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智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iau2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以博大宽容的胸怀来面对他们,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一些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关键词:教师;学生;博爱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9-1
  一、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耐心引导,用自己的“智慧”寻找方法
  在我任教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同龄中相对要比别的孩子懂事,爸爸妈妈上班较辛苦,也很忙,放学后都是自己烧饭,同时还要照顾比自己年龄略小的妹妹。学校里,待人有礼貌,尊敬老师,关心同学。从这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学生,问题是他却不喜欢上学读书,经常不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并找他谈话。第一次谈话过后,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表示虚心承认错误,并保证改正一些不好的习惯。时间过了不久,这个学生依旧老样子。第二次的谈话他的家长也到了场,与家长沟通的同时他再一次做了保证,一定不会再要爸爸妈妈还有老师失望。临近学期末,我发现他上课不专心,经常会有小动作,并且东张西望的。课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问他好多话,可是他一直低头不做声,当我快要对他无话可说的时候,他用一种很低的语调,说不喜欢上学,甚至害怕并讨厌上学,一时间,我觉得这个孩子怎么会有如此的想法,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厌学,长远的求学路该如何走下去,同时我却不知该如何开导他,我陷入了困境。
  事后,我进行了深思,生本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我意识到了我们把孩子厌学看得过于简单,所以在孩子出现厌学时,只是着急地、一味地问“怎么办?”,而忘了问问“为什么?”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讨厌学习,甚至厌恶学习,逃避学习。表现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如果孩子成绩出现落差,自己就会越来越没有信心,害怕交际交往等。
  二、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让孩子因为你的“智慧”而走出困境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师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为每一个孩子编织美好的未来。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生的一切成就都是和老师的付出成正比的。
  面对厌学情绪频发的学生,如果任由他们继续下去的话,他的一生可能就此沉沦了。如果真的如此,那为人师的是不是有很大的责任呢?至此,我想我作为老师应该不厌其烦地常与个学生家长沟通,多了解学生在家的一些情况,必要的话并多做几次家访,在校尽量多关心关心他们,课上尽可能的多要他们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与鼓励和赞许。在对孩子做好厌学的心理辅导的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首先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多鼓励孩子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二是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在辅导孩子是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三是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个孩子真的有了进步!
  三、尝试换位思考、善于思考,教育需要“智慧”的爱
  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我们的教育方法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所谓“因材施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技巧。方法对了,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曾经来过一个新学生,由于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加上语言不通,他便显得尤为古怪,经常是独来独往,有时候也不完成作业,面对老师的批评甚至还愤愤不平。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采取过很多方法,或请家长,或单独教育……但效果都不明显。哥德曾说“如果你以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如其所是,但如果你以他应该或可能的样子对待他,它将成为他应该或可能的样子”。后来我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适时对他大肆表扬一番。如此一来,慢慢的他开始敞开心扉,有了很多新的玩伴。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他竟能写得一手好作文,不仅用词精炼,句子优美,而且总能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我推举他参加了小记者站。从那以后,他更加自信了。倔强的他似乎收起了满身的棱角,慢慢地也能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了。为此,我感到十分欣慰。
  智慧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教师太重要了。比如一个好学生忽然和某个问题学生交往增加,教师提醒学生:“你小心学坏(近墨者黑)。”为什么教师不反过来想一想,这位好学生可能使那问题生“近朱者赤”呢?教师要习惯于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在刨根问底中思考,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怎样的思考才是有智慧的思考,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智慧的教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我们作为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
  爱,需要智慧。面对儿子,我需要做一个聪明的妈妈,面对我的学生,我需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会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体会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阔达的人生境界。
其他文献
我爱我的儿子梁爽。他小学五年级。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年龄,我因此常帮他“侍弄”他那小小心灵的苗圃。  我系俗人,仅能以俗人的观念和方式教子。故我对儿子首先的教诲是——人的内心世界,或言人的心灵,大概是最容易招惹尘埃、沾染污垢的,“时时勤拂拭”也无济于事。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好比人的居处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而根本不拂拭,甚至不高兴别人指出尘埃和污垢,则是大不可取的态度,好比病
摘 要:本文认为问题意识会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把幼儿当作学习的主体,对幼儿的自主性给予充分的尊重,才能有利于幼儿个性,尤其是幼儿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意识;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