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明确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指明了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在现时期的必要性。
关键词:安全文化;作用;现状;对策
“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欢乐的阶梯”,安全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校园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学校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近几年来,校园安全特别是高校校园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安全生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而高校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多样性“产品”的主要基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国家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决策的高度,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思考和探索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学校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预防和减少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安全事故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学校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
(1)社会影响作用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可能仅仅封闭在校园内,随着高校与社会对接的日益紧密,大学开放性程度日益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也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为社会所用,同时,也需要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不断自我完善。
(2)行为导向作用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理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3)安全保护作用
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或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学校及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
(4)培育人才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长远的。
(5)协调发展作用
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知识结构。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深入研究匮乏
做安全工作,绝大多数学校尚停留在感性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尤其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很是匮乏。例如,学校没有形成安全文化体系、没有安全文化评价标准、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发展脉络等等。
2、法治意识淡薄
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一些案件来看,尽管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湘潭大学曾爱云、陈华章杀人案等。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为70%,并且大学生犯罪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约占高校总人数的1.26%。
3、宣传教育缺少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安全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虽然高校力图通过课堂安全教育、制定安全手册、召开专门会议等方式来贯穿安全理念,但从效果来看,学生对这种教育模式并不认可,究其根源,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事例分析,也缺乏足够的数据作为佐证,从而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多处于成长期,其学生在思想上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从而在思想上没有对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由于安全文化不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无需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把握程度,一旦文化本身无法依靠自身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则这种安全文化必然会流于形式。
4、社会问题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变革,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的缺失、诚实守信的危机、挥霍浪费的严重及“拜金、拜权、个人主义”等。这些都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隐性推手。 5、家庭安教观念薄弱
家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观念薄弱,在安全文化方面有相当多的父母不能成为孩子道德成长的引领者,家庭中缺少甚至根本没有阅读安全文化的氛围,忽视劳动习惯的养成,忽视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养成,许多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直呼,“中国的家庭教育几乎是荒废的!”。例如,近日媒体报导的李天一的案件,足以引起了人们对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思考。
6、安全监督管理不力
学校安全监管虽有专门部门负责,但由于缺少详细的安全评价体系,往往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各级、各层面的检查看似勤快,但普遍侧重于查看书面材料,而轻于实际,实际监管不力。
7、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缺失
国家对有关食品、交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安全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形成了一定的安全评价体系,但并没有使“安全”这一重大课题形成一种“文化”,对于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就更是缺失。
三、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安全文化用语建设
事物的发展总是以表及里,由里到外,循序渐进的过程。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亦是如此,安全用语说的人多了,思考的人多了,做的人就更多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氛围就形成了,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也就渐渐形成了。
2、加强安全文化理念建设
一是信念:信条、理想 、生命;一是价值∶道德、审美、精神。安全观念重在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让每一个人切实认识到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安全工作无小事。工作中遇到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而且要求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有主人翁的姿态,全体员工都需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遇到情况,及时制止,防患于未然。安全建设必须 “认识到位、高度负责、有的放矢、预防为主、标本兼治”。
3、加强安全文化宣传建设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现如今,宣传作为一种开放性强、包容性广的传播手段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宣传在的意义与作用。把宣传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发展抓宣传、抓好宣传促发展,在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中提高理论实效、体现自身的价值。不仅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宣传工作还应该抓好宣传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4、加强安全文化硬件建设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确保校园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硬件支撑。对使用时间久,收发作业多,老化程度高的设备,要抓好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不断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能。同时抓好改造,夯实硬件建设基础,在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中,瞄准最新科技成果,注重使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落实日常维护保障制度,另外,搞好创新,提高科技监管水平,充分发挥高科技效能。
5、加强安全文化制度建设
安全文化制度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又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学生通过遵守安全制度,从而规范安全行为。首先,明确建立安全制度文化的目的;其次,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内容;再次,落实安全制度文化的责任,设立安全制度文化执行机构。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对各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到位。学校安全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所必需的,学校只有不失时机地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6、加强安全文化网络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的脉络必须泾渭分明,有章可循。安全文化网络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与纲领,应自上而下,从教师到学生,从个人到集体,从校内到校外,从研究到实践,从监督到自觉有序进行。各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不同的网络结构图组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7、加强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
评价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的事情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工作进程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可以从制度建设、校园安全、校园环境、校园安全文化、文明创建、校园稳定等方面设立一级指标;从工作体制、工作制度、工作保障、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安全、身心安全、环境安全、防范安全、国家安全、舆论安全、教育宣传等方面设立二级指标;当然还可设立三级指标,但各级指标必须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通过评价体系建设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高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高校安全工作正经历着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安全建设工作正在经历由简单意识到文化理念的转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邹长城.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2005(2):87-88
[2]姚连伟.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61
[3]卢一. 校园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http://www.docin.com/p-509639932.html
[5]安全管理http://www.safehoo.com/Essay/Else/200904/25222.shtml
作者简介:
纪兆东(1977-),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工作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讲师。
关键词:安全文化;作用;现状;对策
“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欢乐的阶梯”,安全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校园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学校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近几年来,校园安全特别是高校校园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安全生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而高校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多样性“产品”的主要基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国家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决策的高度,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思考和探索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学校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预防和减少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安全事故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学校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
(1)社会影响作用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可能仅仅封闭在校园内,随着高校与社会对接的日益紧密,大学开放性程度日益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也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为社会所用,同时,也需要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不断自我完善。
(2)行为导向作用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由于高校中的部门、院系较多,各部门、院系的职能及人员的职责不尽相同,个人或部门对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级各类人员按照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来协调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当安全理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3)安全保护作用
师生员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就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就能够自觉地或潜意识地安全地学习、工作、生活、生存,从而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个人、学校及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
(4)培育人才作用
校园安全文化以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目标。广大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竞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都是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安全文化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统一起来,对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长远的。
(5)协调发展作用
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知识结构。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深入研究匮乏
做安全工作,绝大多数学校尚停留在感性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尤其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很是匮乏。例如,学校没有形成安全文化体系、没有安全文化评价标准、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发展脉络等等。
2、法治意识淡薄
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一些案件来看,尽管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湘潭大学曾爱云、陈华章杀人案等。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为70%,并且大学生犯罪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约占高校总人数的1.26%。
3、宣传教育缺少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安全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虽然高校力图通过课堂安全教育、制定安全手册、召开专门会议等方式来贯穿安全理念,但从效果来看,学生对这种教育模式并不认可,究其根源,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事例分析,也缺乏足够的数据作为佐证,从而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多处于成长期,其学生在思想上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从而在思想上没有对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由于安全文化不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无需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把握程度,一旦文化本身无法依靠自身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则这种安全文化必然会流于形式。
4、社会问题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变革,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的缺失、诚实守信的危机、挥霍浪费的严重及“拜金、拜权、个人主义”等。这些都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隐性推手。 5、家庭安教观念薄弱
家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观念薄弱,在安全文化方面有相当多的父母不能成为孩子道德成长的引领者,家庭中缺少甚至根本没有阅读安全文化的氛围,忽视劳动习惯的养成,忽视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养成,许多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直呼,“中国的家庭教育几乎是荒废的!”。例如,近日媒体报导的李天一的案件,足以引起了人们对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思考。
6、安全监督管理不力
学校安全监管虽有专门部门负责,但由于缺少详细的安全评价体系,往往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各级、各层面的检查看似勤快,但普遍侧重于查看书面材料,而轻于实际,实际监管不力。
7、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缺失
国家对有关食品、交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安全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形成了一定的安全评价体系,但并没有使“安全”这一重大课题形成一种“文化”,对于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就更是缺失。
三、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安全文化用语建设
事物的发展总是以表及里,由里到外,循序渐进的过程。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亦是如此,安全用语说的人多了,思考的人多了,做的人就更多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氛围就形成了,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也就渐渐形成了。
2、加强安全文化理念建设
一是信念:信条、理想 、生命;一是价值∶道德、审美、精神。安全观念重在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让每一个人切实认识到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安全工作无小事。工作中遇到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而且要求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有主人翁的姿态,全体员工都需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遇到情况,及时制止,防患于未然。安全建设必须 “认识到位、高度负责、有的放矢、预防为主、标本兼治”。
3、加强安全文化宣传建设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现如今,宣传作为一种开放性强、包容性广的传播手段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宣传在的意义与作用。把宣传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发展抓宣传、抓好宣传促发展,在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中提高理论实效、体现自身的价值。不仅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宣传工作还应该抓好宣传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4、加强安全文化硬件建设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确保校园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硬件支撑。对使用时间久,收发作业多,老化程度高的设备,要抓好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不断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能。同时抓好改造,夯实硬件建设基础,在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中,瞄准最新科技成果,注重使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落实日常维护保障制度,另外,搞好创新,提高科技监管水平,充分发挥高科技效能。
5、加强安全文化制度建设
安全文化制度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又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学生通过遵守安全制度,从而规范安全行为。首先,明确建立安全制度文化的目的;其次,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内容;再次,落实安全制度文化的责任,设立安全制度文化执行机构。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对各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到位。学校安全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所必需的,学校只有不失时机地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6、加强安全文化网络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的脉络必须泾渭分明,有章可循。安全文化网络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与纲领,应自上而下,从教师到学生,从个人到集体,从校内到校外,从研究到实践,从监督到自觉有序进行。各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不同的网络结构图组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7、加强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
评价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的事情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工作进程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建设可以从制度建设、校园安全、校园环境、校园安全文化、文明创建、校园稳定等方面设立一级指标;从工作体制、工作制度、工作保障、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安全、身心安全、环境安全、防范安全、国家安全、舆论安全、教育宣传等方面设立二级指标;当然还可设立三级指标,但各级指标必须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通过评价体系建设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高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高校安全工作正经历着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安全管理经历了事后处理型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控制与评估为重点的预防安全管理转变;安全建设工作正在经历由简单意识到文化理念的转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邹长城.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2005(2):87-88
[2]姚连伟.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61
[3]卢一. 校园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http://www.docin.com/p-509639932.html
[5]安全管理http://www.safehoo.com/Essay/Else/200904/25222.shtml
作者简介:
纪兆东(1977-),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工作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