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政治课教师应该围绕拓展教学内容、坚持正面灌输、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思考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166-01
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教学实践表明: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把握改进课堂教学的总思路和总方向,方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1 关于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要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用新的科学理论来充实和丰富,才能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十七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因为:第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既能用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充实教学内容,又能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学生,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第二,也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三,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和历史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必须加强政治课教学中的正面灌输,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从性质上来说是德育课,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正面灌输,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课中的正面灌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第一,正面灌输是一个灌输和疏导相统一的教育过程,决不能把灌输仅仅看成是单纯的说理和严肃的说教;第二,正面灌输是一个说理和动情相一致的过程,决不能把灌输理解为我说你听以势压人;第三,正面灌输是一个引导和参与相结合的过程,决不能把灌输理解为可不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强制地从外部硬灌。
通过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直接正面灌输给学生,这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实现思想政治课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立志成才,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总方向,使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成效。
(3)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发挥程度,制约了学生对正面灌输的可接受性,影响着课堂教学中正面灌输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和归宿,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主观努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消极被动,缺乏自觉性、主动性,也就无法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一言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教学原则,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兴趣,端正动机,明确目的,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接受教师向他们灌输的正确道理。可见,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与否和发挥程度,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好坏的根本标志,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4)必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
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学习的基础。一般地说,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成正相关,学生的智力水平高就能取得较大地学习成效,学生的智力水平低,学习成效较小。然而,客观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成效并不全都成正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成负相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成效不高,另有一些智力状况一般的学生其学习成效却不低。原因何在?从学生的心理因素上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而且也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其先天成分较多,人的非智力因素则是后天的较多。在学生智力程度和智力水平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对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意义尤为突出。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更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自觉接受教师的正面灌输。
2 结语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端正教育思想,加强正面灌输,强化德育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作为教师必须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作用。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166-01
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教学实践表明: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把握改进课堂教学的总思路和总方向,方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1 关于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要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用新的科学理论来充实和丰富,才能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十七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因为:第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既能用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充实教学内容,又能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学生,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第二,也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三,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和历史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必须加强政治课教学中的正面灌输,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从性质上来说是德育课,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正面灌输,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课中的正面灌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第一,正面灌输是一个灌输和疏导相统一的教育过程,决不能把灌输仅仅看成是单纯的说理和严肃的说教;第二,正面灌输是一个说理和动情相一致的过程,决不能把灌输理解为我说你听以势压人;第三,正面灌输是一个引导和参与相结合的过程,决不能把灌输理解为可不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强制地从外部硬灌。
通过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直接正面灌输给学生,这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实现思想政治课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立志成才,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总方向,使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成效。
(3)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发挥程度,制约了学生对正面灌输的可接受性,影响着课堂教学中正面灌输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和归宿,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主观努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消极被动,缺乏自觉性、主动性,也就无法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一言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教学原则,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兴趣,端正动机,明确目的,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接受教师向他们灌输的正确道理。可见,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与否和发挥程度,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好坏的根本标志,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4)必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
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学习的基础。一般地说,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成正相关,学生的智力水平高就能取得较大地学习成效,学生的智力水平低,学习成效较小。然而,客观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成效并不全都成正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成负相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成效不高,另有一些智力状况一般的学生其学习成效却不低。原因何在?从学生的心理因素上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而且也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其先天成分较多,人的非智力因素则是后天的较多。在学生智力程度和智力水平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对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意义尤为突出。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更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自觉接受教师的正面灌输。
2 结语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端正教育思想,加强正面灌输,强化德育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作为教师必须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