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红明,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被评为省市“十佳辅导员”、盐城市“十大杰出青年”、“盐城市名校长”、“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
故乡在黄海之滨,那湿地上的芦苇,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常常想,尽情地随风摆舞,应该就是芦苇生命的精彩吧!而我,就是那平淡无奇的芦苇,竭尽全力,只为追寻生命的季风,舞出自己的人生轨迹。
梦想,随爱潜入心田
1981年,懵懂青涩的我第一次离开故乡,离开那茂密、曼妙又不失柔韧的湿地里的芦苇,来到盐城师范学校。三年后,作为优秀毕业生,我被分配到了盐城市第一小学。我的教师生涯,也从这里拉开了帷幕。
盐城第一小学是盐城小学教育的航母,是一所涵养大气的学校,那儿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那是一所培养“大气儿童”的学校。生活在其中,我能时时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品味着教育的幸福。
就这样,带着初为人师的激情与忐忑,我真诚请教师傅,虚心向同事学习,认真备课,愉快教学,就在孩子们逐渐接纳我、越来越喜欢我的时候,女生小洁的一句话击碎了我的虚荣。
那天,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下着,我的课堂上却一如既往地洋溢着暖意,学生们大声积极地背诵着《悯农》。课中,我请小洁起来背诵,却不料她斩钉截铁回答说:“背不上!”在孩子们的窃窃私语和笑声中,我带着尴尬甚至一丝不知所措的羞愧,示意她坐下。可当全班同学背诵这首诗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小洁的嘴巴张得特别大,声音特别响亮。在她眼中,我甚至看到了报复式的“快乐”——孩子这是怎么啦?一时间,经验不足的我心乱如麻。
当我冷静下来时,父亲的身影浮现在眼前。虽然至爱的父亲没有见证我的成长,但他却留给我独特的生活方式——多思。思考,因此成了贯穿我血液的因子,成了一种本能。那一天,一向激情似火的我马上停下奔忙的脚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我想,该是有多大的不满才会让这个八岁的孩子如此顶撞老师?又该是经过多少次设计才有了她今天课堂上的“表演”?于是,我不再生气,感同身受的,是一个孩子的纠结与痛苦。
于是,我来到小洁家。在見到我的那一刹那,孩子的眼中飘过一丝惊讶和恐惧。这激发了我心底的爱怜。我改变主意,没有向她妈妈告状,只是在书房里搂着她谈心,想知道她为什么对我如此不满。没想到孩子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老师,我上课举手,你老不理睬我。”
我一时愕然:难道我给孩子们的感觉是这样的?我的热情,我的技巧,这些我以为最必须具有的素养,竟然敌不过对某些孩子的一时的疏漏!我本以为,孩子的举手并不是总要被回应,有时他们只是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愿而已。但小洁显然不是这样想的。
我能想象得到,她一次次举手,又一次次失望放下的无奈和伤心,也许还有其他更多复杂的情绪。不管怎样,我肯定是忽略了她,这本不是为师者的大错,但对小洁而言,这却是她伤心痛苦的全部理由——我有什么理由去如此伤害一个敏感的孩子?
从此,在我的课堂上,虽然不能让每一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我一定会用眼睛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他们,我喜欢他们。这正如孩子们在对我的评价里写到的:“吴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是小洁让我明白了:课堂,绝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天地,它还是生命舒展与从容的舞台。这也成了我最初的教育的愿望,并因此日渐成为我一直坚持的梦想。
正是这一朴实的教育理想,鼓舞着我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到了催促孩子生命发展的追求之中。后来,我做了年级主任、大队辅导员、副校长。在有了更大的平台之后,我的教育理想有了更好的实现之地。我引领着老师们努力呵护孩子们晶莹透亮的心灵,激扬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把教育的智慧融进其间,以纯粹的心念跟随理想,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
为了这样一个理想,我奋斗过,哭泣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无论是哪一种生命状态,只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只要让学生奏出生命的强音,我就会是一个幸福的师者。
德育,自然如同呼吸
作为德育学科的特级教师,我一直不断在思考,怎样的德育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使我在瞬间豁然开朗:真正的德育,就应该如呼吸一般自然。于是,我所追逐的“自然德育”探索之旅开始了。
首先,立足品德课堂。把品德课堂看成学校德育的根本,推进渗透式、渐进式、积淀式、濡化式的教学方式,打造科学、民主、和谐、共生、温润的课堂文化。“体验—分享”教学模式就是从品德课堂教学中提炼出的精髓,其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悟文本、提出问题——信息收集、自主探究——反馈交流、总结延伸。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思维、学会自我教育。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把握各学科德育因素,并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科渗透、人人参与”的德育格局,要求全体教职工既当知识的授业者,又当德育工作的传道者,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再次,开发校本课程。既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为此,我带领一批骨干老师,开创了有着显著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四色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程,编撰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四色文化”丛书。校本课程同时还衍生出“十大社团”“五节两周”等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样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德育文化体系。 其中,铁军精神烛照校园是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因为盐城本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闪烁着时代光辉的“铁军”精神薪火相传,具有恒久的魅力。学校前身是“叶挺小学”,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铁军精神,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学校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品牌。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搜集新四军的革命历史资料,采访老新四军,观看革命教育影片,编排革命教育题材的课本剧,歌唱革命歌曲,组建“红色宣讲团”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新四军的历史,更进一步地领悟了民族气节、铁军精神的内涵。“军营体验”“郊外野炊”“红色之旅”等体验活动,锤炼了学生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缅怀先烈事迹,弘扬长征精神”诗歌朗诵会,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激励着每一名师生。“民族精神代代传”德育展示课和“爱祖国迎国庆·弘扬红色文化”演讲比赛,课课皆为精品,句句撼动心灵。“知荣辱、树新风、破陋习”电子小报大赛、“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和“党是太阳我是花”书画大赛,融入了现代技术、艺术与美的教育元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心间一颗红色的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
“自然德育”就是让孩子们激情地参与、真切地体验、真诚地感动、温暖地感化,真正地发挥德育的享受功能,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灵动。
“四力”,找到心育的支点
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洒满阳光,才能驱散未来成长岁月里的阴霾。当教师们认真研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能力”“品质”这两个词语如暗长的隧道中夺目的明灯,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增强学生心理能力,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于是,学校在思考和探索中,最终明确根据学生实际,以增强学生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以下简称“四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同时,确定“四力”是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的教育。具体来说:
“感爱力”是对各种情感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学校通过“寻找爱的细节”来给爱表达的时空,培养学生感受亲情、师情、友情等爱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怀。因为寻找,孩子们充满深情地写到:“那天,我无意中到厨房里去,看见妈妈不仅剥好了一盘虾子,还用牙签把虾线一根一根地挑掉。我没有打扰妈妈,她专心挑去虾线的背影,就是妈妈给我的爱。”也有学生寫到:“校园里的蜡梅开花了,它的香味就像汤圆。”
“自信力”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总能保持从容平静的能力。学校通过“我和昨天比进步”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遇事敢当、处事敢为的魄力。孩子们用简单的线条,浅显的文字诉说着自己的进步。有的说:“我上次包的饺子,馅都被我包到了皮的外面。现在我包的饺子,好看得就像一瓣瓣橘子,也像一弯弯月牙。”有的说:“上次老师抽到我到讲台前背书,我紧张得一句也想不起来。现在,我已经登上了学校的‘小百家讲台’了。”
“耐挫力”是勇往直前、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通过“困难,我不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百折不挠、从容豁达的勇气。有孩子说:“这考砸的试卷,突然间变成了一块坚硬的石头,成了我向上攀登的台阶。”还有孩子说:“一次次坠落的风筝在考验我,可我不会放弃,我想到了一句话:一百次的不放弃,一定能换来第一百零一次的成功。”
“自控力”是对自身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握的能力。通过“我战胜了诱惑”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从容豁达的勇气。有学生用细腻的笔触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他在校外摊点前的心理活动:“那铁板鱿鱼的香味好像一根根带钩的鱼线,一直伸到了我的胃里,钓起了一只又一只馋虫。它们在我的胃里一边翻滚一边喊:鱿鱼好吃鱿鱼好吃……”
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除了“四力”主题活动,学校还采用心育家长会、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家庭小品和家访等活动,让家长先学一步,形成家校合力。通过春游、野炊、参观、采访、综合实践等活动,以及在相关媒体、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方式,让“四力”行动融入社会。
家庭,科学实验的摇篮
因为“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是我教育生命的永恒主线,所以那个春天,当我在科学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观察自己养的蚕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一个施惠于千千万万个孩子的项目——“家庭实验室”于是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学生家庭实验网络平台也因此搭建起来。
学校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的“梦想”实验,并发动每一个家庭,鼓励每一个孩子参加。你看,孩子们“吹出梦想”——泡泡乐,那吹出的不是泡泡,而是一个又一个纷飞的梦想。“推动梦想”——气球动力,小小气球在被孩子们合力地推动着,科学的梦想也随之起航。“撑起梦想”——支架承重,你能想象孩子们看到一张张纸片撑起一本书的惊喜与雀跃吗?那是孩子科学梦想发展的动力。“放飞梦想”——让鸡蛋飞,鸡蛋在孩子们的手中从四楼落下,竟然安然无恙,那种成功就是孩子们科学梦想的放飞。
就是这样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孩子们探究和创新的精神。截止目前,学校已有3000多名同学在家里建立了实验室,网站更是收到学生实验稿件15000多篇,评论近2万条,录用稿件9000多篇,网站点击率突破45万,另有500多个学生精心设计制作了科学之星展牌进行展览。
在家庭实验室这片沃土中,学生就像科学家一样,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探究科学的奥秘。孩子们通过一个个实验,积累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积聚着未来发展的创新资本,奠定终身学习的扎实基础。
回望过去,一路走来有欢欣也有困厄,但三十多年的从教路程,我从未放弃我的教育梦想——“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因为,我相信,即便是最普通的芦苇,一旦拥有了思想,她也就有了追逐梦想的权利。
我愿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实现我最美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故乡在黄海之滨,那湿地上的芦苇,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常常想,尽情地随风摆舞,应该就是芦苇生命的精彩吧!而我,就是那平淡无奇的芦苇,竭尽全力,只为追寻生命的季风,舞出自己的人生轨迹。
梦想,随爱潜入心田
1981年,懵懂青涩的我第一次离开故乡,离开那茂密、曼妙又不失柔韧的湿地里的芦苇,来到盐城师范学校。三年后,作为优秀毕业生,我被分配到了盐城市第一小学。我的教师生涯,也从这里拉开了帷幕。
盐城第一小学是盐城小学教育的航母,是一所涵养大气的学校,那儿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那是一所培养“大气儿童”的学校。生活在其中,我能时时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品味着教育的幸福。
就这样,带着初为人师的激情与忐忑,我真诚请教师傅,虚心向同事学习,认真备课,愉快教学,就在孩子们逐渐接纳我、越来越喜欢我的时候,女生小洁的一句话击碎了我的虚荣。

那天,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下着,我的课堂上却一如既往地洋溢着暖意,学生们大声积极地背诵着《悯农》。课中,我请小洁起来背诵,却不料她斩钉截铁回答说:“背不上!”在孩子们的窃窃私语和笑声中,我带着尴尬甚至一丝不知所措的羞愧,示意她坐下。可当全班同学背诵这首诗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小洁的嘴巴张得特别大,声音特别响亮。在她眼中,我甚至看到了报复式的“快乐”——孩子这是怎么啦?一时间,经验不足的我心乱如麻。
当我冷静下来时,父亲的身影浮现在眼前。虽然至爱的父亲没有见证我的成长,但他却留给我独特的生活方式——多思。思考,因此成了贯穿我血液的因子,成了一种本能。那一天,一向激情似火的我马上停下奔忙的脚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我想,该是有多大的不满才会让这个八岁的孩子如此顶撞老师?又该是经过多少次设计才有了她今天课堂上的“表演”?于是,我不再生气,感同身受的,是一个孩子的纠结与痛苦。
于是,我来到小洁家。在見到我的那一刹那,孩子的眼中飘过一丝惊讶和恐惧。这激发了我心底的爱怜。我改变主意,没有向她妈妈告状,只是在书房里搂着她谈心,想知道她为什么对我如此不满。没想到孩子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老师,我上课举手,你老不理睬我。”
我一时愕然:难道我给孩子们的感觉是这样的?我的热情,我的技巧,这些我以为最必须具有的素养,竟然敌不过对某些孩子的一时的疏漏!我本以为,孩子的举手并不是总要被回应,有时他们只是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愿而已。但小洁显然不是这样想的。
我能想象得到,她一次次举手,又一次次失望放下的无奈和伤心,也许还有其他更多复杂的情绪。不管怎样,我肯定是忽略了她,这本不是为师者的大错,但对小洁而言,这却是她伤心痛苦的全部理由——我有什么理由去如此伤害一个敏感的孩子?
从此,在我的课堂上,虽然不能让每一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我一定会用眼睛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他们,我喜欢他们。这正如孩子们在对我的评价里写到的:“吴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是小洁让我明白了:课堂,绝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天地,它还是生命舒展与从容的舞台。这也成了我最初的教育的愿望,并因此日渐成为我一直坚持的梦想。
正是这一朴实的教育理想,鼓舞着我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到了催促孩子生命发展的追求之中。后来,我做了年级主任、大队辅导员、副校长。在有了更大的平台之后,我的教育理想有了更好的实现之地。我引领着老师们努力呵护孩子们晶莹透亮的心灵,激扬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把教育的智慧融进其间,以纯粹的心念跟随理想,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
为了这样一个理想,我奋斗过,哭泣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无论是哪一种生命状态,只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只要让学生奏出生命的强音,我就会是一个幸福的师者。
德育,自然如同呼吸
作为德育学科的特级教师,我一直不断在思考,怎样的德育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使我在瞬间豁然开朗:真正的德育,就应该如呼吸一般自然。于是,我所追逐的“自然德育”探索之旅开始了。
首先,立足品德课堂。把品德课堂看成学校德育的根本,推进渗透式、渐进式、积淀式、濡化式的教学方式,打造科学、民主、和谐、共生、温润的课堂文化。“体验—分享”教学模式就是从品德课堂教学中提炼出的精髓,其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悟文本、提出问题——信息收集、自主探究——反馈交流、总结延伸。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思维、学会自我教育。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把握各学科德育因素,并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科渗透、人人参与”的德育格局,要求全体教职工既当知识的授业者,又当德育工作的传道者,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再次,开发校本课程。既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为此,我带领一批骨干老师,开创了有着显著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四色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程,编撰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四色文化”丛书。校本课程同时还衍生出“十大社团”“五节两周”等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样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德育文化体系。 其中,铁军精神烛照校园是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因为盐城本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闪烁着时代光辉的“铁军”精神薪火相传,具有恒久的魅力。学校前身是“叶挺小学”,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铁军精神,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学校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品牌。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搜集新四军的革命历史资料,采访老新四军,观看革命教育影片,编排革命教育题材的课本剧,歌唱革命歌曲,组建“红色宣讲团”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新四军的历史,更进一步地领悟了民族气节、铁军精神的内涵。“军营体验”“郊外野炊”“红色之旅”等体验活动,锤炼了学生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缅怀先烈事迹,弘扬长征精神”诗歌朗诵会,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激励着每一名师生。“民族精神代代传”德育展示课和“爱祖国迎国庆·弘扬红色文化”演讲比赛,课课皆为精品,句句撼动心灵。“知荣辱、树新风、破陋习”电子小报大赛、“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和“党是太阳我是花”书画大赛,融入了现代技术、艺术与美的教育元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心间一颗红色的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
“自然德育”就是让孩子们激情地参与、真切地体验、真诚地感动、温暖地感化,真正地发挥德育的享受功能,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精彩与灵动。
“四力”,找到心育的支点
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洒满阳光,才能驱散未来成长岁月里的阴霾。当教师们认真研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能力”“品质”这两个词语如暗长的隧道中夺目的明灯,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增强学生心理能力,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于是,学校在思考和探索中,最终明确根据学生实际,以增强学生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以下简称“四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同时,确定“四力”是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的教育。具体来说:
“感爱力”是对各种情感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学校通过“寻找爱的细节”来给爱表达的时空,培养学生感受亲情、师情、友情等爱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怀。因为寻找,孩子们充满深情地写到:“那天,我无意中到厨房里去,看见妈妈不仅剥好了一盘虾子,还用牙签把虾线一根一根地挑掉。我没有打扰妈妈,她专心挑去虾线的背影,就是妈妈给我的爱。”也有学生寫到:“校园里的蜡梅开花了,它的香味就像汤圆。”
“自信力”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总能保持从容平静的能力。学校通过“我和昨天比进步”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遇事敢当、处事敢为的魄力。孩子们用简单的线条,浅显的文字诉说着自己的进步。有的说:“我上次包的饺子,馅都被我包到了皮的外面。现在我包的饺子,好看得就像一瓣瓣橘子,也像一弯弯月牙。”有的说:“上次老师抽到我到讲台前背书,我紧张得一句也想不起来。现在,我已经登上了学校的‘小百家讲台’了。”
“耐挫力”是勇往直前、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通过“困难,我不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百折不挠、从容豁达的勇气。有孩子说:“这考砸的试卷,突然间变成了一块坚硬的石头,成了我向上攀登的台阶。”还有孩子说:“一次次坠落的风筝在考验我,可我不会放弃,我想到了一句话:一百次的不放弃,一定能换来第一百零一次的成功。”
“自控力”是对自身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握的能力。通过“我战胜了诱惑”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从容豁达的勇气。有学生用细腻的笔触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他在校外摊点前的心理活动:“那铁板鱿鱼的香味好像一根根带钩的鱼线,一直伸到了我的胃里,钓起了一只又一只馋虫。它们在我的胃里一边翻滚一边喊:鱿鱼好吃鱿鱼好吃……”
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除了“四力”主题活动,学校还采用心育家长会、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家庭小品和家访等活动,让家长先学一步,形成家校合力。通过春游、野炊、参观、采访、综合实践等活动,以及在相关媒体、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方式,让“四力”行动融入社会。
家庭,科学实验的摇篮
因为“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是我教育生命的永恒主线,所以那个春天,当我在科学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观察自己养的蚕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一个施惠于千千万万个孩子的项目——“家庭实验室”于是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学生家庭实验网络平台也因此搭建起来。
学校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的“梦想”实验,并发动每一个家庭,鼓励每一个孩子参加。你看,孩子们“吹出梦想”——泡泡乐,那吹出的不是泡泡,而是一个又一个纷飞的梦想。“推动梦想”——气球动力,小小气球在被孩子们合力地推动着,科学的梦想也随之起航。“撑起梦想”——支架承重,你能想象孩子们看到一张张纸片撑起一本书的惊喜与雀跃吗?那是孩子科学梦想发展的动力。“放飞梦想”——让鸡蛋飞,鸡蛋在孩子们的手中从四楼落下,竟然安然无恙,那种成功就是孩子们科学梦想的放飞。
就是这样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孩子们探究和创新的精神。截止目前,学校已有3000多名同学在家里建立了实验室,网站更是收到学生实验稿件15000多篇,评论近2万条,录用稿件9000多篇,网站点击率突破45万,另有500多个学生精心设计制作了科学之星展牌进行展览。
在家庭实验室这片沃土中,学生就像科学家一样,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探究科学的奥秘。孩子们通过一个个实验,积累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积聚着未来发展的创新资本,奠定终身学习的扎实基础。
回望过去,一路走来有欢欣也有困厄,但三十多年的从教路程,我从未放弃我的教育梦想——“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因为,我相信,即便是最普通的芦苇,一旦拥有了思想,她也就有了追逐梦想的权利。
我愿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实现我最美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