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地铁做民警:你或许从未留意过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l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地铁站是一个开放又封闭的环境,巨大的人流,匆匆的节奏,在人民警察马拓看来,这是一个既能体现世间百态,又能折射出人性光辉的地方。马拓在首都地铁做警察已经十一年了。抓小偷、逮诈骗犯、失物招领、指路……他的工作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又细心观察,用一个资深警察的视角记录着地铁人群众生相。电梯唰唰声,地铁轰隆隆的进站声,被上班族视为噩梦的提示关门的“嘀嘀嘀”声……这是无法停息的现代生活,所有人都在忙着赶路,马拓忙着看所有人。等轰隆隆的声音从远到近,新的一天就和地铁一起驶来。




  我在北京地铁做民警:年轻乘客的心思越来越难以捉摸
  □马 拓
  2010年,我从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一座地铁派出所当驻站民警。
  01 所有人都觉得无聊的工作,选中了我
  最开始我特别不适应。
  在警校上学的四年,我们都以实习之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重大安保任务。顿顿都能在酒店吃到自助餐的中欧合作论坛、能够在现场亲历开闭幕式的北京奥运会、可以见证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每一次实习我浑身都灌注着神圣的使命感,哪怕连续熬夜站岗都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好像自己就是历史云图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可以炫耀一辈子的那种。
  快毕业的时候,我把几次安保任务中,学校特意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西服收拾好。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套西服,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实习中的重大场合。我曾想,如果分配工作后有机会穿西服,我一定还穿这件,它对我已经有了如同保护神一般的非凡意义。
  当时的我怎么也想象不到,未来的十年里,我仅有的两次再次穿上那件我引以为傲的西服,是给同学当伴郎。
  现在我已经找不到它了。
  分配工作的那天下午,我们这一届600多名学生,像等待科举揭榜一样围绕在教学楼前,听队长宣布我们的工作单位。他先从市局的各个分局念起,我没有听到我的名字。当时我还很向往地想,难不成,我会分到市局机关或职能部门?随后他开始念市局公交系统,也就是我们分局录取的名单。这时候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当时我还没有特别的感觉,但等我们单位的名单被念完之后,我听到了周围很多同学都抑制不住自己如释重负的心情,说了一声:“耶!”他们都不在这份名单里。他们感到很庆幸。我知道,他们一定觉得,做一名地铁警察很无聊。
  02 “你踩我脚了”,地铁上打一架再上班
  我第一次来到我们派出所,那也是我头一次踏进地铁派出所的大门。派出所就建在地铁站的下面,上头是列车铁轨,高峰时段每隔一分钟左右就能听见轰隆轰隆的过列车的声音。什么?你说你坐过的最快地铁也得三分钟一趟?不好意思,是两条铁轨,来去双向。
  我记得我那会儿跟着师傅在地铁里执勤,碰到戴着耳机听歌的女乘客还提醒她,说这样很危险,手机有可能被盗,不想那姑娘丝毫不当一回事,结果晚上她就因为手机被盗,来我们所报案了。
  除了丢东西的,就是打架案。那会儿打架的出奇的多。因为那会儿早晚高峰列车班次没有现在这么密集,车次少,人就越聚越多,加上那会儿地铁外面没有限流带,于是因为互相挤碰而发生的冲突数不胜数。很多血气方刚的小年轻都是在地铁里干过一仗才到公司打卡上班。那会儿因为没有手机支付,票务纠纷也很多。售票亭经常排大队,有很多因为插队引发争执。
  那时候我们要求每天早上七点之前到岗,然后在早高峰到来之前到站厅里巡逻防控、督导安检。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到警务室还没换好衣服,屋门就被人急促地敲了起来。打开门,是两个年轻男子,说是发生了纠纷,两人均是臊眉耷眼,一脸的不情愿。我一问,原来他们在排队等车时因为拥挤发生了争执,虽然没有动手打架,但双方就是气不过,非要找一个局外人评评理,要不两人都下不来台。
  我特别无语:“就这点儿事?你们俩到底着不着急上班?”
  两人脸上很有默契地写着“他不着急我就不着急”。
  那是我上班以来处理的第一起纠纷,虽然难度不高,却带给我很多感悟。后来在越来越多案件的处理中,我逐渐发现一个规律,就是乘客们在乘车过程中,很多时候缺少一种必要的功能性的沟通。比如很多打架是因为有人下车时,挤到了周围乘客引起的。被挤到的乘客最常见的一句控诉就是:“你下车不会说句客气话呀!”
  还有的乘客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不小心剐到了人家的书包带,也有人因为背靠着栏杆,影响周围人扶握,等等。有时候前者压根不知道自己给他人造成了伤害或者不便;有时候知道,因为磨不开面子,不好意思开口道一句“劳驾”或是“对不起”。而后者往往又因为把前者的蛮横无理代入过深,双方因此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所以说,在公共场所多用一些功能性语言,能为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03 为什么地铁骗子总挑年轻“社畜”骗
  后来我对自己的定位也有了变化。在这座地铁站里,抛开驻站民警的身份,我发现它还是一个很有社会旋律和生活氣息的场所。每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吞吐大量的人流,包括我自己在内,地铁对每个乘客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通勤场所。我们地铁民警作为这个通勤场所的组成部分,更多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功能属性,而不是自己刻意寻找的存在感。很多乘客在需要找民警时可能才知道这站一直有一个巡逻民警,有一间警务室供他们解决突发事件。
  有了我们这层保障,他们的出行就是安全的,有底气的。而不是我曾经认为的那种,“我要告诉你怎样乘车”“听我的才会有安全防范”,那种格外有强调感和仪式感的形式。
  慢慢地,时间一年年过去,地铁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多。站厅里多了自助售票机、ATM和饮料贩卖机,站台上安装了屏蔽护栏,再后来可以刷二维码买票了。售票亭窗外每天不再挤满拎着大包小包排队的人,报案丢手机的乘客也越来越少。   地铁里开始出现了新型案件,比如电信诈骗、扫码借钱,等等。我曾经处理过一起案件,作案人是一对夫妻,他们在北京没有正式工作,每天就靠猫在地铁里管来往的乘客“借钱”为生。他们会给自己编造一套悲惨的经历,比如打工被坑、钱包被盗,总之就是没钱回老家,希望陌生乘客慷慨解囊,自己回到老家之后一定原数奉还。但每当乘客给他们的微信转过去“车票钱”之后,他们不多久就会无情地把对方拉黑,然后换一座地铁站继续作案。
  最后这两个人被我们以诈骗抓捕,并执行拘留。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却依然能成功呢?后来仔细分析了他们作案时挑选的目标特征,我逐渐发现了一些端倪。他们一般都选择年轻的独行乘客作为作案对象,因为这些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社会经验比较少,没怎么吃过亏上过当;二是年轻人脸皮薄,不懂得拒绝人,尤其是“经历凄惨急需帮助”的陌生人。绝大多数匆忙赶路的“社畜”并不会对路途中的过客设防,也并不会想到,仅仅是乘坐一班地铁,也会变成有些人的猎物。
  04 “叔叔,我被人盯上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年轻乘客的心思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
  有一回,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在站台上跟我搭话,意思是这几天她坐地铁总“凑巧”碰到一个男孩跟她乘坐同一趟车,甚至是同一节车厢,怀疑自己被他“盯上”了。我很费解,问了她很多细节问题,比如男孩有没有对她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被她否认了。后来我也不敢小觑这个问题,说回头如果再碰见他,一定要尽快到警务室找我,我来帮她检验那个男孩有没有问题。几天之后,我又碰见了那个姑娘,我问她这种情况又发生没有,她摇摇头。
  我松了一口气,说:“那就好,说明他不是坏人。”没想到她来了句:“哎,他还挺帅的。”我错愕。随后她又对我说:“谢谢你啊,叔叔。”
  这时我才恍然发现,我在地铁站,已经十年了。我从一个刚刚毕业的警校大男孩,变成了一个大叔级的“老民警”。
  那天晚上我走出地铁站,月明星稀,广场上还残留着白天的热气。远处高楼大厦的灯光若隐若现,马路上一辆大车驶过,轰轰烈烈,绝尘远去。地铁站像一条靠岸的船,轻轻在城市的大海中漂浮。晚风拂过,它聚拢的人间烟火又在城市中四散开来,成为大北京最为恬静和安宁的气息。
  几个小时后,它又将发起光来,承载一片喧嚣。我忽然觉得,它好美啊!
  (摘自微信公众号“YOUNG财经”)
  【适用话题】职业选择 人间观察家 公共秩序守护者
  @彩虹兔:那是发生在2016年的事,那天我手里拿着公交卡,地铁到站后下车时,手里的公交卡掉下去了,我能看到我的卡在下面。我馬上跟工作人员说明情况,他们说找到就会还给我。在中秋节前告诉我找到了,原本我不抱希望的,毕竟地铁上人流量这么大,我这件小事应该会被遗忘。后来公交卡真的回到我手里了。地铁的工作人员真的好好啊,为他们点赞!
  @小桃:城市像只巨兽,不停地朝前跑。地铁是它的脉搏,也跟着不眠不休。站在地铁里,当代社会的点点滴滴都能在这里短促地折射出来。感谢地铁警察。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意在引导考生关注时代与社会,使考生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树立积极健康品质,弘扬社会正能量,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体现高考的育人的导向功能。因此,热点时事成为高考作文关注的主要对象,每一个时事热点,或宏大故事,或百态生活,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对象;每一个时代主题,或发展方向,或成长空间,都需要考生认真对待,需要考生能够联系,有事要叙,有感要发,有情要抒,以达到考查考
期刊
新闻回放 >>  “恭喜您抢到优惠券,记得截图去门店领取哦。”“请不要在群里发小广告,违者要踢出群哦。”安静的房间里,只听见电脑键盘的敲击声。一个年轻人端坐在桌子前,一边点开微信群查看消息,一边选择合适的用语,及时回复群友。这就是社群管理师徐若言每天的工作常态。作为专职服务某连锁快餐企业的社群管理师,她管理着近300个企业微信群,按照每个群200人计算,就是近6万人。在上海这样的社群管理师还有很多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潘际銮,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潘际銮已94岁高龄,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早在1984年,由潘际銮排名第一完成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
期刊
新闻回放 >>  “你跑去郑州又跑回来干吗?去把病毒带回来?”2021年8月初,驰援郑州的志愿者叶先生回广州却被骂哭的视频,引发热议。8月2日,已经35岁的叶先生发布澄清视频,视频中的他一度哽咽。“我只是想去帮助那边的人民,从没想过把病毒带回来。”叶先生表示,得知郑州疫情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根据防疫要求,進行测温和核酸检测,并接受了隔离。事后,广州市花都区防疫领导小组组长联系到叶先生,称花都区政府对
期刊
湖南16口居家隔离成网红之家:安排好吃饭是头等大事  因曾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湖南益阳赫山区的铂金汉宫小区部分楼栋列为“中风险”区域。住在该小区的蔡婷和前一天造访她家的昆明亲友蔡烨等16人只能留在家中一起隔离。128平方米的房子,挤着10个大人6个小孩,这种生活状态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大人们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一大家子的伙食,所以整个白天不是在做饭就是在准备做饭。志愿者送菜上门,需要七大包食物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所普通高中的一个班级,学生来自各种家庭,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有的则是外来打工者。一些同学有优越感,学习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认真;一些同学埋怨命运,觉得自己出身寒门,努力了将来也未必能跟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暗下决心,埋头苦学,他们坚信:圆梦的道路无论多么艰险,路的尽头一定是梦圆。  针对同学们的思想现状,班主任准备召开一次以“自立自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21年7月,针对部分美国政客及媒体捏造的新冠病毒系“实验室泄漏”一说,新华社制作了一期脱口秀节目《彭博社为何将美国列为“全球抗疫排名”榜首》。节目主持人国社小姐姐王迪迩凭借超高的颜值和风趣幽默的措辞吸睛无数,节目中的她表演精彩、英文发音周正、肢体语言极具感染力,巧妙地对各种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又不失诙谐的驳斥,不仅俘获了国内的粉丝,也俘获了大批国际铁粉。国外网友好评如潮,
期刊
新闻回放 >>  暑期,作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奶茶,迎来销售旺季。但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2021年上半年对多个品牌奶茶店突击检查发现,食品标签不明确、冰箱内食物不加盖、操作区卫生不达标、物品与食品混放等现象普遍存在。2021年暑期,新华社记者“卧底”网红奶茶店“奈雪的茶”,发现多家分店存在蟑螂乱爬、水果腐烂、抹布不洗、标签不实等问题。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奶茶经营者应更多把精
期刊
作文君:  很多人知道舒乙,是因为他是老舍之子,可舒乙绝不仅是“文学巨匠之子”,更是一个闪光独立的人。他弃理从文,为老舍先生的研究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他全心投入不断奔走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研究他总是亲力亲为调查考证;他热心弘扬京味文化,呼吁保护老北京文化和京杭大运河,很多老北京城的古建筑也因舒乙的坚持而幸存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土机下。……舒乙这一生是极为丰富的一生,与父亲彼此独立,又密不可分。
期刊
作文君:“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想必红色主旋律话题会再次成为中高考热门写作话题。中央档案馆联合央视新媒体中心推出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精选中央档案馆大量馆藏珍贵档案,生动讲述档案背后的人物和故事:青年李大钊在日本写下的一篇文章传遍大江南北、23岁的青年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登上共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