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权益原论:从财产到控制

来源 :中外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数据权益在法律上如何定位和保护是当前互联网法学面临的理论难题.既有的理论主张主要从信息私权和财产权角度试图将数据纳入实体权利的框架中,参照传统私权规则来对企业数据进行调整.信息私权中的“数据库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规则与企业数据保护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在实质利益形态和涵盖范围上有根本差别,由此导致“信息内容保护”导向的失败.企业数据保护问题源于互联网的普及,只在数字技术语境中才有意义,故必须在区分信息问题和数据问题类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由此企业数据权益应在整体上作为一个纯粹的数据问题予以讨论,企业数据财产理论因其客体无法确定很难成立.企业数据在利益形态上表现为对现实数据的有限自我控制,这种事实控制所合法律利益本质上体现为信息自由.基于此,企业数据的保护应当以维护数据的控制为基础,可通过侵权法、合同法和竞争法对围绕数据控制的争夺可能涉及的各种实际利益进行保护.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五禽之戏"的语言逻辑分析、对历史文献中的华佗"五禽之戏"练法剖析、对诗词中的五禽戏信息释析,指出历来把五禽戏视为导引术是值得商榷的,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记载的五禽戏并非华佗"五禽之戏"的本来面目.华佗"五禽之戏"的实质应是融技击、疗疾和养生于一体,其推进了导引术与技击潜在的结合之势,对后世拳术的兴盛和繁荣也有积极的影响.
检察提前介入侦查脱胎于20世纪饱受诟病的“一长代三长”“联合办案”方式,后经司法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改造,逐渐发展完善,其功能为提升办案质效、强化侦查监督,理论基础为“公诉准备说”和“法律监督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检察提前介入监察在规范与实践中逐渐被提及运用.与检察提前介入侦查不同,监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和职权配置,以及监察程序的完整性、闭合性和自洽性,使“监察独立说”成为检察提前介入监察的基本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引领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主要是为了配合协助监察机关,提升其在反腐工作中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
条件是否具有溯及力是民法上的一个传统问题.在附条件处分中,条件具有溯及力的,附条件权利人能够自始取得物权,并在未决期间内享有物权性保护(直接保护).附条件权利人在未决期间处分标的物的,处分能够溯及至条件成就前生效(间接保护).条件的溯及力会在履行返还、孳息归属和当事人权责等方面引起一些不当法律后果.条件的即时效力能够避免前述不当后果,但附条件权利人无法享有直接保护与间接保护.现行法在承认条件即时效力时,有必要设立一个特殊保护机制,配置期间处分无效规则,以确保附条件权利人能够正常取得物权.附条件权利人的利益
个人信息权益的权益构造,包括内部构造和对外部其他主体相关权益的支配关系两个部分,由个人信息保护法治的价值取向所决定.个人信息权益的内部构造由“本权权益”与保护“本权权益”的权利构成.个人信息权益之“本权权益”主要包括人格尊严、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利益,但不包括财产利益;保护“本权权益”的权利主要包括同意(或拒绝)的权利以及知情、查阅、复制、转移、更正、补充、删除、请求解释说明等权利.个人信息权益对处理者和国家机关获得的个人信息数据同时具有外部约束力.处理者对合法处理所得的个人信息数据享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