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英,原名钱杏村、钱德赋,主要笔名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等。安徽芜湖人。生于1900年,卒于1977年。阿英一生著述颇丰,论文涉猎范围甚广,包括诗歌、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尤其对晚清小说着力颇深,可以说是晚清小说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在晚清文学的百花之园内,盛放着四朵文学奇葩——《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阿英曾经写过多篇文章对这四部晚清谴责小说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笔者在拜读其论著过程中发现阿英论文的准备工作有方法可寻,故本文将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入手来探究阿英论文工作的方法论。
一、充分的材料,严谨的论证
众所周知,阿英是一位文学史料学家,一生重视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阿英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中收录了《孽海花》原刊本的第一回至第九回,其目录如下:
第一回 恶风潮陆沈奴隶国真薄幸转劫离恨天
第二回 金榜误人香魂坠地杏林话旧茗客谈天
第三回 陆孝廉访艳宴阊门金殿撰归装留沪渎
第四回 领事馆铺张赛花会青年党唤起亡国魂
第五回 奇士登坛民权导火词臣款客债主临门
第六回 名士偷香忘贵客学臣狎妓弃微官
第七回 白马素车星奔归故里红牙檀板眉语识香魁
第八回 红线现出新人错认旧人绿桥驮来小妇权充大妇
第九回 遣长途医生试电术怜香伴爱妾学洋文
而现刊版的《孽海花》第一回至第九回的目录则如下:
第一回 一霎狂潮陆沉奴乐岛卅年影事托写自由花
第二回 陆孝廉访艳宴金阊金殿撰归装留沪渎
第三回 领事馆铺张赛花会半敦生演说西林春
第四回 光明开夜馆福晋呈身康了困名场歌郎跪月
第五回 开搏赖有长生库插架难遮素女图
第六回 献绳技唱黑旗战史听笛声追白傅遗踪
第七回 宝玉明珠弹章成艳史红牙檀板画舫识花魁
第八回 避物议男状元偷娶女状元借诰封小老母权充大老母
第九回 遣长途医生试电术怜香伴爱妾学洋文
在《晚清文学小说丛钞》(小说二卷)的叙例中,阿英提到:“本书还收了东亚病夫曾朴的《孽海花》原刊本(1905)第一回至第九回,即从小说的开场到洪文卿与傅彩云的出国一段。特别是前五回,与后来改本,在基本精神上,是颇有出入的。所改前的,大部分是当时最有影响,具有革命倾向的部分,很可能是属于此书原作者金一的原稿部分。其他改动,在研究上关系不大,故未将原刊二十五回本全部重印。”在笔者的对照查阅中发现,现在市面上通行的《孽海花》较原刊版确有不少删减。
赛金花是《孽海花》中一个重要的角色,阿英在文章<《孽海花》杂话>中对这个赛金花做了“追踪”。他在关于清末被杖死的名记者沈荩的两部书中发现有一节写到了赛金花。吴趼人也曾作传《赛金花》,此传载吴趼人所著《胡宝玉》第三章末,称之为《二怪物》之一。出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阿英还在《梵天庐丛录》中发现有关赛金花的有价值的掌故。还有《稗乘谈隽》,阿英也寻着一条有关赛金花的人物索隐。
以上工作足见阿英资料搜集的丰富和翔实。资料的针对性强,在此基础上,辐射面也广,具有高发散性,形成一种由点及面的模式。
作为一位文学史料学家,阿英在重材料的同时,也重立论的公允和平实。
阿英在1936年写过一文《关于<老残游记>二题》,考证了《老残游记》的版本。在他之前,刘大绅写过《关于<老残游记>》,文中写到:“《绣像小说》登至第八卷,商务窜易文字,并删去一卷,遂不复售稿,先君因中缀,然当时稿在商务未经刊出者,尚有数卷也。方先生劝续作,在天津《日日新闻》逐日发表,如此直至二十卷为止,始告一段落,是为初编。”阿英则认为,按《绣像小说》刊载《老残游记》,始于九号,时间为1903年8月,中止刊载在18号,是在岁末。《绣像小说》是半月刊,前后共登10号,其间第10、11和14号,每册载了两回。只有《日日新闻》本,所谓“自删改处登起”则误。“我藏有《日日新闻》本第一回至第十回一册,固非从“删改处”起也。此书系书版式,首“自叙”一页,每回页数另起,各自起讫。版心每面长六寸二分半,宽四寸零半分,中缝上题《老残游记》书名,下为页码及“天津日日新闻”六字,双栏。全文用四号字排,标题二号,天地甚宽。反面全载广告,可见并非当时流行之“另页副”品。刊载时期,在商务辍刊之翌年,即甲辰(1904)。其间最不可解者,则《日日新闻》本之第一回至第十回,回目与《绣像小说》本完全相同,从无改易之处,非所谓“资删改处登起”。阿英对对刘大绅的观点并非偏听偏信,通过自己的质疑并加以严谨小心的考证,来探求真理。
二、从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时代性
阿英在《晚晴社会概观》中言:“在文学史或小说里,论到晚清的小说,经常都是举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铁云《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没有论到《孽海花》的,只有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所以然以这几部为代表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各书在艺术上的成功,更主要的,还是全面的反映了晚清的社会。”
阿英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向来不忽略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在时代背景的思潮变换中洞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精神。
阿英认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作者,对当时政治黑暗不满,对官吏贪污腐败,人民醉生梦死,有慨于心,于是不得不从事口诛笔伐,暴露问题,以促使大众的觉醒。又加之愤怒为感情支配,难以控制和收敛,写作难免“辞气浮露,笔无藏锋”。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一部暴露清末官场的书。阿英根据李宝嘉所处时代(1867-1906)的时代背景,分析伯元的写作思想,“就其所著书看法,是一清醒地封建士大夫;拥护清室,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反对康梁;主张改革,但要潜移默化;主张旧道德,反对迷信;不满意洋人,尤其痛恶官僚。就当时的情形,他恰是清醒的士大夫阶级,封建的知识分子,有爱国心的小市民层,一个最典型的代言人。”
阿英在《略谈晚清小说》中提出晚清小说在思想艺术上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当时的小说作者主要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从怎样的观点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的。“我能以明确的,就是这些作者,许多都是从各种爱国主义角度和对封建统治者不满的知识阶级,如李(宝嘉)、吴(沃尧),其间也包括少数的政治活动家,如曾朴。他们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封建的,但又多少不同的受到了一些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材料充分的基础上,研究文学作品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层体悟文学作品中透露的时代思想,这是探究作品的必需功课。
三、带思辩之眼光参看别家之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论清末的谴责小说:“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天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阿英非常认同,他说“清末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具的特征,已尽于此,不必再有所增益。”
鲁迅谓“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阿英认为用鲁迅的话来说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非常恰切的。
阿英在《关于〈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成果颇丰,建树很高,造诣非凡,标志了中国小说研究在“五四”时期新的开展,发展了前人的部分。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论《红楼梦》,则止于曹雪芹“自叙”说,论农民革命和谴责小说,在政治上没有更高层的理解,某此论断难逃唯心主义。当然这些不足也是受到了时代的限制。
还有,关于晚清小说风格,胡适说“都是学《儒林外史》”。阿英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适当的。晚清小说对现实黑暗的讽刺,对人物描写的夸张也有学西方小说的结构和手法,《儒林外史》是一根线串一串珍珠,而四大谴责小说中有的则是串成一朵珠花,围绕一个中心的环形放射模式,怎么能说一样呢。
阿英的研究重资料整理和校勘,严谨为上,善于把作品中的人物放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去比较考察,看看其他人是如何研究琢磨的。我们肯定阿英在明清小说尤其是晚清小说研究上的成就和开拓之功,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无须讳言的。比如,由于受时代局限,理论准备尚不充分,因而研究方法和路子比较单一,过分倚重反映重大社会生活的作品,并对此做社会史的实证铺排。
参考文献:
[1][2]阿英.小说二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阿英.阿英说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阿英.小说三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况兰,女,瑶族,湖北十堰人,湖北大学文学院,08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施学敏,女,汉族,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
在晚清文学的百花之园内,盛放着四朵文学奇葩——《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阿英曾经写过多篇文章对这四部晚清谴责小说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笔者在拜读其论著过程中发现阿英论文的准备工作有方法可寻,故本文将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入手来探究阿英论文工作的方法论。
一、充分的材料,严谨的论证
众所周知,阿英是一位文学史料学家,一生重视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阿英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中收录了《孽海花》原刊本的第一回至第九回,其目录如下:
第一回 恶风潮陆沈奴隶国真薄幸转劫离恨天
第二回 金榜误人香魂坠地杏林话旧茗客谈天
第三回 陆孝廉访艳宴阊门金殿撰归装留沪渎
第四回 领事馆铺张赛花会青年党唤起亡国魂
第五回 奇士登坛民权导火词臣款客债主临门
第六回 名士偷香忘贵客学臣狎妓弃微官
第七回 白马素车星奔归故里红牙檀板眉语识香魁
第八回 红线现出新人错认旧人绿桥驮来小妇权充大妇
第九回 遣长途医生试电术怜香伴爱妾学洋文
而现刊版的《孽海花》第一回至第九回的目录则如下:
第一回 一霎狂潮陆沉奴乐岛卅年影事托写自由花
第二回 陆孝廉访艳宴金阊金殿撰归装留沪渎
第三回 领事馆铺张赛花会半敦生演说西林春
第四回 光明开夜馆福晋呈身康了困名场歌郎跪月
第五回 开搏赖有长生库插架难遮素女图
第六回 献绳技唱黑旗战史听笛声追白傅遗踪
第七回 宝玉明珠弹章成艳史红牙檀板画舫识花魁
第八回 避物议男状元偷娶女状元借诰封小老母权充大老母
第九回 遣长途医生试电术怜香伴爱妾学洋文
在《晚清文学小说丛钞》(小说二卷)的叙例中,阿英提到:“本书还收了东亚病夫曾朴的《孽海花》原刊本(1905)第一回至第九回,即从小说的开场到洪文卿与傅彩云的出国一段。特别是前五回,与后来改本,在基本精神上,是颇有出入的。所改前的,大部分是当时最有影响,具有革命倾向的部分,很可能是属于此书原作者金一的原稿部分。其他改动,在研究上关系不大,故未将原刊二十五回本全部重印。”在笔者的对照查阅中发现,现在市面上通行的《孽海花》较原刊版确有不少删减。
赛金花是《孽海花》中一个重要的角色,阿英在文章<《孽海花》杂话>中对这个赛金花做了“追踪”。他在关于清末被杖死的名记者沈荩的两部书中发现有一节写到了赛金花。吴趼人也曾作传《赛金花》,此传载吴趼人所著《胡宝玉》第三章末,称之为《二怪物》之一。出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阿英还在《梵天庐丛录》中发现有关赛金花的有价值的掌故。还有《稗乘谈隽》,阿英也寻着一条有关赛金花的人物索隐。
以上工作足见阿英资料搜集的丰富和翔实。资料的针对性强,在此基础上,辐射面也广,具有高发散性,形成一种由点及面的模式。
作为一位文学史料学家,阿英在重材料的同时,也重立论的公允和平实。
阿英在1936年写过一文《关于<老残游记>二题》,考证了《老残游记》的版本。在他之前,刘大绅写过《关于<老残游记>》,文中写到:“《绣像小说》登至第八卷,商务窜易文字,并删去一卷,遂不复售稿,先君因中缀,然当时稿在商务未经刊出者,尚有数卷也。方先生劝续作,在天津《日日新闻》逐日发表,如此直至二十卷为止,始告一段落,是为初编。”阿英则认为,按《绣像小说》刊载《老残游记》,始于九号,时间为1903年8月,中止刊载在18号,是在岁末。《绣像小说》是半月刊,前后共登10号,其间第10、11和14号,每册载了两回。只有《日日新闻》本,所谓“自删改处登起”则误。“我藏有《日日新闻》本第一回至第十回一册,固非从“删改处”起也。此书系书版式,首“自叙”一页,每回页数另起,各自起讫。版心每面长六寸二分半,宽四寸零半分,中缝上题《老残游记》书名,下为页码及“天津日日新闻”六字,双栏。全文用四号字排,标题二号,天地甚宽。反面全载广告,可见并非当时流行之“另页副”品。刊载时期,在商务辍刊之翌年,即甲辰(1904)。其间最不可解者,则《日日新闻》本之第一回至第十回,回目与《绣像小说》本完全相同,从无改易之处,非所谓“资删改处登起”。阿英对对刘大绅的观点并非偏听偏信,通过自己的质疑并加以严谨小心的考证,来探求真理。
二、从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时代性
阿英在《晚晴社会概观》中言:“在文学史或小说里,论到晚清的小说,经常都是举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铁云《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没有论到《孽海花》的,只有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所以然以这几部为代表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各书在艺术上的成功,更主要的,还是全面的反映了晚清的社会。”
阿英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向来不忽略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在时代背景的思潮变换中洞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精神。
阿英认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作者,对当时政治黑暗不满,对官吏贪污腐败,人民醉生梦死,有慨于心,于是不得不从事口诛笔伐,暴露问题,以促使大众的觉醒。又加之愤怒为感情支配,难以控制和收敛,写作难免“辞气浮露,笔无藏锋”。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一部暴露清末官场的书。阿英根据李宝嘉所处时代(1867-1906)的时代背景,分析伯元的写作思想,“就其所著书看法,是一清醒地封建士大夫;拥护清室,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反对康梁;主张改革,但要潜移默化;主张旧道德,反对迷信;不满意洋人,尤其痛恶官僚。就当时的情形,他恰是清醒的士大夫阶级,封建的知识分子,有爱国心的小市民层,一个最典型的代言人。”
阿英在《略谈晚清小说》中提出晚清小说在思想艺术上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当时的小说作者主要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从怎样的观点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的。“我能以明确的,就是这些作者,许多都是从各种爱国主义角度和对封建统治者不满的知识阶级,如李(宝嘉)、吴(沃尧),其间也包括少数的政治活动家,如曾朴。他们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封建的,但又多少不同的受到了一些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材料充分的基础上,研究文学作品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层体悟文学作品中透露的时代思想,这是探究作品的必需功课。
三、带思辩之眼光参看别家之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论清末的谴责小说:“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天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阿英非常认同,他说“清末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具的特征,已尽于此,不必再有所增益。”
鲁迅谓“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阿英认为用鲁迅的话来说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非常恰切的。
阿英在《关于〈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成果颇丰,建树很高,造诣非凡,标志了中国小说研究在“五四”时期新的开展,发展了前人的部分。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论《红楼梦》,则止于曹雪芹“自叙”说,论农民革命和谴责小说,在政治上没有更高层的理解,某此论断难逃唯心主义。当然这些不足也是受到了时代的限制。
还有,关于晚清小说风格,胡适说“都是学《儒林外史》”。阿英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适当的。晚清小说对现实黑暗的讽刺,对人物描写的夸张也有学西方小说的结构和手法,《儒林外史》是一根线串一串珍珠,而四大谴责小说中有的则是串成一朵珠花,围绕一个中心的环形放射模式,怎么能说一样呢。
阿英的研究重资料整理和校勘,严谨为上,善于把作品中的人物放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去比较考察,看看其他人是如何研究琢磨的。我们肯定阿英在明清小说尤其是晚清小说研究上的成就和开拓之功,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无须讳言的。比如,由于受时代局限,理论准备尚不充分,因而研究方法和路子比较单一,过分倚重反映重大社会生活的作品,并对此做社会史的实证铺排。
参考文献:
[1][2]阿英.小说二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阿英.阿英说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阿英.小说三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况兰,女,瑶族,湖北十堰人,湖北大学文学院,08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施学敏,女,汉族,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