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物理是门综合了运动、力学、电学等多种知识的学科,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因而高中物理课堂学习中的学困生较多。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是高中物理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本文提出部分促使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的建议,希望其能成功的作用到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爱上物理学习。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理解与发散性思维的要求很高,因而很多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中较为吃力,成为该学科的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其不但在物理学科中表现消极,还容易将此种情绪带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致使最后学生全面的堕落。将学生从自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使树立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分层教学,重塑学困生的自信心
很多学生由于初中时期的物理基础薄弱致使其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落后于其他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学习愈加吃力而产生自卑感,甚至是放弃整门学科的学习。为避免此种学困生的出现,物理教师应当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困生进行专门指导缩短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培养其学习信息。例如,在《匀加速直线运动研究》一章的学习开始会从“匀速直线运动与时间的关系”入手,教师应该明确这是运动与速度部分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学生开始就没有弄明白简单的知识,其在学习后面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便会更困难。因而教师教学中应当从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等方面实现分成教学,对学困生进行简单问题的提问、并预留较为简单的习题使学生在学习初期避免过大的阻碍。学生在分层学习中会逐渐找回自己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学生的综合学习进步情况适当调高难度,慢慢缩短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的差距,重塑其学习信心。分层教学中物理教师要综合自己的课程与学生的自习课时情况,集中学困生进行专门指导,逐渐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导入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师应明确一点,学生的智商是处于同一水平的,不存在脑袋好使与不好使之分,之所以存在学困生是学生没有了解教师教学的点,换句话说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导入法的方式。例如,在进行《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学习前,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小苹果》的MV视频,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旋律课堂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在学生陶醉于歌曲的旋律、爆笑于视频中的逗乐情节时,教师便可以将画面定格在“牛顿”被苹果砸的画面,通过“知道牛顿为什么会被苹果砸到头吗?”等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一章的学习。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一样都抱有好奇心,教师便可以结合生动的教学语言、动作等各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困生也融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慢慢激发起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样融入到教师的互动中时,其会产生“其实物理也挺有趣的”等心理,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学习热情。
三、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抽象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试验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从而更直观的感知相关知识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一种知识,其在后期的学习中才能自如的将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逐渐培养自己的缜密思维。例如,进行“保护鸡蛋”的趣味性试验。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进行“保护鸡蛋”的实验,要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以何种形式保护鸡蛋才能确保鸡蛋从高空坠落而被摔碎。这样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很快攫取了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困生还是普通学生都会积极的投入到课下实验中来。实验课堂上学生便会拿出自己保护后的鸡蛋进行课堂实践,每位学生利用的材料和保护方式都是不同的,当然其中应用的物理知识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地下铺设海绵是利用“动量定理”,而采用筷子等将鸡蛋架空是利用了压强的原理等。一个“保护鸡蛋”的游戏性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在无形中讲述了各种动能、压强、摩擦力、重力等物理知识。教师通过对每位学生采取的“保护”措施的物理原理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知识点的生活化应用,对其学习理解有莫大帮助。
四、分组式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
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学困生因自卑或面子等其他心理的作祟而不愿意向物理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请教,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心里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其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不利于其长远学习与发展。因而物理教师可以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组式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首先,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物理成绩和学习态度,确保每组安排的学生的均衡化,即每组都有学习成绩好、一般及不好三类型的学生。课堂上教师留下一道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学习,最后随机的选取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作为“小教师”进行讲述。由于教师选人的随机性,小组内会这道题的学生会尽自己所能将其他同学教会,而不会的学生为不拖小组后腿而虚心的向同学进行请教,从而学生真正将一道题目弄懂并可以自如的讲解出来,这样小组学习的目的便达到了。
五、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件需要时间沉淀的工作,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使自己可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切实了解学生物理成绩差的根本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信心,学生才能真正摆脱“学困生”的尴尬身份,实现转化。
参考文献:
[1]钟伟良.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3,11(11):170-171
[2]徐建平.对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问题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3,11(21):313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理解与发散性思维的要求很高,因而很多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中较为吃力,成为该学科的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其不但在物理学科中表现消极,还容易将此种情绪带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致使最后学生全面的堕落。将学生从自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使树立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分层教学,重塑学困生的自信心
很多学生由于初中时期的物理基础薄弱致使其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落后于其他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学习愈加吃力而产生自卑感,甚至是放弃整门学科的学习。为避免此种学困生的出现,物理教师应当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困生进行专门指导缩短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培养其学习信息。例如,在《匀加速直线运动研究》一章的学习开始会从“匀速直线运动与时间的关系”入手,教师应该明确这是运动与速度部分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学生开始就没有弄明白简单的知识,其在学习后面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便会更困难。因而教师教学中应当从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等方面实现分成教学,对学困生进行简单问题的提问、并预留较为简单的习题使学生在学习初期避免过大的阻碍。学生在分层学习中会逐渐找回自己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学生的综合学习进步情况适当调高难度,慢慢缩短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的差距,重塑其学习信心。分层教学中物理教师要综合自己的课程与学生的自习课时情况,集中学困生进行专门指导,逐渐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导入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师应明确一点,学生的智商是处于同一水平的,不存在脑袋好使与不好使之分,之所以存在学困生是学生没有了解教师教学的点,换句话说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导入法的方式。例如,在进行《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学习前,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小苹果》的MV视频,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旋律课堂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在学生陶醉于歌曲的旋律、爆笑于视频中的逗乐情节时,教师便可以将画面定格在“牛顿”被苹果砸的画面,通过“知道牛顿为什么会被苹果砸到头吗?”等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一章的学习。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一样都抱有好奇心,教师便可以结合生动的教学语言、动作等各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困生也融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慢慢激发起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样融入到教师的互动中时,其会产生“其实物理也挺有趣的”等心理,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学习热情。
三、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抽象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试验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从而更直观的感知相关知识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一种知识,其在后期的学习中才能自如的将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逐渐培养自己的缜密思维。例如,进行“保护鸡蛋”的趣味性试验。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进行“保护鸡蛋”的实验,要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以何种形式保护鸡蛋才能确保鸡蛋从高空坠落而被摔碎。这样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很快攫取了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困生还是普通学生都会积极的投入到课下实验中来。实验课堂上学生便会拿出自己保护后的鸡蛋进行课堂实践,每位学生利用的材料和保护方式都是不同的,当然其中应用的物理知识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地下铺设海绵是利用“动量定理”,而采用筷子等将鸡蛋架空是利用了压强的原理等。一个“保护鸡蛋”的游戏性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在无形中讲述了各种动能、压强、摩擦力、重力等物理知识。教师通过对每位学生采取的“保护”措施的物理原理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知识点的生活化应用,对其学习理解有莫大帮助。
四、分组式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
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学困生因自卑或面子等其他心理的作祟而不愿意向物理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请教,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心里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其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不利于其长远学习与发展。因而物理教师可以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组式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首先,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物理成绩和学习态度,确保每组安排的学生的均衡化,即每组都有学习成绩好、一般及不好三类型的学生。课堂上教师留下一道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学习,最后随机的选取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作为“小教师”进行讲述。由于教师选人的随机性,小组内会这道题的学生会尽自己所能将其他同学教会,而不会的学生为不拖小组后腿而虚心的向同学进行请教,从而学生真正将一道题目弄懂并可以自如的讲解出来,这样小组学习的目的便达到了。
五、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件需要时间沉淀的工作,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使自己可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切实了解学生物理成绩差的根本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信心,学生才能真正摆脱“学困生”的尴尬身份,实现转化。
参考文献:
[1]钟伟良.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3,11(11):170-171
[2]徐建平.对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问题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3,11(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