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生视野窄,知识面不广,培养语言能力是难点。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和语言能力训练。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更有生命勃发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营造一定的氛围,这样比较容易点燃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激情,才能培养小学生善于表情达意的能力。
1.课前口语交际
每天语文课开设两分钟说话训练,例如,低年级安排“今日王婆”自夸说话训练,让学生大胆说,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高年级安排了王婆才艺展示“王婆论坛”等一系列训练,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巧妙地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锻炼学生当众说话的胆识和说话时的仪态风度。
2.进行“每课一得谈体会”
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把握契机,抓住教材的重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争取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来谈学后的体会或心得。例如,我在教《晏子使楚》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谈学后心得,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再用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体会,然后学生逐个站起来以响亮清晰的声音,完整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进行学后小结。这样学生不但能进一步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维护齐国尊严,而且还能从中感受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这样的“每课一得谈体会”的语言训练,很快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能讲有所得,哪怕是一点、两点,都令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说起话来信心十足,说到激动处还“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经常出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停下来,争着要把学后所得的感想说完才肯罢休的情景。甚至课后,同学之间还在互相交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练就了好口才,我每次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听着他们清脆悦耳的童音,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二、精选优秀题材让学生诵读
学生朗读课文,能够逐渐习惯于文章的选词用语,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优美的、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1.课堂上,把读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时间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读熟。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全情投入,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自然段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轻松、欢快,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要读出悲痛、深沉。学习《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时要读出奇异、赞美的感情。学习《金色的鱼钩》要读出敬佩、后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体会了思想感情,又获得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
2.课后,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我除了教给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文章外,还经常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课外优秀诗词文章,让学生每天坚持大声朗读,并要求尽量背诵,积累词汇,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一年下来,学生在说话时,特别是在进行课前演讲时,注意了遣词造句,能做到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语句,将课文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利用课本来复述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抓住故事叙述中的语气变化,重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在读懂课文之后,注意根据恨敌人、赞美五壮士的感情变化来复述课文,充分进行语言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循序渐进,有重点、有主次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带动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更有生命勃发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营造一定的氛围,这样比较容易点燃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激情,才能培养小学生善于表情达意的能力。
1.课前口语交际
每天语文课开设两分钟说话训练,例如,低年级安排“今日王婆”自夸说话训练,让学生大胆说,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高年级安排了王婆才艺展示“王婆论坛”等一系列训练,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巧妙地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锻炼学生当众说话的胆识和说话时的仪态风度。
2.进行“每课一得谈体会”
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把握契机,抓住教材的重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争取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来谈学后的体会或心得。例如,我在教《晏子使楚》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谈学后心得,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再用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体会,然后学生逐个站起来以响亮清晰的声音,完整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进行学后小结。这样学生不但能进一步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维护齐国尊严,而且还能从中感受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这样的“每课一得谈体会”的语言训练,很快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能讲有所得,哪怕是一点、两点,都令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说起话来信心十足,说到激动处还“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经常出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停下来,争着要把学后所得的感想说完才肯罢休的情景。甚至课后,同学之间还在互相交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练就了好口才,我每次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听着他们清脆悦耳的童音,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二、精选优秀题材让学生诵读
学生朗读课文,能够逐渐习惯于文章的选词用语,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优美的、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1.课堂上,把读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时间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读熟。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全情投入,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自然段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轻松、欢快,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要读出悲痛、深沉。学习《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时要读出奇异、赞美的感情。学习《金色的鱼钩》要读出敬佩、后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体会了思想感情,又获得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
2.课后,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我除了教给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文章外,还经常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课外优秀诗词文章,让学生每天坚持大声朗读,并要求尽量背诵,积累词汇,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一年下来,学生在说话时,特别是在进行课前演讲时,注意了遣词造句,能做到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语句,将课文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利用课本来复述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抓住故事叙述中的语气变化,重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在读懂课文之后,注意根据恨敌人、赞美五壮士的感情变化来复述课文,充分进行语言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循序渐进,有重点、有主次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带动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