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行业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探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ung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很多领域都需要专业的测量人员。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测量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究其原因,主要与相关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关。在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背景下,我国测绘行业正积极转型。测绘行业转型为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带来了新的思考。本文围绕“测绘行业转型背景分析”“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测绘行业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探究”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以“测绘行业转型”为助推力,更好地规范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测量专业人才。
  关键词:测绘转型;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119-02
  基金项目院本文为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测绘行业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探究”(课题编号:2020-3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的推进,测绘行业正在发生转型。在测绘行业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不断吸收新的内涵,这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为了更好地规范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首先要深刻了解测绘行业转型背景,从中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
  一、测绘行业转型背景分析
  (一)测绘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测量人员
  目前,在我国测绘行业从事测量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测量工作常常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进行,对人员的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各个领域都比较欠缺年轻、专业的测量人员[1]。除了数量上的需求,还有质量上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很多新兴科技开始应用于测量工作。这些科技设备的使用,对测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技术实操能力,才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科技设备。
  (二)高校输出的測量人员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除了建筑工程领域,还有交通领域、环保领域、房产领域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测量人员。尽管我国众多领域都对测量人员有“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但主要输出测量专业人员的高职院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传统的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即使毕业了,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具体工作。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之所以存在问题,原因有很多。这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原因[2]。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三)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推动测绘行业转型
  为了更好地规范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促进“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的高效匹配,我国大力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新工科理念,测绘行业正积极转型[3]。“测绘行业转型”带来了很多机遇,成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发展的助推力。
  二、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缺乏“职业导向”。测量专业是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创业中,经常会涉及实践操作。如果缺乏“职业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弱化实践应用,不利于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缺乏“综合素养”要求。新时期的测量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缺乏“综合素养”,人才培养目标就会显得单一、浅显,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测量人才。
  (二)课程体系标准存在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标准上存在不足。第一,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的标准上过于“落后”。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学生接触到的学习资源也非常有限。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很难接触到与时俱进的测量领域知识;第二,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的标准上过于“统一”。虽然教师教授的内容主要围绕“测量知识”展开,但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千篇一律的授课体系,就会遏制一部分学生的创新才华,局限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统一”,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测量人才。
  (三)实践能力评价不突出
  在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的核心。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实践能力方面不够“突出”。有些测量专业的教师,实践经验、实践能力都存在不足,很难设计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受这种因素的干扰,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虽然会涵盖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但不够突出,无法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实践能力方面不够“全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高职院校都会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活动或比赛。有些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参与的主体很多,但在评价人才时,如果只以校方的需求为主导,会导致评价体系并不健全[4],不利于从多方面评估学生。
  三、测绘行业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探究
  (一)以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为指导,明确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测绘行业转型背景下,明确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改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为指导,强调“职业导向”。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顺利地就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贯彻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涵盖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多方面内容。从综合素养的角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出新时期的高质量测量人才。   (二)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内涵出发,完善测量专业课程体系标准
  测绘行业转型为完善高职院校测量专业课程体系标准提供了新思路。第一,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的标准上要保持“先进性”。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定式,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内涵出发,拓展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与时俱进的测量领域知识,培养学生对测量专业的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课程体系的标准上要做到“差异化”[5]。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强调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布置难度各异的“课后拓展任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这样的“差异化”课程体系标准,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测量人才。
  (三)立足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的高度,强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
  基于测绘行业转型趋势,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一方面,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实践能力方面要“重点突出”。为了强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组织“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精神学习会”,让教师站在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的高度,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升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测量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实践能力方面要“系统全面”[6]。高校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的人才培养平台上的表现,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时,要综合企业、学校等多方面意见,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逐步规范高职院校测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职工要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是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因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未来,随着各行各业对测量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大,高职院校还应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内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典,田文君,陈桂香,等.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08):26-31.
  [2]曲国鹏,孙武.《悉尼协议》背景下课堂实践教学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8(12):56-58.
  [3]周建郑,何宽.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8(10):72-75.
  [4]王莉,张勇.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图像数据库架构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工程,2019(02):42-44.
  [5]邓军.基于“校企双主体,双工作室”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09):68-70+73.
  [6]李玲.基于核心素养提升下的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52-55.
  (荐稿人:陈广英,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職业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时期,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各行各业方兴未艾,特别是建筑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也推进了建筑装饰专业的持续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现代学徒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所谓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类十分常见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课程教学辅助,事实上是一类立足校企合作参与和“双师型”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此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在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有
摘要:我国医学类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着学生满意度低、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这其中主要是理念滞后、教学课程单一、学生实践不够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医学院校创业课程体系,要在教师授课水平、创业能力指导和课程安排合理性等方面着手,使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相融合,构建适合医学类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医学类高校学生更具创新和创业意识,无论是在创业或工作岗位上都能更好地服
摘要:在创新驱动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转型时期需要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具体优化,人才资源供给侧改革是十分关键的一方面。将人才供给侧改革作为重要背景和依托,能够把握好民办高校韩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形成良好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为全面促进韩语专业人才的发展做好准备。为此,高校韩语专业教学中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建政府、企业、学校联动机制,形成毕业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