会几位法师正为来访的人办理求助咨询、会员登记、缴纳会费等各种事宜。法师们都面带真诚笑意,细心解答来访者的各种问题,冬季的厦门天气本来就不冷,这里更使人感到了一种特别温馨温暖特别亲切亲密的氛围。
我就在这样的氛围里,饶有兴致地和南普陀寺慈善会普陀法师、正兴法师交谈。交谈中,我听到他们都多次谈到“慈善素质”这个使我怦然心动的词汇。南普陀寺慈善会要求自己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但感恩捐助者,更要感恩受助者。要从一个念头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这样的细节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慈善素质。要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受助人的自卑感,要把感恩的心送入人的内心世界,要能走入人的心理空间。不但要帮助受助人解决眼下的困难,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步入美好明天的信心。
南普陀寺慈善会采取的是会员制的募捐办法,每名会员每月缴纳会费10元,一年120元。所接受的会员会费从来都是一分钱不少地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南普陀寺慈善会根据寺院的特殊性,设立了“三处一院”,即为爱心搭桥的慈善处;法雨均沾的赠送处;积善资粮的流通处;寻声救苦的义诊院。其“慈善处”就肩负着慈善宣传、广纳会员,筹集善款、慈善救助、放生护生等项义务。
南普陀寺慈善会至今已有海内外会员28000多名。每年收到的会费、捐助款达400余万元。他们的会员中有佛教的信徒,也有许多并无此信仰的普通人。有经济富裕、吃住行医病都不愁的老板、领导,也有经济拮据的下岗职工、山乡农民。许多文艺界著名演员、艺术家、学者及他们的家属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他们的会员。一位报社的记者到南普陀寺慈善会采访,采访过后这个记者和他的家人都成了他们的会员。年三十的那天早上,我写着这篇稿子,写着写着,忽然感到我也应该成为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会员。于是,便即刻打电话给那里的正兴法师,提出入会的申请,并马上把我三年的会费汇往那里。
到南普陀寺慈善会之前,我就听说过,他们对善款的使用有着十分严格的审批、审核制度。每年年初,他们都进行财务预算,并专门在慈善会内部设立了审计部门,对每一项善款的用途、金额都进行严格、详细的审核。毕业于两所大学的常务副秘书长普陀法师,曾经在大学里学习过现代管理。会长圣辉大和尚便安排她负责慈善会的内部审计和管理。我与普陀法师有过一些交流,交谈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到了她对慈善事业、善款使用那种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次他们决定对一个学校的贫困生进行资助,在对受助生审核时他们发现,一个贫困生的照片出现在三个不同姓名、不同家庭的资料中。他们便即刻到这所学校核对,并终止了与这所学校某些领导人的合作。对受助的学生、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他们经常进行回访,以确保受助人确实得到了应有的帮助。还有一年,他们到一个贫困山乡实施慈善救助,当地干部恳请他们为当地修建亭子、纪念碑,被他们坚决地回绝了。南普陀寺慈善会一贯低调,不搞为自己扬名的大轰大嗡活动。一次,厦门市搞大型演唱会,请了全国许多名声显赫的大腕,市主要领导也参加助兴。组织者以领导的名义要求他们到会捐助,他们提出一定要有具体的捐助对象,并且由他们审核后直接把救助款送到受助者手里。演唱会的组织者提供不了这样具体的受助对象,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样的演唱会。南普陀寺慈善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保会员的会费和大家的捐赠一分一厘都用在真正贫困、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身上。每年,他们还都通过自己编辑、出版的《慈善》季报和《慈善》年刊将收支情况向会员和社会公布,以增加财务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此外,他们还定期请外面权威的审计部门对他们的财务审计,以确保善款收支的合理合法。
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三处一院”皆独立核算。南普陀寺的义诊院是厦门市卫生局正式承认的医疗机构。义诊院以国家医药卫生管理条件为依据,以常规医院的工作制度为原则,结合寺院的具体情况,苦众生之所苦,乐众生之所乐。为缺医少药的地区及贫困的患者义诊施药,是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一项日常工作。该慈善会义诊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在寺院内定期开展义诊活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向养老院、孤儿院和贫困边远地区义诊施药,福建的闽东、闽南、闽北以及龙海、莆田、仙游等地的偏僻乡村都曾留下过他们义诊的足迹。
南普陀寺慈善会从成立起,其工作人员的开支和各种管理费用便保证不动用会员会费、慈善捐助的一分一毫。他们的行政经费全部来源于他们的流通处。这个流通处,以弘扬佛法、利乐众生为准则,积极从事法物艺术品的流通。慈善会的行政经费就由流通处的营业利润支付。南普陀寺慈善会“三处一院”皆独立核算,报销制度非常严格,每一笔开支都要经过四支负责任的笔签字方可领取。正是有这样严格而有效的财务制度,有南普陀寺慈善人一丝不苟慈善精神和像青山一样纯净、崇高、和谐的慈善素质,有极高的公信力,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会员才会越来越多,其慈善事业才会越来越发达。
在编写中华慈善编年史的时候,我特别想到了我国佛教界最先成立慈善会的厦门南普陀寺,想到12年来南普陀寺慈善会那不断地红火着、扎实着、出新着,具有佛教特色的慈善业绩,我开始追寻南普陀寺慈善会12年来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足印。我清楚地看到,在中华慈善的历史上,他们自己已经留下了浓重的不会退色的笔墨。
(一)
2006岁末,我记录了南普陀寺慈善会一周之内为百姓为社会所做的好事。
·12月20日上午,为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关于组织开展2007年元旦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号召,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圣辉大和尚指示安排,普陀、德鸣、觉明、慧暄、天真、妙如、通灵法师一行,来到厦门市思明区滨海社区慰问了46户贫困居民,将胡萝卜面、菠菜面、手工拉面、博大挂面和丝苗米、金龙鱼食用油等食品送到贫困户手中,又向特别困难的居民发放了5000元慰问金。
·12月21日,按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圣辉大和尚的指示,德鸣、慧暄、妙如、天真法师来到湖北省浠水县,资助该县聋儿康复中心5万元慈善款,用于添置聋儿语音训练设备,提高对聋儿的语音训练能力和训练效果。该中心现已接收年龄在3到8周岁之间的聋儿30余名,语音康复效果较为明显。
·12月26日下午,为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关于组织开展2007年元旦春节期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号召,遵照会长圣辉大和尚的指示,慧然法师和普陀、德鸣、觉明、慧暄、天真、妙如、通灵等法师一行,慰问了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的87户贫困居民,将胡萝卜面、菠菜面、手工拉面和泰金香米、玉米胚芽油等食品送到贫困户手中,又向特别困难的26户居民发放了总额13000元的慰问金。
走访社区慰问贫困居民,是南普陀寺慈善会慈善活动的经常性项目。2007年元旦来临前夕,南普陀寺慈善会准备了大量生活用品和食品,深入到厦门市的一些街道、社区慰问贫困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伴他们在祥和、欢乐的喜庆气氛中迎来新的一年!
·12月28日上午,南普陀寺慈善会在鼓浪屿东部海上举行了2006年度最后一次放生活动,放生仪式由正兴法师主持,德鸣、慧暄、显真和天真、通灵、觉明等法师及慈善会会员、信众20余人参加放生, 600余斤鲎、鳗鱼、沙鱼、老板鱼、章鱼、螺等重回大海。
南普陀寺慈善会的善举不间断地进行着,在此之前之后,他们的善举也一直在进行。12年间,他们天天都做慈善,一直不间断,而且总是越做越多,越做越好。他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满腔热情服务于困难人群,服务于社会的足迹不止在他们所处的厦门,而且遍布整个福建贫困山乡,并走入了湖南、安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江苏、内蒙、西藏和我国的台湾等地需要援手的众生中,赈灾救济、扶贫解困、助学助教、安老助孤、义诊施药、资助病残。他们作慈善从来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对待困难群众、被资助的对象,从来没有分别心。他们是佛教,却毫无保留地资助过天主教徒、神学院的特困生。
12年来,南普陀寺慈善会默默地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会磨灭的贡献。
(二)
十多年前《慈善》杂志刚刚创办的时候,我就知道厦门的南普陀寺慈善会了,知道他们是因为那时他们就已经有了很引人注目的慈善活动了。南普陀寺慈善会是1994年11月14日成立的,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的慈善机构。当时的名称是: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他们题写了慈善会的牌匾。创办这个慈善会的是当时厦门南普陀寺的主持妙湛大和尚。妙老与赵朴老有着深厚的友情,并同样对我国的慈善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强的责任感。行愿无尽,为善最乐是妙老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妙老经常告诉大家:“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人,我们佛教徒应多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 慈善会成立后,妙老经常以南普陀寺慈善会长的身份慰问厦门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聋哑学校,甚至冒着大雨送款到市民政局捐献给灾区人民。妙老一生省吃省用、惜福修福,对生活从不计较。他到83岁高龄的时候,外出远门也不带侍者,把节省的路费都用来做慈善事业。南普陀寺慈善会成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仅在厦门实施了众多慈善救助,而且为福建三明洪涝灾区捐赈灾款6.5万元,为江西赣州水灾捐款6.5万元及衣物6千多件。还为重庆佛教希望工程捐款16万元等等。他们把救援之手伸向那些遭受地震、洪涝灾害,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灾民;伸向求知若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学生;伸向打工在外,陷入困境的民工;伸向身患绝症无力治疗的病人和经不住社会和生活压力而想自杀的年轻人;伸向一切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们。
妙老86岁时的弥留之际,亲笔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他身边的人都知道妙老所指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人们心灵上的。妙老对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一直有着全面、深切的体验。妙老圆寂后,继承妙老事业的是圣辉大和尚。在圣辉会长的领导下,南普陀寺的慈善事业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06年南普陀寺慈善会已发放各类善款34481718.97元,其中慈善救济款12452561.18元;施诊施药1148170元,义诊人数182850人;建希望小学22所,修缮学校58所,捐资助学达10354559.18元;印赠经书10057818.31元;放生护生468610.3元。
(三)
2007年2月,猪年春节前夕的一个下午,我走入南普陀寺慈善会的慈善处,看见慈善会几位法师正为来访的人办理求助咨询、会员登记、缴纳会费等各种事宜。法师们都面带真诚笑意,细心解答来访者的各种问题,冬季的厦门天气本来就不冷,这里更使人感到了一种特别温馨温暖特别亲切亲密的氛围。
我就在这样的氛围里,饶有兴致地和南普陀寺慈善会普陀法师、正兴法师交谈。交谈中,我听到他们都多次谈到“慈善素质”这个使我怦然心动的词汇。南普陀寺慈善会要求自己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但感恩捐助者,更要感恩受助者。要从一个念头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这样的细节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慈善素质。要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受助人的自卑感,要把感恩的心送入人的内心世界,要能走入人的心理空间。不但要帮助受助人解决眼下的困难,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步入美好明天的信心。
南普陀寺慈善会采取的是会员制的募捐办法,每名会员每月缴纳会费10元,一年120元。所接受的会员会费从来都是一分钱不少地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南普陀寺慈善会根据寺院的特殊性,设立了“三处一院”,即为爱心搭桥的慈善处;法雨均沾的赠送处;积善资粮的流通处;寻声救苦的义诊院。其“慈善处”就肩负着慈善宣传、广纳会员,筹集善款、慈善救助、放生护生等项义务。
南普陀寺慈善会至今已有海内外会员28000多名。每年收到的会费、捐助款达400余万元。他们的会员中有佛教的信徒,也有许多并无此信仰的普通人。有经济富裕、吃住行医病都不愁的老板、领导,也有经济拮据的下岗职工、山乡农民。许多文艺界著名演员、艺术家、学者及他们的家属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他们的会员。一位报社的记者到南普陀寺慈善会采访,采访过后这个记者和他的家人都成了他们的会员。年三十的那天早上,我写着这篇稿子,写着写着,忽然感到我也应该成为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会员。于是,便即刻打电话给那里的正兴法师,提出入会的申请,并马上把我三年的会费汇往那里。
到南普陀寺慈善会之前,我就听说过,他们对善款的使用有着十分严格的审批、审核制度。每年年初,他们都进行财务预算,并专门在慈善会内部设立了审计部门,对每一项善款的用途、金额都进行严格、详细的审核。毕业于两所大学的常务副秘书长普陀法师,曾经在大学里学习过现代管理。会长圣辉大和尚便安排她负责慈善会的内部审计和管理。我与普陀法师有过一些交流,交谈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到了她对慈善事业、善款使用那种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次他们决定对一个学校的贫困生进行资助,在对受助生审核时他们发现,一个贫困生的照片出现在三个不同姓名、不同家庭的资料中。他们便即刻到这所学校核对,并终止了与这所学校某些领导人的合作。对受助的学生、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他们经常进行回访,以确保受助人确实得到了应有的帮助。还有一年,他们到一个贫困山乡实施慈善救助,当地干部恳请他们为当地修建亭子、纪念碑,被他们坚决地回绝了。南普陀寺慈善会一贯低调,不搞为自己扬名的大轰大嗡活动。一次,厦门市搞大型演唱会,请了全国许多名声显赫的大腕,市主要领导也参加助兴。组织者以领导的名义要求他们到会捐助,他们提出一定要有具体的捐助对象,并且由他们审核后直接把救助款送到受助者手里。演唱会的组织者提供不了这样具体的受助对象,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样的演唱会。南普陀寺慈善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保会员的会费和大家的捐赠一分一厘都用在真正贫困、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身上。每年,他们还都通过自己编辑、出版的《慈善》季报和《慈善》年刊将收支情况向会员和社会公布,以增加财务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此外,他们还定期请外面权威的审计部门对他们的财务审计,以确保善款收支的合理合法。
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三处一院”皆独立核算。南普陀寺的义诊院是厦门市卫生局正式承认的医疗机构。义诊院以国家医药卫生管理条件为依据,以常规医院的工作制度为原则,结合寺院的具体情况,苦众生之所苦,乐众生之所乐。为缺医少药的地区及贫困的患者义诊施药,是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一项日常工作。该慈善会义诊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在寺院内定期开展义诊活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向养老院、孤儿院和贫困边远地区义诊施药,福建的闽东、闽南、闽北以及龙海、莆田、仙游等地的偏僻乡村都曾留下过他们义诊的足迹。
南普陀寺慈善会从成立起,其工作人员的开支和各种管理费用便保证不动用会员会费、慈善捐助的一分一毫。他们的行政经费全部来源于他们的流通处。这个流通处,以弘扬佛法、利乐众生为准则,积极从事法物艺术品的流通。慈善会的行政经费就由流通处的营业利润支付。南普陀寺慈善会“三处一院”皆独立核算,报销制度非常严格,每一笔开支都要经过四支负责任的笔签字方可领取。正是有这样严格而有效的财务制度,有南普陀寺慈善人一丝不苟慈善精神和像青山一样纯净、崇高、和谐的慈善素质,有极高的公信力,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会员才会越来越多,其慈善事业才会越来越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