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4日凌晨,新西蘭南岛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震中位于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以西40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0公里。这场与年初海地地震强度相当的强震,截至目前还保持了0人死亡,2人重伤的纪录。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属于地震、火山频发地区。1900 年以来,新西兰平均每两三年就会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却极少。数据显示,新西兰上一次发生有人死亡的地震是在1968年,当时南岛的西岸发生7.1级地震,造成3人丧生。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John Key) 9月4日在克赖斯特彻奇视察灾情时说:“无人在地震中丧生绝对是个奇迹。”随着供电系统、道路保障、机场等的逐渐恢复,人们开始在“奇迹”背后发现了一系列创造“奇迹”的蛛丝马迹。
首先,建筑的隔震技术在减灾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据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公布的材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新西兰就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举例来说,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由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为抗震专门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在民居中的大面积推广也降低了地震的伤害。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西兰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这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得以在全国推广,目前,新西兰有80%左右的低层和多层住宅采用这种建筑方式。
正在上海世博会访问的加拿大温哥华市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认为,此次新西兰地震零死亡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轻型木结构房屋。”因为地震发生时,木质房屋不会像砖混结构的建筑那样容易被自身的重量压垮。而且木材本身就是一种柔性较强的建筑材料,一般不会对人构成致命伤害。
另外,新西兰完善和严格的建筑法规也大大降低了“豆腐渣”工程的可能性。震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地质、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马莎·萨维奇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新西兰拥有非常完善的建筑法规……这意味着与海地相比,新西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更强。”
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作了具体规定,规定要求设计师完成图纸设计后,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审核;并且,在建筑物出现问题时实行“问责制”,依法严惩有关人员,起到了司法监督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一隔(隔震技术)、一轻(轻型建筑)、一法规(《建筑法》)”外,新西兰对于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更是注重细水长流的效果。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英国《每日邮报》9月7日发表的《亲历新西兰地震》文章中,新西兰居民杰奎琳讲述了她和丈夫在地震发生的40秒内,如何利用平常的逃生演习迅速转移至厕所内的过程。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也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分散巨灾风险。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属于地震、火山频发地区。1900 年以来,新西兰平均每两三年就会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却极少。数据显示,新西兰上一次发生有人死亡的地震是在1968年,当时南岛的西岸发生7.1级地震,造成3人丧生。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John Key) 9月4日在克赖斯特彻奇视察灾情时说:“无人在地震中丧生绝对是个奇迹。”随着供电系统、道路保障、机场等的逐渐恢复,人们开始在“奇迹”背后发现了一系列创造“奇迹”的蛛丝马迹。
首先,建筑的隔震技术在减灾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据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公布的材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新西兰就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举例来说,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由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为抗震专门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在民居中的大面积推广也降低了地震的伤害。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西兰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这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得以在全国推广,目前,新西兰有80%左右的低层和多层住宅采用这种建筑方式。
正在上海世博会访问的加拿大温哥华市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认为,此次新西兰地震零死亡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轻型木结构房屋。”因为地震发生时,木质房屋不会像砖混结构的建筑那样容易被自身的重量压垮。而且木材本身就是一种柔性较强的建筑材料,一般不会对人构成致命伤害。
另外,新西兰完善和严格的建筑法规也大大降低了“豆腐渣”工程的可能性。震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地质、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马莎·萨维奇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新西兰拥有非常完善的建筑法规……这意味着与海地相比,新西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更强。”
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作了具体规定,规定要求设计师完成图纸设计后,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审核;并且,在建筑物出现问题时实行“问责制”,依法严惩有关人员,起到了司法监督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一隔(隔震技术)、一轻(轻型建筑)、一法规(《建筑法》)”外,新西兰对于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更是注重细水长流的效果。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英国《每日邮报》9月7日发表的《亲历新西兰地震》文章中,新西兰居民杰奎琳讲述了她和丈夫在地震发生的40秒内,如何利用平常的逃生演习迅速转移至厕所内的过程。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也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分散巨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