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ma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00—2010年分地区面板数据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实证分析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到了不同教育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其他文献
摘要:把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与项目绩效评价相结合,建立用于竣工决算审计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决算审计扣分法来计算评判集,实现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绩效评价;通过工程案例应用表明,该评价方法新颖、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期刊
管理效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企业已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僵硬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但与大型跨国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认为,影响企业管理效率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管理理念问题  我国企业基本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但在管理理念上仍一定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行
期刊
在房地产市场的诸多问题中,被政府和公众指责最多的就是投机、投资性购房行为的泛滥。多数舆论都认为,开发商的贪婪和炒房客们肆意投机,是造成房地产价格越涨越高、让人无力承受的主要原因。  一、关于针对投机的调控政策——舍本逐末,短期或有效,长期于事无补  我们认为,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包括,投机客观效果是什么?房地产市场投机盛行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什么?对一个投机盛行的市场,真正需要治理的是什么?  (一
期刊
房地产市场上“价格上涨过快”与“市场过热”语义不尽相同。“市场过热”不仅意味着资产价格上涨过快、价格水平过高,还包括了“投资过热以及资源错配”,包含了“过热”后的“烂尾楼”形式的大规模资源浪费。这里“过热”是对“泡沫”一词谨慎的替代。  对“投资过热”的担忧,导致了宏观调控者对房地产调控始终从控制价格和控制投资两方面同时入手。即使在2007年以后的调控中,虽然认同了“供不应求”的现实,并开始强调加
期刊
摘要:当前,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集体企业中的非正规岗位是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存在的主体。从资本劳动替代性来看,当正规就业市场中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愈来愈大时,大学生正规就业市场的就业弹性就会变小,其吸纳新增大学生劳动力的数量就会下降,相应毕业生进入非正规就业市场的人数也愈来愈多,进而造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供给持续增加,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
期刊
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房价变化的长期趋势是“房价收入弹性大致为1”。意味着在长期,住宅价格的上涨速度与人均(名义)收入的增长速度大致同步。根据我们的研究判断,2003—2010年我国的房价收入弹性约为1.4,的确存在上涨过快的问题。  然而,我们的判断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现有的两个正式公布的房价值数似乎并不支持“上涨过快”的判断……  一、我国现有房价指数的缺陷  我国目前正式公布的两个房价指数
期刊
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超过了人均收入增速,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高企,引发政府对“房地产价格泡沫”和对“民怨沸腾破坏稳定”的担忧。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现象进行调控显然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一、与众不同的房地产市场,注定不能独善其身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典型地包括,政府掌控土地吞吐、货币吞
期刊
我国2003—2010年房价收入弹性约等于1.4,表明我国的确存在“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我国的房价上涨过快,其中有正常的成分,也有非正常的成分。  正常的成分是指,通常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住房需求增长会很快,而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往往会滞后于需求变动,导致住房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供不应求和房价高企,房价上涨幅度大于人均收入增幅,房价收入弹性大于1。这是一种正常的、但应是短期的现象。非正常的成分在
期刊
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  合理的房价变动趋势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它是我们进行房价调控的基础,也是未来确定调控方向、把握调控力度的客观依据。  一、收入变动在趋势上决定房价走势  以美国、英国、日本、爱尔兰、新西兰、香港地区为代表(见图1—图6),其长达40年左右的房价变化表现出以下规律:  第一,房价涨幅围绕收入(名义)增长率波动,表明房价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变动在趋势上决定房价的
期刊
2011年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难叠加,泰国洪灾、欧债危机及日元升值等一系列负面因素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政府通过追加庞大预算等多种措施支持灾后重建和促使经济重回增长轨道。目前,日本经济已出现温和回升迹象,但中长期看,日本政府须有效应对去核化、产业空心化、老龄化和政府债务问题四大挑战。  一、2011年日本经济形势回顾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15854人遇难、3155人失踪,34万余名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