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所研究和探讨的对象是大地表面的现象和事物。它承担着向学生进行正确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的教育,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人。因而在地理教学中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内容,有的是在课文的正文中举段叙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中蕴藏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要充分理解,深入发掘。这样才能找准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结合点和切入点:
1、环境观和资源观教育内容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水、土地、空气、矿产、动物、植物……离开它们中的任何一样,人类都将无法存续。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环境的压力却明显加大。教材中大量的篇幅、图片显示着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无计划开采、滥砍乱伐、水源污染等环境遭破坏的信息,为教师提供了详尽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2、人口观教育内容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但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的现有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在教材中多次叙述。这就为教师提供了可圈可点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3、生产生活观教育内容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类型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相距悬殊。教材中展示的农业陡坡垦植、草地过度放牧、大水漫灌、工业高耗能高排放、生活浪费严重等内容,均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全面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主阵地,但它并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全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正深入人心。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也不例外,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应通过下列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研究过中学地理教材的教师都知道,旧教材也好,新地理课程标准也罢,无不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社会和地理学研究主题作为贯穿全教材的主题思想,并以大量的篇幅和图片描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提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认识到离开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谈可持续发展是毫无根据和意义的空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笑谈,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生产生活观,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逐步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
2、在研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勿慵置疑,新课程中的活动内容给课堂教学之余增加了生生互动的平台和话题,这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交流;其次,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视野,教师应根据学生研讨的内容主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具体事例进行展开。这样能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且指向性明确,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既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又针对了中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特征,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应注意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观毕竟是一个牵扯面宽广的高深课题,教师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把握教材中所涉及问题的难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熟知的当地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2)不苛求学生在研讨这问题时面面俱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均需假以时日。(3)遵循由小及大、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原则。(4)不要轻意否定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5)对可持续发展观中所涉及的几个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不可简单定义和概括。(6)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初中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内容,有的是在课文的正文中举段叙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中蕴藏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要充分理解,深入发掘。这样才能找准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结合点和切入点:
1、环境观和资源观教育内容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水、土地、空气、矿产、动物、植物……离开它们中的任何一样,人类都将无法存续。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环境的压力却明显加大。教材中大量的篇幅、图片显示着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无计划开采、滥砍乱伐、水源污染等环境遭破坏的信息,为教师提供了详尽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2、人口观教育内容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但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的现有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在教材中多次叙述。这就为教师提供了可圈可点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3、生产生活观教育内容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类型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相距悬殊。教材中展示的农业陡坡垦植、草地过度放牧、大水漫灌、工业高耗能高排放、生活浪费严重等内容,均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素材。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全面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主阵地,但它并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全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正深入人心。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也不例外,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应通过下列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研究过中学地理教材的教师都知道,旧教材也好,新地理课程标准也罢,无不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社会和地理学研究主题作为贯穿全教材的主题思想,并以大量的篇幅和图片描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提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认识到离开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谈可持续发展是毫无根据和意义的空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笑谈,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生产生活观,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逐步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
2、在研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勿慵置疑,新课程中的活动内容给课堂教学之余增加了生生互动的平台和话题,这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交流;其次,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视野,教师应根据学生研讨的内容主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具体事例进行展开。这样能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且指向性明确,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既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又针对了中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特征,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应注意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观毕竟是一个牵扯面宽广的高深课题,教师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把握教材中所涉及问题的难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熟知的当地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2)不苛求学生在研讨这问题时面面俱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均需假以时日。(3)遵循由小及大、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原则。(4)不要轻意否定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5)对可持续发展观中所涉及的几个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不可简单定义和概括。(6)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