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美育因素,充分利用美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安插美育的路标,以求达到语文教学的多重效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 情趣 鉴赏 创造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中。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个性,它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是一门将艺术和情感融为一体的学科。它具有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双重使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名作荟萃,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充盈着人物的形象美、作品的意境美、表达技巧的艺术美以及语言的图画美、音乐美、风格美。作品或以高尚的情感净化人的灵魂,或以完美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或以其哲理启发人的思考,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为我们开辟了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要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神进入美育境界。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在审美教育情境中,要创设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审美媒介的信息是由双方平等或对称地传输的,其气氛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因而必须贯彻审美信息互相交流原则,施教者和受教者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共欢愉同忧伤,才能使受教育者从审美对象中得到深刻的感染,为教育创造一个审美情境。只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人文氛围,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文本内容诉诸于视觉的图画。根据文本内容配之于音乐,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深入挖掘、展示课文的生命意识,形象地展示自然美和社会美。
二、启发诱导,熏陶浸润,培养审美鉴赏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人性美等美育因素,讓学生在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情感体验中,深刻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思索人生,陶冶情操,激励他们蓬勃向上,追求事业,探索未来,寻求真善美。文学作品是用塑造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古今中外,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都是作家把握现实的审美产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雄视千古,气势磅礴,豪放壮美,用典精妙,阐发了反封建主义的时代主题,指出人民大众才是真正主宰历史的风流人物,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都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净化学生的感情,从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这种美是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诸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能给学生以“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更能在学习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
三、激发想象,体味实践,培养审美创造力
美育以感悟体味为主获得精神世界的根本素养,所以必须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调动其全部文化知识和人生体验,去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及其艺术形式,都要通过学生的审美活动,去观察、想象、体味和领悟。每个人的天资、气质、性格、趣味、审美倾向不同,其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各有差异。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以至反复的审美训练,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认真体味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要“美读”课文,激发想象。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的美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使学生将书面的视觉符号转化为动听的听觉形象,既能引起对作品的兴趣,又能深刻理解作品。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后,很自然会产生向往美、创造美的愿望。这种愿望使其尝试把已获得的美感转移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而在这种美的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进而转化为美的创造力。我在《雷雨》《茶馆》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即兴表演,并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去发挥,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表演、创造等多种能力,而且在自身参与的实践中获得兴趣和快乐。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是学习社会的要求,语文教育美育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应在审美教育方面去努力“引发教育艺术审美的快感,构制教育艺术审美的磁场,选用教育艺术审美的刺激物,进行教育艺术审美的哲理概括,形成教育艺术审美的意境,促进教育艺术审美意象的延伸。”在鉴赏玩味上下功夫,为语文审美教育创造一个全新的天地。
[关键词]审美教育 情趣 鉴赏 创造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中。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个性,它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是一门将艺术和情感融为一体的学科。它具有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双重使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名作荟萃,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充盈着人物的形象美、作品的意境美、表达技巧的艺术美以及语言的图画美、音乐美、风格美。作品或以高尚的情感净化人的灵魂,或以完美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或以其哲理启发人的思考,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为我们开辟了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要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神进入美育境界。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在审美教育情境中,要创设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审美媒介的信息是由双方平等或对称地传输的,其气氛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因而必须贯彻审美信息互相交流原则,施教者和受教者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共欢愉同忧伤,才能使受教育者从审美对象中得到深刻的感染,为教育创造一个审美情境。只有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人文氛围,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文本内容诉诸于视觉的图画。根据文本内容配之于音乐,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深入挖掘、展示课文的生命意识,形象地展示自然美和社会美。
二、启发诱导,熏陶浸润,培养审美鉴赏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人性美等美育因素,讓学生在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情感体验中,深刻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思索人生,陶冶情操,激励他们蓬勃向上,追求事业,探索未来,寻求真善美。文学作品是用塑造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古今中外,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都是作家把握现实的审美产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雄视千古,气势磅礴,豪放壮美,用典精妙,阐发了反封建主义的时代主题,指出人民大众才是真正主宰历史的风流人物,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都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净化学生的感情,从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这种美是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诸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能给学生以“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更能在学习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
三、激发想象,体味实践,培养审美创造力
美育以感悟体味为主获得精神世界的根本素养,所以必须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调动其全部文化知识和人生体验,去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及其艺术形式,都要通过学生的审美活动,去观察、想象、体味和领悟。每个人的天资、气质、性格、趣味、审美倾向不同,其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各有差异。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以至反复的审美训练,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认真体味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要“美读”课文,激发想象。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的美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使学生将书面的视觉符号转化为动听的听觉形象,既能引起对作品的兴趣,又能深刻理解作品。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后,很自然会产生向往美、创造美的愿望。这种愿望使其尝试把已获得的美感转移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而在这种美的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进而转化为美的创造力。我在《雷雨》《茶馆》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即兴表演,并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去发挥,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表演、创造等多种能力,而且在自身参与的实践中获得兴趣和快乐。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是学习社会的要求,语文教育美育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应在审美教育方面去努力“引发教育艺术审美的快感,构制教育艺术审美的磁场,选用教育艺术审美的刺激物,进行教育艺术审美的哲理概括,形成教育艺术审美的意境,促进教育艺术审美意象的延伸。”在鉴赏玩味上下功夫,为语文审美教育创造一个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