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上课之前自认为教案设计得非常漂亮,过程安排得几近完美,但实施下来,发现与预期效果有着无法接受的差距,想出彩的地方出不来,想形成高潮的地方学生呆若木鸡。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在于教师不懂得尊重。教学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尊重阅读的原生状态,不为难学生,不为难教材。惟有这样,课堂才能出彩,课才能上出境界来。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是为了“学”。教师在课前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切实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努力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要善于心理置换,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想一想怎样安排教学程序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起点应恰到好处,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原动力。在这方面,我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有一次借班上《鱼我所欲也》一课,我作了充分准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并没有出现预期的轰动效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效果极差。有心栽花花不发的原因在于《鱼我所欲也》原是高中课文,现安排在初中教材,自然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另外,学生对“义”的内涵知之甚少,要理解“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等比较深奥的句子,无异攀登蜀道。第二次上该文时,我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学生说几个含有“义”的短语,如义正词严、大义凛然、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接着给学生们解释“义”的内涵:羞恶之心,即对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对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最后让学生讲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由于铺设了思维台阶,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在紧密联系实例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了“舍生取义”这一主旨。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个别到普遍,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也是学习语文必须要遵循的规律。教师要尊重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在顺应客观规律的情况下有的放矢,不能异想天开,揠苗助长,否则很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境地。某位教师在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采用倒咬甘蔗法,一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关于人生感悟这一段。学生对“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这段话感到模模糊糊,实在理解不出它的真谛,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原因在学生吗?不,在于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鼎湖山听泉》先写了泉水的特点:多且不可捉摸,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使鼎湖山充满生机活力。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最后水到渠成,透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试想:假如没有前面的铺垫,最后的人生哲理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让学生好好品味、揣摩铺垫部分,而是直奔主题,这显然违反了认知规律,课堂活跃、出彩、高效实在是一句空话。
三、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思想、智慧的结晶,它会打上个性化的烙印。教师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曲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有的教师往往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有的问题当时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根本不是这么考虑的,而现在偏偏要“挖深挖透”,给它贴上时代标签、政治标签,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苛求作者,编出了一个个离谱的题目,设计出一个个貌似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定好的死胡同里钻,浪费了时间,为难了学生。朱自清在《绿》中写道:“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听说有位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用半节课的时间研讨“女儿绿”是什么?“绿”也有性别、年龄、身份之分吗?这是一个早就引起人们注意而又一直说不清的问题。有人说朱自清思女心切,在梅雨潭的绿上面寄托了他的这一感悟;有人说作者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是仿宝石“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的一个饱含深情的命名;有人说是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比喻来写,便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说了半节课,结果还是说不清,越说越糊涂。朱自清写的时候真是这样想的吗?真会想得那么多吗?我认为“女儿绿”是作者感情升华到一定程度信手拈来的一个词,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他对梅雨潭绿的深深喜爱之情,何必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做无用功呢?
四、尊重阅读的原生状态
从阅读的原生状态来说,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往往是动态的、关联性的,具有整体感。对于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一段话,不能孤立理解,应把它看成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必然会陷入断章取义的尴尬境地。陆蠡的《囚绿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第一次讲该文时,我把这一段孤零零地抽出来,把它从散文的意境中割裂开来,让学生进行静态分析。结果课堂上一片寂静,学生启而不发,一脸茫然,雾中看花,找不到感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感知。重讲该文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圈点批注,充分品味、揣摩,了解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水到渠成,学生深刻领会了这段文字的内涵:植物自由地向阳光生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者的“囚绿”剥夺了植物向往阳光的自由,他的“不快”和所谓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他为此付出了代价。“固执”其实是贬词褒用,体现了对常青藤的赞美。通过赞美常青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语文课堂教学要上出境界来,懂得尊重必不可少。只有懂得尊重,课堂设计才能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充分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愿语文教师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懂得尊重,做到尊重。
(作者单位:吴江市南麻中学)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是为了“学”。教师在课前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切实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努力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要善于心理置换,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想一想怎样安排教学程序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起点应恰到好处,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原动力。在这方面,我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有一次借班上《鱼我所欲也》一课,我作了充分准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并没有出现预期的轰动效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效果极差。有心栽花花不发的原因在于《鱼我所欲也》原是高中课文,现安排在初中教材,自然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另外,学生对“义”的内涵知之甚少,要理解“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等比较深奥的句子,无异攀登蜀道。第二次上该文时,我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学生说几个含有“义”的短语,如义正词严、大义凛然、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接着给学生们解释“义”的内涵:羞恶之心,即对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对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最后让学生讲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由于铺设了思维台阶,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在紧密联系实例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了“舍生取义”这一主旨。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个别到普遍,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也是学习语文必须要遵循的规律。教师要尊重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在顺应客观规律的情况下有的放矢,不能异想天开,揠苗助长,否则很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境地。某位教师在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时,采用倒咬甘蔗法,一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关于人生感悟这一段。学生对“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这段话感到模模糊糊,实在理解不出它的真谛,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原因在学生吗?不,在于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鼎湖山听泉》先写了泉水的特点:多且不可捉摸,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使鼎湖山充满生机活力。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最后水到渠成,透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试想:假如没有前面的铺垫,最后的人生哲理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让学生好好品味、揣摩铺垫部分,而是直奔主题,这显然违反了认知规律,课堂活跃、出彩、高效实在是一句空话。
三、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文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思想、智慧的结晶,它会打上个性化的烙印。教师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曲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有的教师往往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有的问题当时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或根本不是这么考虑的,而现在偏偏要“挖深挖透”,给它贴上时代标签、政治标签,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苛求作者,编出了一个个离谱的题目,设计出一个个貌似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定好的死胡同里钻,浪费了时间,为难了学生。朱自清在《绿》中写道:“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听说有位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用半节课的时间研讨“女儿绿”是什么?“绿”也有性别、年龄、身份之分吗?这是一个早就引起人们注意而又一直说不清的问题。有人说朱自清思女心切,在梅雨潭的绿上面寄托了他的这一感悟;有人说作者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是仿宝石“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的一个饱含深情的命名;有人说是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比喻来写,便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说了半节课,结果还是说不清,越说越糊涂。朱自清写的时候真是这样想的吗?真会想得那么多吗?我认为“女儿绿”是作者感情升华到一定程度信手拈来的一个词,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他对梅雨潭绿的深深喜爱之情,何必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做无用功呢?
四、尊重阅读的原生状态
从阅读的原生状态来说,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往往是动态的、关联性的,具有整体感。对于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一段话,不能孤立理解,应把它看成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必然会陷入断章取义的尴尬境地。陆蠡的《囚绿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第一次讲该文时,我把这一段孤零零地抽出来,把它从散文的意境中割裂开来,让学生进行静态分析。结果课堂上一片寂静,学生启而不发,一脸茫然,雾中看花,找不到感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感知。重讲该文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圈点批注,充分品味、揣摩,了解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水到渠成,学生深刻领会了这段文字的内涵:植物自由地向阳光生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者的“囚绿”剥夺了植物向往阳光的自由,他的“不快”和所谓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他为此付出了代价。“固执”其实是贬词褒用,体现了对常青藤的赞美。通过赞美常青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语文课堂教学要上出境界来,懂得尊重必不可少。只有懂得尊重,课堂设计才能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充分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愿语文教师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懂得尊重,做到尊重。
(作者单位:吴江市南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