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卡罗自画像研究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里达·卡罗20世纪墨西哥当代艺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她一生与磨难为伴,却依然在艺术界妖艳的绽放,共留下200多幅作品,其中三分之二是自画像。本文以弗里达的自画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弗里达的成长背景、绘画语言、艺术特征三方面深度解析弗里达的自画像,以达到对其自画像的深刻了解。
  关键词:弗里达·卡罗;自画像;艺术特征
  自画像一直在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在画家中盛行。自画像对于艺术家而言,不是单纯的把表现的自己呈现在大众面前,而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再现与塑造表现出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个人意识、宗教信仰、精神内涵等内容。
  一、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创作背景
  (一)弗里达·卡罗的出生背景
  1907年7月6日这天,弗里达·卡罗出生在墨西哥城西南郊科伊奥坎。她天生丽质,一头乌黑的长发,长着两条犹如鸟的翅膀的眉毛,眉毛下面长着一对迷人的大眼睛,充满了灵气。但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仿佛美好的事物都想要摧毁。弗里达六岁那年,患了小儿麻痹症,直接导致弗里达的右腿萎缩,走起路来有轻微的跛脚,这也使她受到了同龄孩子无情的嘲笑。这些都为她痛苦而妖艳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二)父亲对弗里达·卡罗艺术的影响
  弗里达的艺术导师是父亲吉尔穆德·卡罗,吉尔穆德除了摄影师身份,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画家。他热衷于描绘花卉、水果和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弗里达深深着迷于父亲的这些作品,经常跟着父亲一起作画。这让父亲不仅成为她艺术启蒙的导师,也成为她是美术绘画的导师。
  (三)生命中的两次意外
  弗里达说过:"我的一生中曾发生过两次重大事故,一是遭遇车祸,二是遇到我的丈夫。"1925年,18岁的弗里达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她身受重伤,整个身体支离破碎。在漫长的康复治疗中,父亲为她买了纸和笔,母亲在她的床头装置了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她开始画自画像。1923年,弗里达遇见了艺术家里维拉,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和艺术追求,使之迅速进入热恋,并终成眷属。性格的冲突以及爱情观的大相径庭使婚后生活苦不堪言。这时的自画像不再民俗动人,而是充满了压抑的愤怒,画像的面部显示出了男人的特征,俊俏的女人脸上长出了男人的胡须,以此使自己看起来坚强充满力量。绘画成为她唯一倾诉的方式,她不厌其烦的重现镜中的自己,诉说着自己内心的伤痛。
  二、走进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
  (一)来自镜中的画像
  1925年遭遇了那场改变一生的车祸,僵硬的石膏包裹着她支离破碎身体,禁锢了她的自由,她在石膏上画满了蝴蝶,想如它一样自由飞舞。弗里达对着镜子欣赏自己,想着自己的心中的孤独与身体的伤痛。她开始了她的自画像创作。1926年弗里达创作了人生中第一幅自画像。画像呈现了一个高贵的欧洲少妇,拉长的脖颈和手,处处彰显着贵族的优雅气质,身上穿着红色的绣花天鹅绒礼服,隐约可见的乳房,使作品带有一定的讨好和求爱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镜子确实为弗里达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画像的创作源泉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动了三十多次手术,疼痛如影随形。1944年,她创作了《破碎的脊柱》画布中的弗里达身穿石膏胸衣,捆绑着随时都会破碎的躯干,一根爱奥尼亚圆柱代替了她的脊柱,赤裸裸的展现在画面正中央,断裂的圆柱已经摇摇欲坠,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彻底崩塌。满身的铁钉把她的疼痛展露的淋漓尽致,她泪流满面,但令人诧异的是她的面部表情没有一丝痛苦,用轻蔑的眼神环视着周围的一切。她用这钢铁般的意志对抗着伤残带来的痛苦。遭受身体伤残的同时,她还要面对着丈夫里维拉对她无休止的肉体背叛,她选择了离婚,剪掉了里维拉喜爱的长发。离婚时期是弗里达作品的高产时期,她的创作在这时达到顶峰。绘画成为她唯一与孤独痛苦对抗的途径,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有些许的慰藉。
  (三)隐喻与象征的绘画语言
  面具、项链、动植物、疾病、爱情、离、战争、服饰等,这些符号都是她表达情感、减轻伤痛所特有的语言。面具脸在弗里达的画中多次出现,它的运用是弗里达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驱使的结果。《带着死亡面具的女孩》是弗里达对儿时患病的回忆,画面中的小女孩脸上遮着一张银白色的面具,手握一朵小黄花,那是墨西哥人用来纪念死人用的。小女孩站在空无一人的山地上,背后是乌云密布的天空,像是被人抛弃一般。两条不等长的腿的刻画,使她不得已躲到面具的背后,避免同龄孩子的嘲笑,把自己很好的保护起来。
  项链一直是弗里达作品中特定的元素,弗里达之所以在自画像中佩戴项链,只因她挚爱的里维拉的喜爱。婚后里维拉的背叛,使象征着爱恋的项链变成了精神的枷锁。项链不在淳朴美丽,变成了一条条带刺的荆棘缠绕在弗里达的脖子上,勒出一道道血痕,变得残忍不堪。从1937年开始,动植物元素出现在弗里达的自画像中,它的出现绝不是画家为了增添画面的整体效果,而是隐喻内心的孤独寂寞。在《富张澜与我》中背景布满了植物,填充着画面的空白,就像是填补着内心的孤独寂寞。
  三、弗里达·卡罗自画像的艺术特征
  (一)强烈的墨西哥民族风情
  弗里达深深为墨西哥的传统文化所着迷,这表现在她日常的穿着打扮中,她喜欢穿着墨西哥民族特有的特旺纳裳,带着墨西哥传统的项链,梳着墨西哥的民族发型。在里维拉的指导下弗里达开始用墨西哥的民族特色去诠释自己的作品,在本土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形成了她特有的艺术风格。
  (二)原始主义绘画的稚拙感
  传统的西方油画主要运用色彩的冷暖和明暗来塑造物体的体积和空间,弗里达由于绘画技法上的不足,使她在绘画形式上装饰感更强一些。在她的自画像中,在植物的塑造手法上,着重刻画植物茎叶的边缘轮廓线,通过细致的刻画交代出植物叶子之间的前后关系,通过不同植物形状的巧妙结合,交代出物体之间的穿插关系。她的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作品带有原始主义的稚拙感,更是创造了自己绘画的独特语言。
  (三)现实主义的情感艺术
  法国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勒东第一次看到她作品时激动的称她为天生的超现实主义者,作品堪称超现实主义的杰作。对于布勒东的赞美,弗里达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在她看来她的作品与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梦境,绘画者的偏执狂状态,物品的随意变形、扭曲、下意识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她画的是自己的现实,是她眼中的自己,是她的生活经历带给她的惨痛的记忆,她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始终是自己的内心,她是一位扎根现实的画家,一位特别的现实主义画家。
  综上所述弗里达的绘画始自车祸带来的伤痛,绽放在刻骨铭心的爱情中,流淌在阿兹特克文化的血液里,扎根在墨西哥文化的土壤中。她从不忌讳自己的隐私,画中的人物形象撕开道德的外衣,把自己血淋淋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轉移到画作中,让人们可以倾听到自己的诉说。别人用文字记录生平,她用绘画谱写自己的璀璨人生。
  参考文献
  [1](美)海登·赫雷拉 著 夏雨译.弗里达:传奇女画家的一生〔M〕.新星出版社,2016.03
  [2](美)余依·莫拉莱斯.永远的弗里达〔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9
  作者简介
  刘雨璐(1994—),女,汉族,籍贯:河南驻马店,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它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还影响着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政工师在企业中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从事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管理,形成企业优良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政治修养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代表着一个企业和党的形象,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修养。掌握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迫不及待地需要改革,需要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来支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自主性。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模式
期刊
摘 要:英语语法的学习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因为高中阶段的语法难度更加的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更加的高,所以大部分高中生都比较抵触英语学习尤其是语法学习,为了解决好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情境的存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知识,将抽象的语法知识变成具体的情境,这样的教学就会更加的有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小学语文素养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以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初中生活泼好动、富有想象力、思维能力强,老师可以针对初中生心理特征进行初中英语快乐教育。初中生的兴趣是停留在“喜欢”、“好玩”的单纯层面上,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引导,将学生的兴趣层面提高,将热情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给予学生信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老师可以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之中学习,善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想
期刊
摘 要: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复合开发就是充分利用绿地下部的地下空间,将与绿化争地的设施与功能以及适于放人地下的设施与功能,向绿地下部空间转移,进行绿化与地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同步开发,以实现超绿化效益和超地下空间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1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内涵  在探索新的生存空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海上城市、海底城市、太空城、地下城市等构
期刊
摘 要:初中英语是一门主要的学科,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重点阐述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三步走”:一步,阅读前教师设置优良导学案;二步,阅读中教师做好指导;三步,阅读后学生做好巩固练习。通过这三步有效提升學生阅读能力,促进初中英语教学顺利进行,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三步走  引言:初中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重点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长时间语言的积累和练习,不
期刊
摘 要:因为民族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地域差异等导致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重点分析英汉语法的不同特点,分别从以下角度分析差异:英汉构词差异、句子成分差异,语序差异以及英汉句子时态差异来探究英汉在语法上的差异,通过英汉语法差异对比的研究,希望能够给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英汉语法;对比研究;英语教学  一、引
期刊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科知识灵活运用的前提条件,具有基础性、引导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着重探索深层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要点,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辅助小学生形成良好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习兴趣;深层激发  引言:引導学生形成学习趣味性,是提高学生知识学习主动性,挖掘其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环节,更需要深层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
期刊
摘 要:现代中学生,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却越加淡薄。三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被改编成电视、电影、游戏、网络小说的例子非常多,本文探索如何以此为切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三国杀;导入教学;寓教于乐  一、三国杀游戏导入教学背景  《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片段,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重中之重,诚然,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于人物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