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已经进入高中新课改的第二轮,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占据一席之地,因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一、新课改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加上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尤其要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二、生活的外延填补语文的外延
一是走进网络和图书馆。鲁迅曾以孩子学说话为例,说他们“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字的意义”。“我们先前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细细品味这段话,其目的并不是否认教师引导、点拨的重要作用,只是想说明,让学生广阅、博览、多感知有多么重要!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现代教学以寻找教育契机为主。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面对众多的图书,学生惊叹知识的无穷无尽,通过自由活动、自由阅读,了解了图书的分类办法。对于学生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去寻找,并和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是走进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才能具体、灵敏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旨趣;如果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文字就只是干瘪死板的符号。可见,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对新课改的作用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些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错别字普查” “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课原来是那么有趣、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
四、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见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提高语文素质,就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
最后,我想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最好的诠释。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俊民中学)
一、新课改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加上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尤其要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二、生活的外延填补语文的外延
一是走进网络和图书馆。鲁迅曾以孩子学说话为例,说他们“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字的意义”。“我们先前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细细品味这段话,其目的并不是否认教师引导、点拨的重要作用,只是想说明,让学生广阅、博览、多感知有多么重要!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现代教学以寻找教育契机为主。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面对众多的图书,学生惊叹知识的无穷无尽,通过自由活动、自由阅读,了解了图书的分类办法。对于学生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去寻找,并和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是走进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才能具体、灵敏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旨趣;如果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文字就只是干瘪死板的符号。可见,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对新课改的作用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些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错别字普查” “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课原来是那么有趣、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
四、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见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提高语文素质,就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
最后,我想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最好的诠释。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俊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